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发展史的启示(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坎坷)

计算机的发展史的启示(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坎坷)(1)

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列如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思想。

1889年,美国科学家 赫尔曼.何乐礼 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机资料。

1930年,美国科学家 范内瓦.布什 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I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

第一代: 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运用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心;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计算机的发展史的启示(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坎坷)(2)

第二代: 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面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代: 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也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第四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几(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A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更高,每块芯片可容纳数万乃至数百万个晶体管,并且可以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并且可以用微处理器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微型计算机,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电脑或PC机。微型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利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各种逻辑芯片,已经制成了体积不是很大,但运算速度可达一亿甚至几十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我国继198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一亿次的 银河I 巨型机以后,又于199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十亿次的 银河II 型通用并行巨型计算机。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新一代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软件等。随着物理元、器件的变化,不仅计算机主机经历了更新换代,它的外部设备也都在不断的改革。

就这样慢慢的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台式电脑以及笔记本电脑。都是各有各的优势。

计算机的发展史的启示(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坎坷)(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