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历史上出了哪些名人(菏泽人物故事齐鲁大工匠)

菏泽市历史上出了哪些名人(菏泽人物故事齐鲁大工匠)(1)

菏泽市历史上出了哪些名人(菏泽人物故事齐鲁大工匠)(2)

菏泽市历史上出了哪些名人(菏泽人物故事齐鲁大工匠)(3)

来自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成武县供电公司的牛德成,人称“老牛”,是一名基层供电所长。从业24年来,他靠着一股“牛脾气”,从两腿扎在泥地里的普通电工,到获得34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成为众所周知的发明牛人。新年伊始,2019年“齐鲁大工匠”颁奖典礼在济南举行,他又获评“齐鲁大工匠”,是全省获得这项荣誉的十人之一。1月14日,记者赶赴成武县供电公司,见到了这位独具“犟”心的发明牛人。

心疼庄稼,捣鼓出让电线在天上“飞”的绞线盘

黝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微驼的脊背,这是牛德成给人的第一印象。“我没什么高深的学历,也没想过取得什么成果和荣誉,只是想着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让工友少费点事,提高一下工作效率。”当记者问及他的发明时,牛德成坦诚地表示。

提起自己的第一项发明——能让电线在天上“飞”的收放线架,牛德成介绍,那还是在2004年,自己在原汶上供电所主持工作期间。

“之前,架设电线的大量工作都由人工来完成,一不小心就会损坏地里的庄稼。尤其是在2004年大田集的10千伏线路改造中,因为架线需要经过一片不小的农田,不管工友如何小心,还是压折了一些蒜苗。”牛德成介绍,“当时咱们即使赔给蒜农钱,人家也不高兴,甚至一度不让我们从农田里经过。”

这件事让牛德成印象深刻,“那时候我就在琢磨,如果能有一种设备,不用经过老百姓的庄稼,那该多好。”

“让电线从天上飞过去”,照着这样一个不太可能实现的目标,牛德成开始了刻苦钻研。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牛德成决定从绞线盘入手,白天他带领职工进行线路改造;夜晚,独自一人呆在办公室,对着一个自己从旧货市场淘回来的绞线盘不断试验。就这样,灯亮了一夜又一夜,图画了一张又一张,经过反复制作、调试,终于,一个能让电线在天上“飞”的收放线架诞生了。

“它能使电线从空中走,旧线回收的同时,新线也送到位,省时省力,节约成本。庄稼不再被破坏,老百姓也很满意。”牛德成自豪地说。

为减轻工友负担,他发明出了多功能车

“咱们的多功能施工车虽说已经更新换代到第六代了,但在工友施工过程中,还有不少难题亟待解决。今天,咱们几个就看看能不能先解决一两个问题,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一会回实验室捣鼓捣鼓去。”在一辆多功能施工车旁,他对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同事说道。

提起这项发明,牛德成告诉记者:“那是在一次风雨天抢修送电过程中得来的灵感。那个年代的水泥杆重达两千多斤,当时电工完全靠肩扛推拉进行抢修,又赶上风雨交加,大家举步维艰。眼看天又快黑了,我心急如焚,如果当晚不能正常供电,辖区十多家冷库将面临着很大的经济损失。”

好在,经过一番努力,电总算是送上了。但当老牛看到四五十名施工人员身上碰得都是伤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觉得在基层供电所工作,不能光低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我得想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说。

为做好研究,牛德成自费买来了大量的书籍,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搜寻有关资料和信息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只要忙完工作,他就开始琢磨,夜深人静时再加班设计、做实验。数不清的不眠之夜,他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失败、调试,一台多功能电力施工车终于成功研制而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他发现这台机器还有很大的改良空间。

为把多种功能整合到一台车上,牛德成常常连续十几个小时对着这台车忙碌。通过不断研发改进,如今这台机器不仅可以装运杆基,还具备制作拉杆、设备装卸、物料吊装、变压器固定安装等多种功能,它能使每天的运杆量从原先的12根提高到50根,人力也由原先的5人减至2人,成本由150元减少到了10元,极大地降低了更换电线杆的机械费用和人工成本。

2013年5月1日,由牛德成发明并不断更新换代的“高压线路施工用多功能施工车”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多功能施工车不光在省内受欢迎,还被推广到了江苏、安徽、山西等多个省。

此后,牛德成并未停止发明创新的脚步,往往是刚刚完成了一个产品,就又开始研究下一个设备。

配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发明和成果转化硕果累累

据了解,从2001年担任汶上供电所所长开始,牛德成就带领职工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他的创新思路源于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去解决困难,创新动力在于他对工作的负责。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他从不推诿、妥协。他领衔研究发明的创新产品多数是围绕电力施工、电力服务,还能节约成本。

为让牛德成更好地施展才能,2015年初,成武县供电公司成立了“牛德成劳模创新工作室”,并配套建设研发基地和生产车间。从此,他带领团队致力于创新发明和成果转化,攻克一项项技术难题。

从起初的一间破房,几个帮手制造一些粗糙的简单设备,发展到今天具有研发区、培训区、展示区、实验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拥有一万多平米的成果转化基地,牛德成的创新工作室能满足多功能施工车、钻孔机、绞线车、托车、配网成套设备工厂化生产流水线等多项产品的生产。

由牛德成牵头发明创造的螺旋式接地极、电杆旋切机等十几种电力施工机械,先后荣获30多项实用型专利和4项发明专利,其中2项省级成果奖、6项市级成果奖。现公司形成了以“牛德成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中心,下设24个QC攻关小组的科技创新队伍,涉及公司各个专业。

与死神擦肩而过,疾病缠身仍忘我工作

“老牛就是有一股子‘犟劲’,和他同事20余年,每逢遇到难题,他即使不眠不休,也得尽快解决。还记得2016年冬天,国网开始大范围改造,领导下达了两个星期完成一套囊括五个机械作用的创新生产线任务。接到任务后,第一天,白天我陪老牛先去废料场找材料,当天晚上,他就开始在1万多平米的铁皮车间做实验。寒冬腊月,滴水成冰,而偌大的车间,只有他一人,又没有任何取暖设备,我过去待了不到半小时就冻得全身麻木,可他一待就是整整两天!第三天凌晨一点,我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是老牛,他兴奋地告诉我:‘弄出来了!’那一刻,我是又惊又喜。”忆及往事,牛德成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马永波难掩激动之情。

正是凭着这股子犟劲,让牛德成在创新发明的路上不断前行;也正因为他看见难题就不要命的犟劲,让他在废寝忘食中被诸多疾病缠身。 “相处20多年来,我最佩服的还是老牛干实事的精神和他的人品。”与牛德成共事20余载的同事田保庆告诉记者,2009年暮春时节,正值全县各乡镇的台区(一台变压器的供电范围或区域)综合治理关键点,为完成既定目标,牛德成又开始整日泡在第一线,却不知死神已悄悄逼近。 “那时我俩都在汶上供电所。有一次在所内整理治理器材时,我看到老牛的脑门上都是汗,心想天也不热啊?再联想到最近一段时间他老是说胸闷,突然意识到这是心脏病的先兆,就赶紧让他放下手头的活,去医院检查,可他就是不肯。无奈,我将这一情况直接告诉其家属和单位同事,才‘逼’着他去了医院。”一经检查,把医生吓了一跳:心脏病!而且血管已经被堵塞到百分之七十,造影显示其中一处堵塞处的血管已经破了一层,随时会出现心梗…… 与死神擦肩而过,牛德成病体未愈,又投身到紧张的工作中,身体却每况愈下。“这两年,我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如从前,就对妻子说:‘工资卡给你,说不定哪天我睡着了就不再醒来,卡里的钱正好可以给咱儿子娶媳妇用。’”虽是半开玩笑,但牛德成的话却不无伤感。

随着创新成果的不断增多,牛德成被大家戏称为“牛人”,先后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10月,被评为齐鲁工匠。2020年1月,被评为“齐鲁大工匠”。

“我的牛,源于企业的创新环境和领导的关怀、同事的支持。企业是大河、是草原,没有水和草,我想牛也牛不起来,是企业壮了我的牛胆、扬了我的牛气,才让我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牛事’。”牛德成满怀感激地说。来源牡丹晚报记者 孟欣

编辑:沐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