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

在老早前的英属印度时代,从18世纪初开始,自诩为“文明人”的英国殖民者们,曾经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试图矫正和取缔印度的各种陋俗,比如,种姓划分(虽然英国人自己也有一套复杂的鄙视链)、寡妇殉葬、溺杀女婴、童养媳制度等等,跃跃欲试的打算用“西方文明”来改造印度。

尤其是寡妇殉葬的习俗,让英国人看得心惊胆战——如果死者拥有多位妻子,只有正妻才有资格与丈夫在一个柴火垛上烧,其余的要单独自焚。整个仪式还载歌载舞,准备赴死的女人们精神亢奋,打扮得像新娘一般。

仪式中如果寡妇忍受不住火焚之痛起身逃出,周围还配有专人,负责用竹竿把她推回火堆。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1)

惊呆了的英国人,决定用法律的形式,公开禁止印度民间的殉葬行为,一旦发生,相关组织参与者都将会以“谋杀罪”被逮捕,接受审判。

结果,没成想,这些保护妇女的法案刚出台,印度女性们首先不满意了——声称“殉葬”是她们的“权力”,英国人不能干涉她们“升天”的自由。

还有她们的族人,更是充满了怒火,认为英国人不尊重自己崇高的信仰。

开始的时候,英印政府态度强硬,并放出狠话——你们有你们的习俗,没了丈夫的女人要被烧死,我们也有我们的习俗,烧死女人要处以绞刑!

直到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爆发。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2)

起义的导火索是英国给印度雇佣军发的子弹用了猪油、牛油来包裹,导致无论是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都感到了莫大的侮辱——牛在印度教里属于神仙的定位,而伊斯兰教对跟“猪”有关的一切都非常忌讳。

在他们看来,国家被蚕食,英国人的压榨和作威作福都能忍,只有信仰和神灵绝不能被亵渎。

英国殖民者镇压完起义后,开始认真总结教训。

英国人发现,民族、语言和种姓差别巨大的印度人,对“神”的认同感,要远远高于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

显然,要想继续统治下去,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再打搅他们“拜神”,干涉他们的习俗。别的,都好说。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3)

从那以后,英国的殖民统治,貌似开始变得“温和”起来,印度人的宗教信仰和各种民风民俗基本都没再被英国人“干涉”过。

对于以“寡妇殉葬”为代表的,曾经被英政府大力谴责和坚决取缔的各种“陋俗”,英国人多是宣传劝导为主,甚至,为了收买人心,维护殖民统治,曾经的相关立法也逐渐成了摆设...尽管这些都是英国人向来深恶痛绝的。

毕竟,英国人可不是过来改造落后社会,播撒博爱与民主的,他们需要的,是一群老实安分的被压榨对象。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4)

1940年代印度大饥荒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国的过分压榨,丘吉尔曾轻蔑的说,没有饥荒印度人都会像兔子一样繁殖

再往后,印度刚独立那会儿,圣雄甘地曾经极力呼吁印度境内各个宗教彼此尊重、摒弃种姓制度和寡妇殉葬等各种陋习等等。

某次集会中,他被一名印度教狂热分子暗杀。

甘地的葬礼上,数十名印度妇女突然从人群中冲了出来,跃身火焰当中,自愿为甘地“殉葬”。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5)

圣雄甘地的葬礼现场

也不知道坚决反对殉葬习俗的圣雄如有在天之灵,会作何感想?

更让人奇怪的是,这些自动“下火海”的女人们,自诩为甘地的追随者,为什么还非要亲身实践圣雄抵制的“陋习”呢?

之后的印度数任总理,尤其是尼赫鲁、英迪拉父女两代人,都在试图用西方文明改造愚昧的印度民间习俗。

然而,基于传承自西方的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制”,各届印度政府更得充分考虑到迎合选民的情绪和意愿的需要,来保障执政党的群众基础。

这导致,各种“文明开化”相关的政令法案,在推行上,往往不能作得太猛,太强制化。

除了寡妇殉葬,类似的还有种姓制度和高额嫁妆风俗,虽然早在印度建国之初就被以立法的形式明令禁止,但至今仍深深根植于21世纪的民间。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6)

印度女孩辛杜拿到东京奥运会羽毛球单打铜牌后,印度网民有关她最靠前的搜索却是:辛杜的种姓是什么?

2014年阿米尔·汗的电影《我的个神啊》,因讽刺宗教陋习引起了巨大“民愤”,甚至引发焚烧电影海报、打砸电影院等骚乱,搞得他一度事业走向了最低谷。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7)

在几乎全民信神的印度,电影中能有这样的独白,很不简单

相比种姓制度和高额嫁妆,寡妇殉葬在如今的印度已经不常见。

但印度人眼中的寡妇,尤其是年轻的寡妇,仍是个不祥之物,她们不得穿鲜艳的衣服,不能戴首饰,被禁止参加各种节庆活动。

这样的规矩在一些落后的印度农村,仍然大有市场。

甚至,当今的印度,也会偶尔爆出一起耸人听闻的寡妇殉葬事件。

比如,英国《泰晤士报》曾经报道过的一起民间惨案。

印度北方邦的一个村庄,35岁的妇女维德娅瓦蒂·辛格的丈夫不幸逝世,只留下了她和三个孩子。

然而,她还没从悲痛中缓过神来,村民们就为她准备了更大的灾难——萨蒂仪式。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8)

一个萨蒂祭坛

根据当地流行的“萨蒂”习俗,丈夫去世后,妻子应该抓紧自焚殉夫,才算是个体面的选择。

开始的时候,维德娅瓦蒂表示自己孩子还小,不愿去死让他们成为孤儿。

搁不住族人的轮番威胁和诱惑,再加上维德娅瓦蒂的亲妈和哥嫂也过来劝她赶紧去死,千万别因为想活命影响了娘家的荣誉,并表示她“升天”后,他们这边也会尽量帮助三个孤儿。

于是,在400多名村民的怂恿和逼迫下,维德娅瓦蒂只能哭泣着抛下3个孩子,盛装打扮后,在众人的喝彩声中,慢慢爬上了火葬堆。

然而,出于求生的本能,她突然间改变了主意,想从火堆上跳下来,结果被丈夫的3个兄弟用棍棒打回。

他们一边打还一边吼:“没有丈夫,你活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就这样,她被活活烧死。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9)

印度的一个寡妇避难所(又被外人叫做寡妇城),里面收容了大量因被虐待、抛弃或者不愿殉葬而选择出逃的寡妇

还有在印度中央邦潘纳区的一个村庄,村民们为一位70岁老汉举行火葬,他65岁妻子的被众人簇拥着跳入了火葬堆中。

因为死者是个身份高贵的婆罗门,所以那次的萨蒂仪式搞得很隆重,现场足足来了一千多个看客。

也正因为如此高调,萨蒂仪式惊动了当地警方。

没成想,警员们却被村民和被煽动的围观群众们团团拦截,大量的村民向前来阻止殉葬的警察投掷石块。

最具讽刺性的当属,带头阻碍警察执法的,就是殉葬老妇人的两个儿子...


跟后期大多被逼自焚的女性遍及各个阶层不同,最开始的时候,这个萨蒂仪式只面向印度教徒里中高种姓群体,甚至被看作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萨蒂仪式又被称作“娑提仪式”,来源于一个血腥又浪漫的印度教神话。

娑提是印度教司婚姻幸福的女神的别名。

某日,娑提蒂的老爸达刹大摆筵席,邀请了各方神明,却惟独没有邀女婿湿婆。娑提气坏了,当场找父亲理论。

达刹不但没有哄哄自己的闺女,反而当众再次侮辱了湿婆。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10)

娑提性格相当刚烈,为了表示对老爸的不满,直接投火自尽。

然后,其灵魂转世为雪山神女,并与湿婆再次结合。

这段故事在印度教徒中影响深远,并在后世引出了寡妇自焚的习俗,以此来表示对丈夫的忠贞和来世再续前缘的意愿。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11)

神话中的娑提自焚,充满了美感

除了神话的加持,自然也少不了真人上演的,轰轰烈烈的“典型事迹”。

历史上,13世纪末,当苏丹率兵攻打麦华国,国王战死,城池将破之际,帕德玛瓦蒂王后曾经率领着整个城堡的女人,穿着红色盛妆共同走进了火中,为国王自焚殉节。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12)

电影《帕德玛瓦蒂王后》

这部电影虽然改编自民间传说,但麦华国城堡妇女自焚可算是他们的一大地区传统——据史料记载,该城堡名为奇陶加尔,14至16世纪之间,曾被攻破过3次,每次城破前,妇女们就集体自焚殉夫,前后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两万名。

这段血腥的历史,被后人写成了传说,并不断神话,进而被用做了“美德典范”。

2018年的宝莱坞电影《帕德玛瓦蒂王后》,曾用赞美的口吻演绎了寡妇殉葬的代表人物——帕德玛瓦蒂带领带城中所有的女人一起投火自尽的场面,甚至还给了其中一个孕妇腹部特写。结果电影上映后充满了争议,被勒令“整改”。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13)

电影《帕德玛瓦蒂王后》


此外就是现实原因了。

在印度中上层阶级,一旦女性丧夫,必然涉及到了财产继承和分配的问题,还有她从娘家自带的,高额嫁妆的归属。

显然,一个有钱人的遗孀,就是一个小金库。

更何况,她要再嫁的话,对于亡夫的家族而言,可不见得是件好事儿。

那么,她如果干脆利落的死掉呢,那就什么闹心的问题都木有了嘛。

而且,她一旦主动去做了“娑提”,娘家人也会觉得无上荣耀,有的时候,还被允许收回一部分嫁妆。

而到了印度下层贫民群体中,原本寡妇是不会被忽悠当“娑提”的——穷人们原本就没有什么财产可以分配,而且,女性同样属于非常重要的劳动力,不能随随便便就给送去当“娑提”了。

就这样,18世纪前,在印度的王公和贵族阶层,萨蒂仪式较为盛行,民间的普通小老百姓,根本没这个资格,只有眼巴巴羡慕的份儿。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14)

更让人惊讶的是,此时的“娑提”们,大多都是自愿殉葬的。

按照婆罗门教和后来印度的说法,她们被教导,如果主动以身殉夫,将受到神的嘉奖,来生便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如果不选择来生的话,也可以直接升天堂,被冠以永久的荣耀,灵魂获得永生。

而祭司们也总是绘声绘色地跟寡妇说,她在火中燃烧时,不但不会感受到丝毫的痛苦,还能看到天神展示的神奇景象。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15)

所以,在那些从小就被各种奇葩说法洗脑印度上流女子的心中,“娑提”并非就是要被烧死,而是进入了神灵为她们打开的天堂之门。

要知道,此时的印度寡妇并不允许再嫁,地位很低。那么,被循环洗脑忽悠后,她们往往觉得,与其在无望中悲凉地度过余生,还真不如赶紧去上天堂享福。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16)

印度拉贾斯坦邦一城堡大门口,曼·辛格王公的妻子们下火海殉葬前在墙上留下的血色手印

但是,问题又来了,自焚殉夫也不是所有上流社会的寡妇都能参与的,还要面临各种限制。

虽然印度地方的土邦王公们多为印度教徒,但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者们是北方来的穆斯林。

而根据伊斯兰教义,自杀是大忌,属于一种亵渎神灵的犯罪行为。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17)

莫卧儿王朝是突厥化的西征蒙古人后代,信仰伊斯兰教

所以,当年的莫卧儿统治者们,曾经下过严格的政令,试图在王朝全境禁止这一陋习,并允许寡妇再嫁。

上述尝试失败后,莫卧儿皇帝又下令严格规范这种行为。

第一、怀孕的、有12岁以下子女的女子,禁止去做“娑提”。

第二、想做“娑提”,必须要先提出申请,得到地区总督的同意,才算合法。

很显然,莫卧儿的总督们,大多是穆斯林,对这种自杀行为,打心底里反感。

这时候,女子的家属们就会选择去贿赂总督和他的身边人,以获得的自焚许可。

而拿到自焚准许的那些人,往往还相当激动。

她们的家人会载歌载舞,奏乐庆祝,亲属朋友也会专程来向她表示祝贺——所有人都因为她的高尚决定得以“幸运”通过而欢欣鼓舞。

到了萨蒂仪式当天,寡妇会像结婚时那样盛装打扮,在众人的簇拥下向柴堆走去,旁边的神职人员则会吟诵经文,为她超度灵魂——女人被烧掉后,那些丁零当啷的首饰,将都归他们所有。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18)

当然,印度毕竟是个大国,具体操作上,东西南北中,还是有差别的。

在以德里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人们会选择在河边举行仪式。如果离恒河近的话,最佳方案还是把尸体和女人都一起弄到恒河边上去烧。

他们在水边用枯草、芦苇或树枝等搭起一个约12英尺的方形柴堆,还在上面泼洒了足够的油以便使火势能迅速加大。

盛装的女人坐在柴堆上,上半身靠在木条上,下半身则被捆绑着,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她在火焰燃烧期间忍不住灼烧之痛跳下柴堆(虽然之前都被忽悠没有痛苦,还能看到神迹)。她死去的丈夫被放在身边,头枕在她的膝盖上。

准备期间,女子会一直嚼着槟榔以平静心情,周围人则不断念经和歌唱,向她表示祝福。

大约等上半个钟头,婆罗门祭司举起火把,准备点火。

点火之前,女子的亲友会交给她一些小物件让她捎给死去的亲人,一般都是信件、鲜花、银币等。等到没人再交给她东西时,她还会大声问三声,看谁还有什么使命需要她去天国完成。接着她会将这些东西用布包好放在自己胸前,要求祭司点燃柴堆。

转眼间女子就被大火埋没了,倒在了自己丈夫尸体的身边。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19)

南印度地区的操作,则要更简单粗暴一些,也更考验女人的“勇气”——跳火坑。

人们会挖一个大坑,扔一大堆木柴进去,再倒一些帮助燃烧的油料,随后把坑点着。

听着柴火噼啪作响的声音,女人伴着亡夫的尸体走向燃烧的火坑。她嘴里不停地嚼着槟榔以保持镇定,在亲友们的簇拥下,走到燃烧着的坑边。

随后,她被祭司带着,围坑绕三圈,和亲人朋友一一告别,接受人们对她的鼓励和祝福。

等她站定后,人们先把男人的尸体扔进坑里,然后将女人也立即推下去....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20)

整个18世纪末,萨蒂仪式走向了巅峰。

1749年,阿吉特·辛格王公去世,他的王后带着其余64名妃子,走进了曼朵尔花园的穹顶纪念堂里(下图这个),在烈火中为国王殉葬。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21)

更要命的是,大量中低种姓的印度老百姓为了追求这种“高贵的境界”,竟然也争相去火烧寡妇。

从各地土邦国王的宫廷(中央的莫卧儿皇族为穆斯林,并不讲究这个),到普通的民间小老百姓,都以寡妇殉葬为荣,以“苟活”为耻。

据当年英国人的记载,1818年,仅印度孟加拉邦有839名践行萨蒂仪式的妇女。从1815年—1828年间,该邦至少有8200多名妇女为夫自焚。

以上这些是被英国人发现并做出惩罚的,其余的漏网之鱼更是数不胜数了。

到了1829年,英国殖民者颁布了禁止寡妇自焚的相关法律。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22)

英国人笔下的自焚场面

然而,和曾经的莫卧儿统治者一样,光靠一纸法律,根本压不住这股歪风邪气。

好在,有所改善的是,受英国人的影响,有机会接触“西方事务”的印度的中上层群体,对“萨蒂”的执念逐渐淡化。

比如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民族英雄章西女王就是个年轻的寡妇。丈夫死后,周围的并没人要求她殉葬,也没有阻挠她继承丈夫的地位和财产。

后来,章西女王战死在了和英军对峙的前线,英国人还破格用军礼隆重地安葬了这位英勇的印度女性。

印度湿婆被烧死(印度寡妇自焚陋习)(23)

印度抗英神剧《章西女王》

此时,反倒是印度民间,仍然顽固地继续“传承”着“萨蒂”的陋习,至今,在较为落后的边远地区,仍然零星可见....即便按照目前印度的法律,萨蒂仪式的发起和组织者将会面临死刑或无期徒刑,哪怕是前去旁观,都属于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


就这样,在印度,历史、传说,神话和现实,这三者一直纠缠在一起,并意外产生了如此奇葩的反应。

其实,印度的各类陈规陋习,最终还是和经济基础有关——强调体力的农业社会属于男权主导的世界,视野封闭,也更容易保留迷信遗存。

印度仍然广泛存在的低技术水平的农业社会,就是这些陈规陋习屡禁不止的根源。

对比之下,原本起点也不高的苏联和中国女性,都是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帮助并鼓励了女性做到经济独立,从而顺利移风易俗的。

工业化,才是真正用来打破封建枷锁的利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