屈原和伍子胥关系怎么样(端午我不关心屈原)

按照《中国风俗辞典》的记载,端午节来源共有七种,其中两种说法与先秦时期的楚国人相关:春秋末期的伍子胥,战国时期的屈原。直到今天,端午节已经和屈原绑定了,但是,江南部分地区纪念的是伍子胥。

在百度百科的介绍里,“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的说法。”

伍子胥和屈原都是死于五月初五,屈原自投汨罗江,伍子胥的尸首被人用草席裹着投入钱塘江,从死法上看,伍子胥与粽子的关联似乎更大;端午节起源于吴越地区的祭祀,伍子胥是以吴国大臣的身份死于吴国,比屈原早200多年。

屈原和伍子胥关系怎么样(端午我不关心屈原)(1)

但为何在今天的端午,屈原能够取得压倒性胜利呢?

屈原和伍子胥都受到昏君的陷害,但伍子胥率领“复仇者联盟”打回楚国,将楚平王墓掘开鞭尸三百,可谓大快人心,足以令昏君胆寒。屈原的经历让人慨叹和同情,但投汨罗江而死,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过于憋屈。

所以,端午节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不是史实问题,而是价值观问题。

1

复仇之神

屈原是楚国皇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伍子胥也不遑多让,是楚国的上层贵族。爷爷伍举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将军,“一鸣惊人”的成语典故就来源于楚庄王和伍举的对话;父亲伍奢是太子太傅,帝师;哥哥伍尚是军界新星,年纪轻轻就立下不少战功。

屈原的事迹已是妇孺皆知,不再赘述,说说伍子胥这个人。

如果说屈原是一个文弱书生,那么伍子胥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谗言,打算灭掉伍家。面对前来抓捕的使者,哥哥伍尚选择了愚忠,甘愿赴死。伍子胥没有束手就擒,而是拉弓搭箭,对着使者大喊:

你过来啊?!

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慌忙逃走。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被杀,家族惨遭屠戮。

伍子胥白天躲藏,晚上赶路,身上的钱花完了 ,就沿路乞讨。一代顶层贵族,沦落于此,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是很难支撑下去的。

不是自杀就是疯了!

你想啊,前一秒你还是飞黄腾达,后一秒家破人亡,被全国通缉,世上几人能受得了这种幻灭打击?

后世为了纪念伍子胥悲壮的逃亡过程,”伍子胥过昭关“成为中国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还入选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过了昭关,伍子胥走过的路被安徽省投入3000万,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伍子胥古道”。

屈原和伍子胥关系怎么样(端午我不关心屈原)(2)

屡经生死,伍子胥终于逃出楚国,到达吴国。此时他已经从黑发人变成了白发人,年仅37岁而已。

但他不仅没疯,还愈挫愈勇,立志复仇,要灭掉楚国。

不看他以后的行为结果,就凭此时他的这种状态,就不是一般人!

伍子胥一到吴国,便与公子光合谋,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就是吴王阖闾。伍子胥自然成为吴国的顶级官员,经常与吴王共商国是。

伍子胥的这番操作,可谓艺高人胆大,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刚猛、狠。

屈原和伍子胥关系怎么样(端午我不关心屈原)(3)

从阖闾继位到伍子胥掘墓鞭尸,仅隔了9年,而且这9年,吴国至少对楚国发起了三次大规模战争。

公元前512年,阖闾继位仅三年,吴国兴兵伐楚,打到了现在的湖北安徽边境,伍子胥本想一鼓作气进攻郢都,但被孙武阻止了,认为这样太激进。

公元前511年,吴国再次伐楚。

公元前506年,吴国以举国之力攻打楚国,经过5次大决战后,楚国首都被攻破。

此时楚平王已经去世,伍子胥到处寻找楚平王之子楚昭王,但楚昭王早就逃之夭夭。

屈原和伍子胥关系怎么样(端午我不关心屈原)(4)

憋了一肚子气的伍子胥无处发泄,便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体,抽打了三百鞭才罢休。以53岁的高龄身体,边骂边打,足足300鞭啊。

简单算一下,三百鞭,就算两秒钟抽一鞭,中间还不能休息,也需要足足六百秒、十分钟之久,一个现代的年轻小伙都不一定干得了这活啊。

从进入吴国算起,伍子胥为了这一刻,足足等待了16年。他将积累了16年的冤屈和怒火发泄出来,为伍家报仇雪恨。

屈原和伍子胥关系怎么样(端午我不关心屈原)(5)

绝大部分人看到这里,都会觉得解气,如同看到肖申克爬出下水道的那一刻。

复仇,花费了这个男人最好的年华。一个男人心智最成熟的16年,是在忍辱负重中度过的。

屈原,从流放到去世,也是16年。国家不幸诗家幸,在这16年里,他将冤屈烂在肚子里,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直到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对国家绝望的屈原,选择了投江而死。

屈原这一跳,跳出了千古美名,为现代996们跳出了三天难得的假期。

反观伍子胥的复仇,却留下了很多争议,不少人还给了他一顶“不忠不义”的帽子。

2

高度赞扬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没有那么浓厚的忠君爱国观念,当时崇尚的观念是“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父高于君,孝高于忠,家高于国。

以血缘等关系联系起来的小共同体,高于国家这样的大共同体。

人们认为,有家才有国,而不是相反。所以,伍子胥的复仇记,在当时是广为传颂的正义之举

孔子与伍子胥是同时代的人,孔子只比伍子胥小八岁。我们都知道,孔子维护周制,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最容不得乱臣贼子,但孔子不仅没有批评伍子胥,反而表示高度赞扬。

《公羊传》如此评价伍子胥:“父不受诛,子复雠可也;父受诛,子复雠,推刃之道也。”意思说父亲无辜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的。父亲犯法被杀,儿子报仇,这就是互相仇杀的做法。言外之意就是伍子胥没错。

不仅如此,《公羊传》在这句话的后面还接了一句更狠的话:“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别说九代了,就是一百代,也可以来复仇。

这应该是儒家理念“以直报怨”的最直白表达。

《礼记·檀弓上》,子贡问孔子:“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意思是说,睡在草垫上,枕着盾牌,不担任公职,时刻以报仇雪恨为念,誓不与仇人并存于世。即便在集市或公门碰到,拔出武器就和他拼命。

总而言之,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不杀仇人誓不为人!

不仅孔子旗帜鲜明毫不迟疑地赞成伍子胥,庄子和墨子也赞同。

庄子说:“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谓忠臣也。“认为伍子胥是大忠臣。

上海博物馆藏楚国楚竹书,有一篇曰《鬼神之明》,专家认为是《墨子》的佚文。其中有一句:“五子疋者,天下之圣人也。”而“五子疋”就是伍子胥。

要么忠诚,要么圣人,帽子要多高就有多高。

最有趣的是,200年后的屈原,也很欣赏伍子胥。

《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九章·悲回风》:“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

血亲复仇,是在人类天然的感情和行为模式。反倒是秦朝以后的那些文人,开始骂伍子胥,认为他叛国投敌,是彻彻底底的楚奸。

文人的这种转变,根本原因就在于“屁股”:支持人性,还是支持“楚平王”?

3

后世纪念

伍子胥不仅会打仗,治理内政也是一把好手。

富国强兵,就得先发展经济。吴国核心区域是现在的长三角,首都在苏州。

伍子胥主持修建了周长47里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姑苏古城;

伍子胥率众开挖了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后来又挖了“胥溪”、“胥浦”,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

他还向吴王“七荐孙子”,孙武才能够出山为将。

吴国很快成为一方霸主,破楚回国后,吴国又打败了越国,伍子胥成为一人之万人之上的国相。

屈原和伍子胥关系怎么样(端午我不关心屈原)(6)

公元前484年,功高震主的伍子胥,被吴王阖闾之子夫差赐死。伍子胥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吴王夫差极怒,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伍子胥死后,吴国人为了纪念他,将抛尸入江所在地命名为胥口,建起了伍子胥墓和胥王庙,并把伍子胥率领开挖的运河命名为胥江,把附近的小山命名为胥山,濒临的太湖命名为胥湖。

屈原和伍子胥关系怎么样(端午我不关心屈原)(7)

一个官员能够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这种朴素纪念,那他一定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好官!

以后的每年端午节,江南百姓都会向胥江抛粽子,在波涛中赛舸舟纪念他……

你很难说,江南百姓在端午节这一天,纪念的是屈原还是伍子胥?

屈原和伍子胥都是千古流芳的名人,但性格差异明显。

屈原是一个老实人,无论领导怎么整自己,屈原都是逆来顺受,绝不反抗,在诗词歌赋中抒发苦闷。实在受不了了,就去自杀。

伍子胥是一个刺头,领导整他,他就直接掀桌子决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有仇必报,绝不默默忍受,即使领导死了,也要掘坟鞭尸。

如此直来直去的伍子胥,哪一个领导敢公然纪念?脑子有病么?

忍耐顺从是王道,小甜甜自古以来比牛夫人有市场。

但实际上,伍子胥的报仇,更符合人之为人的价值观念,也得到了包括、孔子、屈原在内的先秦大文豪们的一致称赞!

自秦朝以后,伍子胥逐渐被小众化和污名化,这种转变让我想到了最近的一件事情:

水泊梁山景区里梁山好汉的旗帜被悄悄改了,由“替天行道”改为“义薄云天”。

屈原和伍子胥关系怎么样(端午我不关心屈原)(8)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