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话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管三七二十一 我们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能准确的表情达义,其原因之一是把别的学科、别的行业的专业词汇,运用到自己的语言环境里,为表达思想服务,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河南话不管三七二十一?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河南话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三七二十一)

河南话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管三七二十一

我们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能准确的表情达义,其原因之一是把别的学科、别的行业的专业词汇,运用到自己的语言环境里,为表达思想服务。

比如:“升华”、“酝酿”,源自化学。

“锻炼”源自物理,冶金。

“蜕变”源自生物。

“不管三七二十一”等源自数学。

这些文字使汉语言文学丰富多彩;同样,看到这些文字,也想起它们的“娘家”。

比如,看到“酝酿”,就会知道一个结果的产生是多么漫长的过程。

看到“蜕变”,脑海里就会再现彩蝶由丑陋的蛹变成蝶的华丽转身。

比如看到“不管三七二十一”、“二一添作五”、“三一三余一”、“一推六二五”等常常被引入文学作品中的数学口诀,就会想起有关数学方面的历史知识。

这几句口诀恐怕只有“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家比较熟悉,另外几句知道其来历的人可能比较少,因为产生它们的“土壤”已经消失了。

“三七二十一”是乘法口诀,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我们在没有计算器时计算工具是算盘,运用算盘计算叫珠算。“二一添作五”、“三一三余一”是珠算除法口诀,它们的引申义是把一个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现在有计算器,算盘进了历史博物馆,大人小孩都不学珠算,不用背“除法口诀”,它的出处自然没人知道。

“一推六二五”的引申义是把义务、责任一推了之,知道其本义的可能更少了。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青少年不但要背诵语文课文,还要背诵“算术”里的“乘法口诀”,“小九归” 。

乘法口诀现在还在用,还在背。

小九归是珠算除法口诀,虽然现在不用了,还有一些老人年轻时背过,还记得这件事。

我估计,知道大九归的人就不多了。

学校教材里没有大九归,老师不要求学生背它。在民间,老人要求青少年背诵它。

什么是大九归?

大九归又叫“斤求两”,是1——16这16个数字分别除以16得出的商。如1*16=0.0625,这口诀为“一就六二五”,2*16=0.125,这口诀为“二就一二五”……

为什么要除16?因为我们的重量单位“市斤”从秦朝起就是“16进制” ,1市斤=16两,要把“两”折算成“斤”,就要背熟这个“大九归”,特别是商家老板和伙计,上街卖菜的农民。比如:

萝卜5角钱一斤,7两萝卜多少钱?就要把7两换算成多少斤,才能得出结果。如果背熟了大九归,就可以脱口而出“七就四三七五”,约等于0.4斤。不能背大九归的,计算起来结结巴巴麻烦就大了。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将1市斤=16两改为十进制即1市斤=10两。从此,16两1斤的秤被10两1斤的秤代替,“斤求两——大九归”的口诀没人背诵了。慢慢的,“十六两一斤”成为历史,被人遗忘。所以,现在年轻人听到“半斤八两”这个词,一头雾水不解其意。

————

本文涉及的一些知识、常识可能不太准确,敬请行家指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