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总结(善用发散-收敛)

书语人间:每天10分钟,读懂1本好书,点击文章右边的「关注」,一起成长。

发散思维总结(善用发散-收敛)(1)

大家好呀~

今天,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麦肯锡问题思考力》一书的共读。

发散思维总结(善用发散-收敛)(2)

昨天的文章里,我们了解到了从发现问题到着手开始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知道你是否已经通过before/after对比,制定目标了呢?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学习如何通过发散-收敛思维打破常识或既有概念对自己的束缚,成为创新者。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01.何谓“发散”“收敛”?

为提高想象力,需要综合考虑“发散”和“收敛”两个方面,这样才会卓有成效。

所谓“发散”,就是“搜集信息”“提出想法”“思考备选方案”等扩大解决方案候选范围的过程。所谓“收敛”,就是把通过发散获得的候选解决方案进行分组,并对其重要程度进行评价的处理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要对发散和收敛的时间进行分离。我们应该把想法的提出(发散)和评价(收敛)的过程分离,并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发散思维总结(善用发散-收敛)(3)

02.如何将发散收敛融入思考?

提高思维能力是有诀窍的,就是熟练运用发散和收敛。“必须要想出创意来”“在什么时候前一定要想妥”这样具有责任感和紧张感的想法,会让我们的思考停止。

如果心中感受到这种义务责任感和紧张感,心情就会变得被动,自然会妨碍自由思考。

思考的基本过程是“明确主题—发散—收敛—归纳主题”。

  1. “明确主题”,需要确认“目的”和“范围”。
  2. “发散”,就是“收集信息”“收集创意”“提炼候选解决方案”等,“头脑风暴”就是发散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方法。
  3. “收敛”就是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加工,对发散的思维进行总结。收敛中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分组(分类)”和“重要性评价(挑选重要的东西)”。
  4. “归纳主题”,经过“分组”和“重要性评价”等方法,最后便能得出结论。

发散思维总结(善用发散-收敛)(4)

03.如何进行高效的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产生创意的一种方式。头脑风暴可以用来解决问题,同样也适用于创意和对策的产生。

在广告代理公司中,把这种头脑风暴称为“创意闪光”。在以创意为竞争点的广告代理公司,一旦确定了目标,便会全员参与进行头脑风暴。等创意全部产生后,便会确定最有希望的方案。

头脑风暴的诀窍在于自由想象。“说出来会不会惹人生气”“自己会不会很丢人”等,如果像这样考虑的话,就会忘掉好不容易才思考出来的创意。而自由想象时,正处于睡眠状态下的潜在的创意就会在脑中忽然闪现出来。

头脑风暴有以下五项规则。每一条规则都有助于自由想象的发挥:

1. 丢弃既有概念和常识(零基思考);

2. 随意思考,创意多多益善(量重于质);

3. “三不”:不评判、不议论、不反复解释;

4. 以他人的创意为提示进行想象;

5. 创意要逐条记录。

具体来说,参与头脑风暴的人数,建议是5-8人,搭配进行两个回合。

首先,第一回合的“发散—收敛”,就是要明确问题点。

要收集问题点的相关材料,就需要通过头脑风暴进行思维发散。并且,通过分组和重要性评价等方法来进行收敛,锁定要解决的真正的问题点。

第二回合的“发散—收敛”,就是要归纳出解决问题点的改善方案。而改善方案的相关创意,则需要通过头脑风暴进行思维发散来获取。

例如,关于空罐子的用途,可以在第二回合思考“是否可以作为容器来使用”,或者“是否可以作为厨房用品来使用”等。

只要改变观点,就能扩大视野,就能让头脑风暴加速酝酿。

发散思维总结(善用发散-收敛)(5)

04.通过成果列表,明确愿景

你是否有过虽然做了很多努力,却毫无成果的经历呢?

归根结底,并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而是因为在持续改善活动中,对问题的发生原因研究得不够充分,结果导致制定出与问题不相符合的对策,所以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在解决问题时,应该要先从全局出发,思考什么样的完成情形才能达到目标,然后再着手去开发。

具体来说,你可以制定“成果列表”(成果一览表),例如事先决定好“把报告书写成多少页”明确目标,然后再制订工作计划和日程规划,如此一来,便能在试行过程中减少因错误而带来的损失。

发散思维总结(善用发散-收敛)(6)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里,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麦肯锡问题思考力》一书的共读。

敬请期待吧~

注: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文 | 武灵遥,一位践行着「日读书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职业读书人,更多好书拆解详见个人公众号:书语人间(syrjjy)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