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不让烧纸老百姓怎么说(不让烧纸怎样祭祖)

再过几天就到了农历十月初一了。

这一天对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尤其是生活在城里的年轻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贫寒已经不是困扰现代人的基本问题,所以不光年轻人不知道这一天是个什么日子、什么节日,就连我这样年过半百的人,因为长年远离了故乡,漂泊在外,也已经对它渐渐淡化了。

为了不该忘却的纪念,也为了记住乡愁。今天我要用这篇文章来说一下这个“十月朝”和中国的祭祖文化,由此再引申开来说说我们今天应该怎样文明过好这个传统文化节日。

清明节不让烧纸老百姓怎么说(不让烧纸怎样祭祖)(1)


【方圆居文化】---01

——“十月朝”节的来历——

我国的所有重大传统文化节日,都与祭祀祖先有关,或者说,我国所有重大祭祖活动都是重大传统文化节日。春节、元宵节是,清明节、端午节是,中秋节、重阳节也是,而每年的农历十月一也是这样一个重大的祭祖日。

农历十月初一,比较文化的名称叫做“十月朝”,又称“祭祖节”、“寒衣节”、“冥阴节”等等,在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但鬼节这个称呼在我的老家是比较忌讳的,因为这个节日的祭祀对象都是自己的祖宗先人,人们更愿意相信他们逝去后是升天成仙,而不是鬼。

十月朝,南北方做法基本相同。除了同往常大小节日一样,一家老小要到祖坟上烧香纸、摆供品以外,这个节日要特别增加给祖宗先人“送温暖”的内容:

一是烧寒衣。人们要在这一天上坟时,同时烧一些纸扎的棉衣、棉裤、棉被等人们能够想到的冬季御寒用品,表达对逝者的幽思和挂念之情。

清明节不让烧纸老百姓怎么说(不让烧纸怎样祭祖)(2)

二是添坟土。在这一天,所有的后辈,只要有条件都要到坟上去给所有自家故人的坟上添新土,坟头上压上新的黄纸钱。所以在这一天,如果哪一个坟头上长满了荒草,没有人再给它添新土,就说明这个坟主家里已经没有人了。这在农村是一件很忌讳的事,很多老人可能在生前不太在意自己生活质量如何,但却很在意自己死后是否有人每年给他的坟添土。所以,中国文化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因大致在此。

我的老家是山东临沂,我们那里现在除非是当年去世的老人,一般不在十月一这天烧寒衣了,但添土、压坟头纸的习俗还一直延续。现在,因为大量青壮年劳动办进城务工,十月一正是忙着挣钱的时候,大多数人不能回家,所以这个任务就落在留守的家庭妇女身上,这也成为当今农村一道新的景观。

但临沂这几年一直推行殡葬改革,不再提倡建大墓、立高碑了,十月一到墓地去祭奠和添土便成了主要内容。相比之下,却少了很多文化味和传统性,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这也是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必须同时代发展同步,才能永葆生命力,永远延续下去。

因为年龄大了,回一趟老家也比较麻烦。所以现在我只在每年清明节回老家上坟,十月一这一天的项目就只好委托家里的堂兄弟帮助料理,但却总感觉亏欠逝去的父母,这一天就会惴惴的,不愉快。由是,每到清明那天我就会在父母坟前烧一大堆纸钱,好让他们手里冬有钱买衣,心里方感到安慰。

【方圆居文化】---02

——“十月朝”节的由来——

农历十月一作为祭祖送寒衣的节日应该起源于春秋、流传于秦汉、定型于唐宋。

清明节不让烧纸老百姓怎么说(不让烧纸怎样祭祖)(3)

1、起源于春秋时期

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据《礼记·月令》,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到郊外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还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但对于已经死去的人就通过为他们“送寒衣”的方式从精神上予以褒奖。如此以来,上行下效,逐渐成为习俗。

2、流传于秦汉时期

关于这个节日,在民间有两个传说,似乎可以作为其起源的佐证:

一是蔡伦的嫂子卖纸的传说

相传汉代的蔡伦发明了造纸后,他的哥哥和嫂子就在家里开起了造纸作坊和卖纸的店铺。但由于那时人们的书写习惯还是停留在用竹简上,而且也没有多少人会写字,当然“纸”这种新生事物就没有完全被应用到家庭日用,所以蔡伦兄嫂的纸店就生意惨淡,销路不佳。

正当蔡伦同他哥哥一筹莫展之时,他嫂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想出了一个诈死之计来促销。于是,她就主动躺到了棺材里,让他兄弟二人在外边向四邻张扬,等人聚得差不多时,他哥哥开始在嫂子棺前烧纸,这时只听嫂子在棺内高叫:我回家了,快接我回去。之后,她便对惊慌失措的乡邻和故做惊慌的兄弟说: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多亏你们兄弟给我及时送了那么多钱,才买通了阎王和小鬼,他们又放我回来了。他哥哥故作糊涂地说:我没有给你送钱啊?他嫂子又说:你刚才烧的那些纸在阴间就是钱啊。于是他们又抱来不少纸烧,以表达对阎王和小鬼的谢意,并为他们死去的父母祈福。于是乡邻信以为真,纷纷来买他们的纸烧,很快便把库存卖了出去。

清明节不让烧纸老百姓怎么说(不让烧纸怎样祭祖)(4)

因为他嫂子起死回生那天正好是农历十月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二是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据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被抓去服徭役 ,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为丈夫送衣御寒。当她来到长城脚下,得知丈夫已经死去,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嚎,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的尸体,她用带来的新棉衣重新装殓丈夫的尸体并安葬,时值古历十月初一,由引产生了送寒衣节。

这两个故事当然都是传说,听起来还有些不靠谱。但大致却能够佐证一个问题。那就是“十月一”送寒衣应该是在秦汉时期有这个习俗了。

清明节不让烧纸老百姓怎么说(不让烧纸怎样祭祖)(5)

3、定型于唐宋时期

盛世出文化。唐朝是中国一个伟大盛世,很多重大的节日都是在这个时期被定型、发展和推广。“十月朝”祭祖节也应该是这个时期定型为传统文化民俗和重要节日的。

据《唐大诏令集》卷77记载,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下诏:“禋祀者,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恭事园陵,荐衣于寝陵,前代授衣多在农历九月,感物增怀, 自今今后,未标典式”。

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即后世称之为“寒衣”。

清明节不让烧纸老百姓怎么说(不让烧纸怎样祭祖)(6)

【方圆居文化】---03

——中国的祭祀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祖宗崇拜是根本。在文化界越来越认可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祖宗崇拜是延续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最强大力量,这也是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续五千年不断脉、不改性的古老文化,没有之一。

祭祖,是我国祖宗崇拜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十月朝”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祭祖节日以及一系列以祭祖为重要内容的传统文化节日成为祭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祭祀既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文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这同西方文明里的祭神、祭上帝不是一回事,我们祭祀的对象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他们同我们朝夕生活过很长时间,是血肉相连、血脉相通的。所以,我们中国的祭祖实际是为了延续,一个小家是这样,一个国家同样是这样。有这样内涵的文化是永不湮灭的,有这样文化的文明是万古千秋的。

清明节不让烧纸老百姓怎么说(不让烧纸怎样祭祖)(7)

中国因为地域不同,祭祖的方式也不同。但有一点是大同小异的,那就是为祖宗上供。南方人可能更多的是上祠堂,北方则更多是到墓地。无论在哪个地方,都人们认为自己的祖先还同生前一样生活的地方,把他们认为最好、最丰盛的美酒佳肴供在那里,祖先会象生前一样享受,这对于生者不仅是一种安慰,同时也是一种寄托。

这种文化形式和精神升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就形成了中华伟大的传统文化,延续着中华伟大的古老文明。

【方圆居文化】---04

——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扬传统祭祖文化——

祭祖文化同我们的一切古老传统文化一样,是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新时代我们不仅不能让它消失,而应该将其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但是,祭祖文化也同其他一切传统文化形式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要与时俱进,不能停步不前、固步自封,否则就会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并最终被时代所淘汰。我认为,今天我们把农历十月一作为祭祖的节日,应该做好三个结合:

清明节不让烧纸老百姓怎么说(不让烧纸怎样祭祖)(8)

一、文明祭祖与移风易俗相结合。现在广大农村地区响应国家号召,提倡节约耕地,不再在耕地上建造大墓地、树立高墓碑,而采用集中建设公墓、安放卧碑或名牌的方式,既节省了耕地,又便于管理。这时,我们再去祭祖就不能大张旗鼓地“烧寒衣”、“烧纸钱”了,改为送鲜花也是不错的形式,有的地方还允许摆放供品,这同样能够表达对先人的崇敬和幽思。

二、文明祭祖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在广大农村已经开始逐渐杜绝大量烧纸的问题,但城区、尤其是一些县级城市,因为很多农村进城居住的人和一些老年人还没有完全摒弃旧的祭祖观念,总觉得在十月一这天不烧点纸就愧对祖宗。于是便趁夜深人静之时到马路十字路口烧纸,弄得干净的街道纸灰飞扬,第二天给环卫工人带来很多麻烦不说,还很容易烧坏柏油路面,有的甚至存在重大消防安全隐患。这也是不值得提倡的行为。

三、文明祭祖与文化普及相结合。祖宗崇拜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本。随着城市化进程和青年一代逐渐离开农村,年轻一代对于祖先和祭祖已经越来越淡漠,各级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扬和普及,在祭祖文化节日里做好对于炎黄祖先公祭和宣传,开展一系列祖先文化教育活动,让青年一代不忘根本、不忘初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