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传承历史文脉中焕新发展)

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传承历史文脉中焕新发展)(1)

2020年12月30日拍摄的苏州姑苏区山塘街雪景 (新华社发)

姑苏古城北,步入一条小巷,在粉墙黛瓦间,人们抬眼就能看到那座与苏州人历久相伴的北寺塔。这条小巷名为塔影弄。傍晚,路灯亮起,将北寺塔的剪影映在小巷墙上,以“塔影”为元素的互动装置引得行人驻足体验。

“塔影入弄”的回归是姑苏古城“微更新”中的一幕。

“街巷更新前,弄里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都觉得小巷名不符实,‘塔影入弄’没处看,只有老旧、破乱的巷子。”住在附近的老人徐文英说。

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北寺塔高70多米,是姑苏古城区的地标之一,稍微开阔一点的地方抬头不难看到塔影,但要让塔影入弄不容易。

近10年来,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积极探索创新实施古城保护,以“微更新”推进老旧街巷改造,便利市民生活,盘活文物古建,引入创业创新,让这座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不断彰显青春活力。塔影弄这样的小巷再度名副其实。

“‘微更新’,是要从细节出发,下‘绣花功夫’。”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置业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吴嘉立说。与这片古城里许多从事城市更新工作的人一样,“80后”的吴嘉立也有一份古城情结——这里寄托了人们对小桥流水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好想象。

修复城市肌理,活化文化想象,还有大量细节工作要做。近半个世纪前,中张家巷河被填平盖房。历时十多年的努力,在2020年,这条600多米的小河重新通水,连接姑苏城墙内外。当地也陆续实施王天井河、校场河、菉葭巷河等历史河道恢复工程,千年水城格局得以延续。

水流动起来了,水巷风貌也要焕新。有关部门为居民制定“一户一策”的整体提升方案,清理违章搭建,修缮老旧楼房,让背街水巷面貌一新。

现在,姑苏古城区有35条河流,总长53公里,划船可以游览五六个小时。当地提升改造的5条河道实现滨河绿化,成为生态河道,22条背街水巷绿化更新,江南水巷风情不断凸显。

随着古城“微更新”推进,文创热也悄然展开。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原住民,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认为,对古城进行以有机更新为内涵的“微更新”和以人为本的“活态保护”,印证着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面向未来,城市建设要统筹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有情怀风貌,也要有人间烟火,赋予古城不断自我更新发展的活力。 (新华社 杨绍功)

来源: 东南早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