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阳光下(太阳底下无新事)

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在循环往复中前进,当人口和资源不匹配,有些事终究会重演,但有类人永远都不会消失,只是换了一副皮囊继续完成他们的理想。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所以某些事的重演是必然的。

历史在阳光下(太阳底下无新事)(1)

理想的世界毕竟是只存在于理想之中,高中时我曾想过构建当时我认知中的“理想的历史”,当时也确实写了一些,发表了部分,差一点还和网站签约,但由于当时想法不成熟,又要学习,就搁置了。随着读书越来越多,当初的构想又显得那么可笑。既然历史周期性地重演,有些规律无法避免,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那么我们把历史记录下来又能给后人带来什么呢?

直到看到一位学者分析鲁迅先生的话,豁然开朗。鲁迅先生的意义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我们跟着一起思考,而不是直接提供解决办法。因为有些问题不是个人可以解决的,而且想解决问题的心和不断思考的动力是比直接获得解决办法可贵千百倍的。所以,我想在书中构建的不是“理想的历史”,亦不是我个人的理想,只是想提出一些问题,供读者探讨。

历史在阳光下(太阳底下无新事)(2)

因为我太贪心,积攒了好多问题,有好多都想谈论一下,所以把构架铺得太大,越大就越不敢下笔,亦不知如何下笔,不管怎么构思都不满意。但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随着内心的那个召唤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以至于做梦都会有其相关的内容,好像是时候逼自己一次了。于是开始构思大纲,写人物小传,虽然进度很慢,因为有了新的灵感便要修改,但是不管过多久,终究是要写完的,这是我对自己的交代。所以在还没写主体之前便先为此书作序,算是开了一个头,让自己时刻记挂着,想着还有事情没做完。

历史在阳光下(太阳底下无新事)(3)

我为构造的这个“历史世界”取名为“大成”,取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这个名字是我高中时便定了下来的,时至今日,与当初的构想唯一相同的也只剩下这个名字了。不管人物情节怎么修改,核心思想不会改变,那就是借人物之口宣扬传统文化。曾师和南师提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数度哽咽。道不可不传,但道亦不可轻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心不古,丢失了太多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一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由,去掉了多少自以为的“糟粕”?如今有很多聪明人,但却未必可称之为“智慧”。而先民们积累了上千年的智慧就在传统文化之中。

刘某人总说我的一些言论像“地摊文学”,对此我是欣然接受的,因为我对“地摊文学”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我所认知的“地摊文学”应是以其独特的魅力以及神奇的传播方式在大众之中不断地流传下去。或许有一天会有某一个人看着我的文字,引发了对传统文化,对历史的另一种思考,哪怕是骂我两句,那也是我此生最大的功德。

历史在阳光下(太阳底下无新事)(4)

对于人物塑造和情节,不可避免地会化用一些真实历史,对于现实的一些思考也不得不学王莽“托古”,所以这就注定了要虚构。而如何把虚构的世界让人读出历史的厚重,那便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或许我会写得很残忍,因为翻开史书,“岁大饥,人相食”的记载屡见不鲜;或许我会写得很浪漫,“公如青山,我如松柏,此生不相负”;或许我也会写得很悲壮,“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像我这么贪心的人,想写的太多了,因为历史上有太多人和事值得写写了。但我并不会因此以“英雄史观”来写这本书,坚持“人民史观”是本书的根本原则,不可动摇。

历史在阳光下(太阳底下无新事)(5)

古代士大夫的终极目标是“致君尧舜,斯民小康”,这在古代看来无疑是进步思想,我们不能以现在人的思维来批判古人把希望寄托在一人身上,那是历史的局限。后人在评判我们的时候,亦会提出超出我们现在认知的观点,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我更愿意在这句之后再加一句“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便是在突出“人民史观”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古人思维存在的空间,因为那亦是历史的一部分,需客观看待。

历史在阳光下(太阳底下无新事)(6)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谨以此书献给千百年来百折不挠的先民和他们学参天地的智慧,必将传承不息。

祭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北宋之前是有的(贵族发展史)

明朝大书生,《金瓶梅》最有可能的作者,有着怎样的经历?

下一个千年,后人会如何看待王安石?我们研究王安石的意义何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