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 张黎(北京卫视少帅热播)

近日,48集历史大戏《少帅》正在北京卫视红星剧场热播,同时在优酷、土豆网络首播。该剧由文章、李雪健、宋佳等众多实力演员联袂主演,同时也是导演张黎继《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中国往事》、《人间正道是沧桑》、《圣天门口》、《四十九日·祭》之后,在历史题材领域诞生的又一部重磅作品,也是近年来少有的人物传记类佳作。

少帅 张黎(北京卫视少帅热播)(1)

纵观张黎以往的作品,因拍摄手法贴近电影以及对历史的强烈反思色彩,他的作品总能吸引到不少男性、高知观众的注意,以致于一些“过去不看电视剧的人也会因他的戏开始看电视剧”。他善于从现代语境去解读历史,他看待历史的方式是“没有绝对的反派,只有特殊情境下催生的人类悲情”,他执导的《大明王朝1566》被一些评论评价为:迄今为止所有演绎封建王朝历史的“大戏”里最具现代意识的。这部《少帅》依然如此,张黎并没有将《少帅》单纯当做一部历史戏来拍,而是着力展现了一个“另类生命的成长史”,将张学良如何从一个纨绔少年成长为一代名将的故事娓娓道来。剧中,张学良的成长蜕变,他的喜怒哀乐,他的道义担当都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历史是过去时,我们拍历史剧其实不在于表现人物曾经做过什么,经历过什么。从创作角度看,我们更希望描述他可能做什么,或者他可能怎么做。”

在《少帅》开播之前,由演员文章出演少帅“张学良”就曾引发热议。在不同场合,张黎曾多次提到,在他眼里,文章是出演张学良的不二人选。他表示,“文章可以说是我看着长大的。他身上有很多别人没有的闪光点。他对职业的执着,他本身的灵性,都很难得。在创作上,他是很有天分的,我们对他不要太苛刻。”张黎坦言,作为导演他曾与出品方做过深入的论证。“论证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考虑在那样一种情况下,文章能不能完成这样一部体量大又费心力的作品。“这种论证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大家坐在一起,掏心窝子地谈。”“这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对于文章自己而言,他也需要考虑自己当时的状态有没有能力接下这样一部戏。50多万字的剧本往那儿一放,专业的演员一看就知道,这个过程中自己将忍受多大的磨难,需要付出多少体力、精力,自己的忍耐力能不能经受得住。”最终,文章依然选择了接下这个角色,而张黎依然选择信任文章。

对于最后的呈现,张黎表示,让自己特别满意,甚至感觉惊喜的,是拍摄中文章那种投入的状态。“近50集的作品,有上千场戏,里面几乎2/3都有他,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他都能特别投入,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为此,张黎特别提到一个细节。历史上,张学良曾经有非常重的毒瘾,而后经历了艰辛的戒毒过程涅槃重生。《少帅》并没有回避这段历史。在拍戏“吸毒”戏份的时候,文章特别提出把“吸毒状态”的戏份集中拍。“文章非常仔细的琢磨了吸毒者的状态,他觉得光靠化妆已经不能够完成了,需要靠消瘦去接近和展现那种状态。为此,拍吸毒戏份近两周的时间,他几乎不怎么吃饭,也不怎么睡觉,为的就是要把面部的皮肤、眼袋都累出那种特有的虚弱和疲惫感。拍完吸毒的戏,他又要来拍张学良30岁以后的戏,需要他有一个健康、刚强的状况,他又要迅速要找回来这种状态。人不是机器,这种反复的调整,我觉得挺要命的。”

张学良一生坎坷,承受着很多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出演这样一个人压力可想而知。在此前的发布会上,文章曾表示,未拍摄这部戏“都快要抑郁了”。被问及作为导演是否会开导文章时,张黎表示,“不一定要开导,有时候可能还要加强他这种抑郁的状态,使他更能够投入到这个角色中去。”张黎表示,其实这部戏拍摄的过程中,文章和饰演张作霖的李雪健老师都不是处在一种特别好的状态里。“文章就不必说了,当时雪健老师的身体也不太好,而且他很长时间没有拍过这种体量和台词量都比较大的戏了。但从另一个方面,自私地来说,作为导演,我特别希望演员处于一个非健康状态。因为当演员生理状态太健康,能吃能喝能睡的时候,他的感受力一定是下降的。而当演员处于一个非正常状态,他会敏感,会易怒,他的本性会展现的更完整。所以,我们这部戏当他们两个人状态都没有那么好的时候,反而可能也因祸得福,呈现出另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

谈演员:李雪健演的是张作霖也不是张作霖找不到少年张学良差点放弃拍《少帅》

少帅 张黎(北京卫视少帅热播)(2)

除文章之外,电视剧《少帅》的演员中藏着诸多惊喜。李雪健饰演的张作霖霸气中自有喜感,狡黠世故中又有江湖义气,格外立体丰富,成为开播以来剧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在张黎看来,李雪健老师戏份虽然只有30来集,但仅用“惊艳”二字,已经不足以概括他的表演水准。“对于张作霖,其实有两种定位,一是历史的正史定位,一是民间带有情感色彩的定位。雪健老师的这种演绎出神入化,他其实是张作霖,也不是张作霖。”张黎透露,李雪健为这个角色也是付出颇多,“雪健老师说过,在他的有生之年,类似这种角色今后再演绎的机会可能不太多了。因此他是把这个人物做一个生命现象来体验的。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创造力,他对角色的把握、揣摩和再现,一定是超乎常人的。”

文章、李雪健、宋佳等主演在剧中的表现自不必说,电视剧《少帅》中的一些非主要演员也都有着上佳表现。尤其是饰演少年张学良的周思羽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张黎透露,这也是当时《少帅》剧组最难选的一个角色。为了挑选小学良,副导演在全国各地找了近200多个孩子。那时,张黎的工作室里每天都挤满了全国各地赶来参加海选的小演员,“屋子里面每天都特别吵,哪儿哪儿都是小孩,当时还是夏天,所有人都一身汗,臭烘烘的,满屋都是臭小孩。”但是,合适的“小学良”一直没能出现。“当时我都想,要是找不到这个孩子就算了,就不拍这部戏了,因为剧本中孩子戏实在写得太鲜活了,而且比重很大。”最终,来自沈阳的小演员周思羽终于让张黎导演眼前一亮。“有一天突然就来了这么个孩子,长得不好看,黑不溜秋的,别人都是爹妈陪着,他也没有人陪着,自个儿就来了。这孩子也不会说普通话,一张嘴就是一口大茬子味,特别各色。他天生的那种顽劣、不羁,好像就是为这个角色而生的。”张黎同时透露,拍戏时,周思羽嘴特别快,几次把饰演张作霖的李雪健老爷子噎的接不上茬,有时候还不按剧本演,特别随性,但出来的效果特别的有意思。

谈收视:相比收视率更看重重播率 《四十九日·祭》收视不佳很难受

少帅 张黎(北京卫视少帅热播)(3)

《少帅》开播以来,收视表现颇佳,开播第三日,北京卫视就跃居卫视晚间电视剧收视排行第二名位置,目前基本稳居卫视黄金档剧播收视排行前四名位置。谈及对这部戏的收视预期,张黎表示,相对于收视率,他更看重作品的重播率。“当时《人间正道是沧桑》播的时候收视率并不是特别高,但是后来重播率很高,有的台据说重播了20多次。重播一次就意味着又有一拨新的观众在看,或者有的观众在重复看,从传播的角度看,这是很有意义的。”张黎坦言,这也是他至今不能割舍电视剧的原因所在。在他看来,传授观点,讲述故事,电视剧是特别好的载体。

不过对于收视率,张黎也并不是完全不在乎。去年,张黎执导的一部展现南京大屠杀的电视剧《四十九日·祭》因为太过沉重的话题,收视并不理想。张黎坦言,“当时《四十九日·祭》收视偏低,我心里很难受。但是你要我自省,我又觉得没什么可自省的,这样一个题材就得这么拍,就是不能有一点娱乐性。”他表示,“像这样的片子,至少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那一天,你应该回首去看一看。前几天日本首相安倍还站出来说,日本不会再为慰安妇的事重复道歉了。那反过来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就应该告诉他,你必须得道歉。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耻大辱,必须不能忘记,只要有一个人看过,那这部戏就是有意义的,那这件事就是我们创作者应该做的。”

谈摄影:现在依然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有机会仍愿当摄影师

少帅 张黎(北京卫视少帅热播)(4)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78级摄影的一员,张黎与张艺谋、顾长卫、侯咏、吕乐都是同学。在学校的时候,张黎就对技术格外痴迷。电影学院4年,他一直都是技术课代表,技术课的老师考完试都不阅卷,直接让同学跟张黎对答案。毕业后,张黎对未来的设想是当中国最好的摄影师。从1982年到2011年,他干了18年摄影。期间,他凭借电影《横空出世》获得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凭借电影《夜宴》拿到了亚太影展最佳摄影奖,成为中国内地最具分量的摄影之一。张黎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视觉风格,业内评价他的镜头“总能涌出一种有意强调的造型效果,使画面历史感、真实感咄咄逼人,渗透出的那种无声力度‘抓人心肺’”。这种风格至今依然延续在张黎的导演作品中。

在张黎看来,虽然已经入行30多年,自己对摄影仍然保持着最初的热度。“当我接到一个新的作品的时候,内心的紧张度、欣喜度,其实跟之前没有太大区别。可能经验更丰富了,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更深了一点,但那种手足无措的惊恐、紧张仍然是一样的。”“那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那种对某一个对象的敬畏感,在我身上依然有,在雪健老师和文章身上也有。”谈到镜头,张黎的话明显多了一些。“镜头是有生命的,每个镜头有每个镜头的,它有底蕴。对摄影师而言,你用不同的的焦距段,就好像在用不同的口吻说话,你是暴怒的,你是优雅的,你是抑郁的,光学镜头都能代表出来。”

作为导演,张黎也一直自信自己是个“技术派导演”,从物理指标来看,他的团队一直都是电影级别:摄影、灯光、美术团队全都是电影班底。《少帅》的摄影师上一部电影作品是吴宇森的《太平轮》。在片场,他会为一场戏花4个多小时布光,“我只不过拍的篇幅比电影长了些。”虽然已经从摄影师成功转型导演,张黎仍旧表示,如果碰到愿意合作的导演,或者遇到一个好的在影像叙事上有空间的题材,他依然愿意做回摄影师。“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保持锻炼,不让自己发胖的原因,就是希望能保持住自己的体态,自己的感觉,有朝一日还要再掌镜。”

谈心态:现在拍一部少一部 当导演没有权利生病

少帅 张黎(北京卫视少帅热播)(5)

从摄影师到导演,张黎坦言“困惑更多,事儿更杂,心也更累。”被问及解压的方式时,他表示就是“工作、工作、再工作,没有什么别的方式。”“我也不喝酒,也不抽烟,也不去歌厅,基本就属于‘三无产品’”。减压的方式就是尽量充分的去做准备,把创作的状态尽量调整好。拍戏是我的职业,当你把一份工作或者一种创作视为职业的时候,你逃无可逃,所以也没觉得有太大的压力,更多时候还是乐在其中。跟其它工作一样,这份工作有喜悦、有悲伤、有愤怒,剩下的就跟常人一样,吃喝拉撒睡。”

1957年出生的张黎,在导演界显然并不年轻。谈到自己当前的创作心态,张黎表示,“拍完一部戏,可能年轻导演想的是‘我又拍了一部戏’,而我的心态是‘我又少拍一部戏’。”“因为你创作的高峰期就在眼前了,如果我现在20岁,我肯定不会这么觉得。人的规律就在这儿,你可创作的时间就那么多了,你再保持,再训练,也就那么几年了,所以现在每拍一部戏,我的珍惜度都是不一样的。这种状态下,你对自我的调度也是不一样的。首先就得告诉自己不能生病,连生病的权利都没有,你想你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谈外号: 黎叔很生气 后果很严重

少帅 张黎(北京卫视少帅热播)(6)

《天下无贼》中,葛优有一句台词“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个“黎叔”说的就是张黎。据透露,在电影中,葛优饰演的这个角色原本叫“彪叔”,后来大家开玩笑,就将角色改成了“黎叔”。而黎叔生气的后果到底有多严重?张黎自己直言不讳:“打人”。说是“打人”,其实也不过是气急了踹上两脚,“这次拍《少帅》就把道具给‘打’了。因为他故意在耽误大家的时间。你可以笨,可以没经验,但不能故意。故意就是对我们所有人不尊重。”

张黎透露了当时的情景: “那天所有演员都在,包括李雪健老爷子,片场特别冷,我们那场戏是拍四五十人吃火锅,4个桌子。因为是同期录音,现场不可能生暖气,不然就穿帮了。演员都到了,锅都点上了,该上菜了,道具端着一盘菜放第一个桌子上,然后他出门端着第二盘菜,放第二个桌子上。一桌起码得有七八个菜吧。照他那速度拿下去,得3个小时。我在报话机里催他,能不能快一点?他充耳不闻。那怎么办,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打,从此这孩子老实了,因为他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以后再也没犯过这毛病。”

谈创作: 愿意做佛跳墙 不愿做豆浆 IP不是什么新鲜概念

少帅 张黎(北京卫视少帅热播)(7)

张黎的电视剧常常被指“太文艺”,甚至有人称其“不接地气、不迎合大众”。对此,张黎曾表示,“接地气不是我的风格,一部作品我期望它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张黎解释道:“接地气是什么?当下能发生作用的叫接地气。立竿见影、药到病除,这叫接地气。饿了,巧克力一吃不饿了,这是接地气。但是这跟你真正坐在餐厅里品味一道道美味佳肴是不一样的。你拍戏是为了充饥还是为了享受?这两者本身都没错。对观众而言,你早晨起来喝碗豆浆,没经过舌头直接进了胃里,你是记不住的,但你一定记得某年某月某日吃佛跳墙的感觉。”现在的张黎,更愿意实心实意的给观众奉上一碗佛跳墙,而不是充饥的豆浆。

关于今年大热的IP大剧,张黎也有着自己的看法。“IP其实是一个特别陈旧的观念了,美国人在60年代、70年代就已经这么干了。你要相信,阳光底下没有什么新鲜玩意,我们讲述的所有都已经被别人讲过无数遍了。所谓IP更像是灵光乍现,就是陈腐的故事换一个新讲法,比如穿越,就是一种新的讲法,故事还是那个故事。所有的故事最终还是要靠专业的编剧完成,靠专业的导演拍摄,而不是仅仅靠故事完成的。IP只是创作中的一环。”

对于当下播出的影视作品,张黎也有关注,但更多的时候他会选择关注美剧,“这几年美剧对我的影响也很大,电视剧还是要叙事,不能在镜头上太招摇,可能也是到了这个岁数,也会更侧重于叙事、讲故事,刻画人物。”对于接下来的工作计划,张黎透露,今年下半年,他会有一部网剧投拍。导演张黎,其实是个很潮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