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修身养性(怎样才算是把修身养性这件事做好了)

《论语.泰伯篇》第八章: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解析:

孔子说:“修身先要学习诗经,有所建树在于知礼,最终能成就良好道德情操还要依靠乐。”

高人说话总是一语中的的,而且逻辑关系非常的清晰明了。

到底怎样才算是把修身养性这件事做好了?这一章真的是我看过所有关于教人修养身心的表述中最言简意赅的。

兴于《诗》

修身之人,首先离不开的就是学习与自我精进,读书自然是少不了的,可是在那个年代读书人能找得到的书其实也不多,加起来也就几百本,《诗三百》便是读书人必读的书之一。

今天的人们一提起诗歌首先想到的必定是唐诗。因为清代蘅塘退士孙洙在编写《唐诗三百首》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殊不知在遥远的周朝还没有唐诗。

那时的人们读的诗是《诗经》里的诗。诗经也就是《诗三百》,但你千万别把这个三百与唐诗的那三百混为一谈了。

《唐诗三百首》虽然也是一本诗集,涵盖的内容也颇为广泛,但是编书人以比较务实的编法、挑选的是一些简易适中的篇幅、易于理解,易于背诵的诗歌,主要用以普及推广以及孩童的启蒙。

相对而言,《诗经》的三百多首诗内容就丰富了很多。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篇章。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里面既有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的感情抒发,还有人们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的情绪表达,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极具民间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诗经》中记载的诗歌充分的涉及到了周朝时候人民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简直就是周朝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所以一个人如果把《诗经》读完了,相当于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做了一个了解。毫无疑问,在当时的社会这样的认知程度已经算得上是丰富了,同时你别忘了,完整的《诗经》接近四万字,在那个用竹简记录文字的年代,一片竹简就记几个字,光是一本《诗经》都要装几大车了。所谓“学富五车”,可能读完一本《诗经》也就差不多了。

立于礼

古人常用“知书达礼”来形容一个人懂道理,有教养,我觉得应该就是从夫子的这段话中变通出来的。这“知书”便是修身的第一步读诗学文化长知识,而学礼仪、懂规矩,行事有分寸就是修身的第二步。

首先,从小到大,在我们所受到的教育中,关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第一个重点便是要讲礼貌。

对待长辈有礼貌,对待老师有礼貌,对待同学朋友有礼貌,一个人能不能在社会中正常的与人交往,最关键的就是你的言行中是否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懂礼貌的人。礼貌即使一种礼节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个人习惯以及家庭教育的反映,决定着别人对你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一个言语粗俗,行为鲁莽的人几乎很难获得他人的好感。

其次,中国人从来都很注重行为上的得体。

跟不同身份的人沟通交往有着不同的礼仪标准,君臣父子,兄弟姐妹,夫妻男女,同僚朋友,乡亲邻里间各种尊卑有序,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规矩繁冗复杂。除此之外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条件下的行走坐卧,穿戴打扮都有着各种礼仪标准的规范,每个人都要在生活中好好遵守这些规矩,不能随意的逾越和更改。

今天的我们虽然没有哪些繁琐的三叩九拜,也没有了那些穿戴上颜色的禁忌要求,更加没有了那种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隔阂,但是一些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团结他人,睦邻友好,相敬如宾的尊重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如果一个人的行事准则中没有对他人的基本尊重,又如何能够受到来自别人的尊重呢?

最后,处理各种事情的分寸拿捏。

关于处事,中国人有一个很抽象的说法“度”。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要如何说得点到即止?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要如何做得恰如其分?什么人该亲近,什么人不该亲近,要怎样才能不显得厚此薄彼?甚至什么酒能喝,什么酒不能喝,要怎么喝才能喝的刚刚好?个中的尺度把握真的是学问颇深。

任何人想要在社会上能够立足且能够有所成就,如果不能在这几方面好好的下功夫,都怕很难有所成。现代人很喜欢说一个概念“情商”,我想如果谁能把“礼”这个概念琢磨透了,大概也就是个情商高手了。

成于乐

这个“乐”字,读“Lè”代表快乐,读“yuè”代表音乐,读“yào”代表爱好,不管哪一种解释都能找到让人快乐的途径和方法,也能找到让人精神境界升华的意境,所以我不想把这里“乐”单纯的定义成音乐,从多元的角度来看,只要是可以让人快乐,我觉得它可以有更广范的含义。

会读书,会做事,有知识,有能力就能算得上是一个涵养好的人吗?不,在孔子的眼里那充其量就只能算是个有点能力的人。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只会读书就会成了书呆子,而一个人光顾着做事也很容易变成工作狂。或许孔子也发现了这些问题,所以他认为生活除了读书工作应该还有艺术和美,还有快乐和欢笑,还有积极和乐观,所以他认为能够愉悦自己并影响他人的人才算得上是把修身这件事做好了。

只有一个人能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看世界的眼光和态度,并能够令到自己用积极正面的心态应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他才算是把知识变成了力量。

只有一个人能够把自己掌握到的礼节应用在了生活中,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准则,他才能够在接人待物中彬彬有礼,事事得体,让人如沐春风般的舒服,他这才算是把礼变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而一个人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自己学到的东西都变成自己欣赏生活欣赏他人的能力,他才能从这个世界上发现美,从而获得快乐和愉悦。

看一幅画,能从画里看到美,听一首歌,能从歌里听到美,读一首诗,能从诗里读到美,只要他的眼睛里能容易发现美,他的精神就会容易获得快乐。

我们修身养性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为了比谁的知识丰富,也不是为了比谁的地位高权势大,学识和能力从来都只是工具,最终的用途是为了愉悦自己,只有我们的身心都是愉悦的,我们才能愉悦的对待他人。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固然是值得称赞的,一个处世有道的人固然也是值得表扬的,但是那个能够在人群中传递快乐,让人愉悦的人才是最令人着迷的人,如果他身上没有具备了各种良好的品质特点,他能做到吗?这样的人难道不算成功吗?

国学之修身养性(怎样才算是把修身养性这件事做好了)(1)

文章属于个人原创,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人看到,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转发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感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