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莫言谈天才(却被杨振宁调侃出身问题)

杨振宁和莫言谈天才(却被杨振宁调侃出身问题)(1)

纪伯伦曾言:大殿的角石 ,并不高于那最低的基石。

虽然人投胎到不同家境的家庭中,但是每个人都是生而平等的,即使这更多处于理论的属性。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介入那一个行业,只要以勤奋和毅力在此深耕,就一定会成就一番事业。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经历的他人未经历,我们哭过笑过的平衡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生并不具有可比性。有些人认为自己出身高贵,以此来质疑他人的卑微出身,这真的有意义吗?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诺贝尔奖是实力者的竞技场,当初是瑞典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他在遗嘱中写道:将我的财产变作基金,用基金的利息奖励为人类做出大贡献的人。诺贝尔奖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奖项。

杨振宁和莫言谈天才(却被杨振宁调侃出身问题)(2)

诺贝尔奖主要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和平、经济五个方面。有趣的是和平奖的设立和没有数学奖,据说诺贝尔日后后悔自己发明了炸药,估计这也是他设立和平奖的原因,野史称诺贝尔的情敌是个数学家,所以数学奖一直未出现在诺贝尔奖名单上,专业人士称诺贝尔奖更注重实践科学。

贝尔奖从1901年正式颁发,每年12月10日在瑞典和挪威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从1895年创立诺贝尔奖以来,截至2019年,共有919人及24个团体欣然获奖。诺贝尔奖的公平性在于不受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影响,也就是说一切以实力说话。

而且诺贝尔奖有一个特殊规定,从1974年起只能颁发给在世的人。每年12月10日下午颁奖名单公布后,科学方面的奖项几乎毫无争议,而文学奖和和平奖会引发剧烈争议,不过这两个奖项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当然诺贝尔奖的巨额奖金,也是万众争夺的主要原因,一旦获得就可以将几百万元收入囊中。

诺贝尔奖是以国家或组织为单位推荐的,不允许毛遂自荐,当然很多获奖者都是无意获得的,他们为世界人民做贡献是他们自定的使命,甚至有人拒绝接受诺贝尔奖。

杨振宁和莫言谈天才(却被杨振宁调侃出身问题)(3)

截至目前,中国共有李政道、杨振宁、屠呦呦、李远哲、高行健、莫言、高锟等多人获奖,这些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特别是杨振宁、屠呦呦、莫言这样的名字,屠呦呦女士和青蒿素、疟疾深深联系在一起,杨振宁更多因为与翁帆的婚姻走入大众视野,而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当年莫言的名字出现在诺贝尔奖花名册的时候,全国人民都跟着沸腾了,他是中国人的杰出代表和文学骄傲。

乡土大家莫言

莫言是个笔名,其实莫言的原名叫管谟业,莫言在家里排行老三,大哥和二哥分别叫管谟贤、管谟欣。父亲对他们管教严厉,大哥和二哥分别从校长和农业机械员的岗位退休。1955年莫言在山东高密平安庄出生,童年的莫言在衣食无忧中度过,这是他生命最初的模刻。

杨振宁和莫言谈天才(却被杨振宁调侃出身问题)(4)

在特别时期的十年浩劫中,莫言又被送到农村劳动十年,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里,他在耕作、放牛、割草、摘棉花,几乎所有的农活都干过,这些都成为他日后讲故事的讲述来源。21岁的莫言开启了军旅生涯,也开启了走上文学道路的大门,他在部队读了很多文史哲经典书籍,这让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十足的积累。随后因为徐怀中的欣赏和抬爱,莫言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就读,开始了系统的创作生活。

杨振宁和莫言谈天才(却被杨振宁调侃出身问题)(5)

莫言创作了很多名著名篇,《透明的红萝卜》让他一炮而红后,莫言相继创作了《红高粱》《食草家族》《酒国》《丰乳肥臀》《红树林》《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今年莫言的新作品《晚熟的人》正式发售。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获得了轩然大波,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其一,源于他深厚的生活功底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他能够将心底的情感杂糅到笔端,将乡土生活和城市变迁写得活灵活现;其二,得益于以小人物的形象丰富历史的宏观叙事,对荒谬的现象进行无情地批判;其三,莫言的笔端结合了魔幻现实主义、想象力量、丰沛的语言叙述,军人、硬汉、恶人、女性等多重形象都在故事中拉出发展的丝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女性的描写,通过对丰乳肥臀的夸张描写反映了人类的原始崇拜。

莫言的一生,就是文字的一生。他的女儿管笑笑也以文学博士的身份从事写作,成了追逐父亲脚步的女作家。笑起来就不见了双眼,莫言自称"会讲故事的人",文学家怎么离得开故事?而在他获颁诺贝尔奖的时候,和杨振宁之间也留下一个见面故事。

杨振宁和莫言谈天才(却被杨振宁调侃出身问题)(6)

一问一答,巧解"出身问题"

杨振宁与莫言,两人的诺贝尔获得时间相距55年,但这并不耽误他们成为好朋友。在杨振宁的书房里,莫言送给他的字赫然在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12个字也表达了对杨振宁的肯定,杨振宁也很欣赏莫言的文字和品格。

前几年,杨振宁和莫言在北大有一场公开对话,他们畅谈了文学与科学的关系。他们认为手机是目前最神奇的发明,莫言更是表达了文学和科学都需要妙悟和想象力。最后杨振宁和莫言分别用"自强不息"和"青春万岁"总结自己的人生态度,这样的对话真是旷世难得。然而在高手对决的时刻,总有一些高光和尖锐时刻,两位学界泰斗不免要"难为"一下对方。

杨振宁和莫言谈天才(却被杨振宁调侃出身问题)(7)

杨振宁就在一次对话中质问莫言"你我出身不同,我是大学教授的儿子,你是农民的儿子,却共同站在诺奖的颁奖台上,当时你的感受怎么样?"还未等莫言回答,杨振宁就先入为主地讲述自己的出身,虽然杨振宁未必出于恶意,但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怎么回答都容易出纰漏。

莫言不愧是莫言,他略作思考后沉稳答道:"不管是教授还是农民,我觉得是跟任何人不一样的!因为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作家。虽然在很多人眼里,农民的地位不高,但在中国,农民始终都是最为可爱,最为淳朴的人。我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自豪,更以农民的身份获奖而感到自豪。"

就这样,莫言以真挚而不失体面的回答,征服了杨振宁和所有观众。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也不能责怪杨振宁,毕竟他是研究科学的人,习惯了直来直去不绕弯子,这种不委婉的询问恰恰测试了莫言的实力,而且不妨碍他们继续做好朋友。

从此也可看出莫言的大度风范,这是一个作家应有的品格,倾听任何人的述说并保持镇定,说得对就及时吸收采纳,说得有漏洞也不会轻易责怪,正是这种兼听则明的态度让莫言感受了生活的多个侧面。

杨振宁和莫言谈天才(却被杨振宁调侃出身问题)(8)

英雄永远不问出处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中国人自古讲究英雄不问出处,朱元璋皇帝在登基前也做过乞丐。但不是所有人都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对于含着金汤勺出生的杨振宁来讲,高贵是一种资本,他没有像莫言一样从最基层走上来,自然会有一种天然的高高在上的感觉。

不过社会始终是现实的,很多情况还是会问出处。比如求职时面试官会询问本科学历来源,双一流大学的学生总是优先获得面试机会。在没有成为莫言一样优秀的人之前,询问出处是必备的流程,毕竟中国人多而且竞争激烈,面试官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对面试者进行详细考察,从第一印象来判断是他们的首选。

杨振宁和莫言谈天才(却被杨振宁调侃出身问题)(9)

但从历史长远观点来看,英雄就应该不问出处。其一,真正有实力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人,询问出处无疑是对有实力者的直接打击;其二,中国自古是个农业大国,虽然现在成为工业强国,但农业始终是我们不能偏废的第一产业,往前追溯,谁又不是农民的子孙呢?其三,这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促进人们更有动力做事业。

农民是我们所有人的衣食父母,没有农民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小康生活,当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最高级的礼赞。莫言始终没有忘记他是农民的儿子,他自己也是农民出身,不论走到哪里,他都不会因为外界的光环而丢失了内里的朴素,他的心里满是泥土的芬芳。

杨振宁和莫言谈天才(却被杨振宁调侃出身问题)(10)

当我们有一天身居高位或者取得卓著成就的时候,一定要像莫言一样,不为自己出身卑微感到自卑,而要为我们曾经一步步努力走到高处感到自豪。杨振宁对莫言的质问依然在今天不断重演,而我们真正在意的应该是人性,而不是出身。

文/羽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