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荔的习俗(大美大荔镰山婚俗拾遗)

上世纪中叶,镰山还是个旱塬,老百姓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然而,贫穷的镰山不长庄稼,却长文化,管中窥豹。当时的婚嫁习俗,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不可小觑的艺术价值。

关于大荔的习俗(大美大荔镰山婚俗拾遗)(1)

记得叫媳妇时,有个吊钥匙娃,他见到新娘子时的唱曲是:嫂子嫂子你甭哭,坐上花轿回咱屋。好看咱的花厦(sha)去,好敢(和)我哥说话去。媳妇下轿做作时,贺礼先生的唱曲是:红箱子,白匣子,新人不下轿,大概有麻子。新人进门时,迎姑嫂将手中盘子里的豌豆,糖果,绿红纸屑及四个点红豆的小馒头往新娘子身上撒,往人窝里撒,一边撒,一边唱: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人进了门。新媳妇进门后,便由执事先生引导,进入花堂例行婚礼.此时执事唱的歌谣是:花堂设置多辉煌,五色云彩呈吉祥.青鸾对舞千秋会,鸾凤和鸣百世昌.接下来:拜天地时的唱曲是:一拜天地日月星,二拜东西南北中。三拜五行甲乙丙,同拜神位老祖宗.拜高堂时的唱曲是:一拜父母养我身,再拜爹娘教我心.尊老爱幼当铭记,和睦黄土变成金.拜完高堂,有些地方还有答谢词:再拜,吆车的,抬轿的,点火的,响炮的,接客的,瞭哨的,还有招呼不到的;梳头的,扶女的,相客的,知己的,看客的,收礼的,四面八方贺喜的;铺席的,夹毡的,还有人窝乱钻的,切菜的,揉面的,烧锅揽柴砸炭的;择葱的,剥蒜的,担水吆驴磨面的;扫地的,看院的,没有执事发干的,端盘的,拾馍的,专门招呼看座的...一并行礼。夫妻交拜时的词儿是:天上织女会牛郎才子佳人配成双.今日两家结秦晋,富贵荣华万年长.夫妻对拜入洞房后,便有二人前来为新娘子接风洗尘,其一人端瓢水,另一人拿个袱子,此时的唱曲是:瓢洗脸,袱子擦,娶(sei)下媳妇像阿家。婚宴上要答谢媒人,其曲曰: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豌豆开花绿茵茵,真心实意谢媒人。“抓饭”也是婚宴上的节目,这是一项专门安排娘家人为新媳妇长脸的程序,唱词是:娘家的饺子三鲜馅,快来抓呀快来选。席上添道娘家菜,夫妻好合到百年。

关于大荔的习俗(大美大荔镰山婚俗拾遗)(2)

更有趣的是晚上闹洞房。那时的山村,晚上没有电视可看,,也没个啥娱乐,因此,街坊邻里的青年人几乎都赶来了,中间也不乏一些爱看热闹的中年人和小孩子。

闹洞房有文闹,哑剧两种形式,新郎新娘是节目的主角。节目一:采花 (主持人将一朵花挂在顶棚上)新郎:树上一朵花,新娘:妹妹想戴它。妹妹够不着,新郎:哥哥扶一把。(新郎抱着媳妇把花摘下来)

节目二:翻席 (主持人将炕席反放)新娘:翻炕席,铺花毡,两口子睡觉一头钻。另外还有掐苜蓿与猜谜等节目.

哑剧则有看鲜桃,摊煎馍,逮虼蚤,染布等。虽然哑剧有些粗陋庸俗,但在当时那个男女“逗手”不亲的早婚年代,却起着引导男女肌肤相亲的作用。因为那时候姑娘的婚嫁年龄一般都是“小十五,大十七,还有十九,二十一。”而且说的都是虚龄。

关于大荔的习俗(大美大荔镰山婚俗拾遗)(3)

闹房进入最后一幕,还是那老掉牙的四句唱曲:开板柜,取薄脆,你都走,叫我睡。那时的姑娘远不如现时的男女青年说“521”时的落落大方。让她当众说出叫我睡特别是那个睡字时,简直比登天还难。在一阵扭捏之后,好不容易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倒好像是一个醉字。”我都走,你俩睡."在一阵哈哈的笑声中,人们一哄而散。当然,也少不了有调皮的孩子折返回来听墙角的。

镰山婚俗歌谣根植于黄土塬上,它肩负着传承中华孝道的重任,是民间文化艺术的结晶,源远流长。反观如今时尚的中西式婚礼,其唱词多为这样的:小两口生活刚起步,希望爸妈多赞助,万里挑一改口费,楼房小车蜜月度。同传统婚礼相比,少了些烟火气,多了些啃老味,助长了铜臭风,这,难道是老百姓盼望的与时俱进吗?

关于大荔的习俗(大美大荔镰山婚俗拾遗)(4)

让婚嫁习俗理性回归,还爱情一片湛蓝的天,任重而道远。

附:镰山情歌两首

1 骡子驾辕马拉梢,灵芝妹坐在车圪硓。财娃哥你慢慢吆,别把妹子弹着了。

2 紧织布来慢用梭,猛然想起财娃哥。有心给他做双鞋,不知他还来不来?

注;文中歌词只有用方言读,才能有韵味。

作者:龙腾虎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