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文科生是什么体验(谁说只有文科生可以谈文明)

文|驿路奇奇

写在前面

今年读余秋雨老师的《中国文化课》时,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当年看《文化苦旅》时的那种冲击,果然“文史不分家”,要论及文化,甚至是文明,脑子里没有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恐怕这件事做起来将会难上加难。

彼时,我并未意识到,其实看起来离文明两个字有点远的“理科世界”也藏在古往今来的点滴中,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更没有想到,平日里需要大量数据、实验支撑的化学,原来也可以和人类文明这样自然而然地无缝衔接。

遇见《元素与人类文明》,算是一种缘分,他让我相信,元素不仅仅是单一的个体,它们不仅彼此间存在内在关联,也在潜移默化中左右着人类文明的某些走向,站在当下的视角看,我们确实可以说:化学元素的变迁,以特有的方式向宇宙证明着我们人类的足迹,它们宣告着一件事“我们来过”,而这宣告的组成是那些我们或熟悉或陌生的过往,不一定都是艰深,也可以很接地气。

一名文科生是什么体验(谁说只有文科生可以谈文明)(1)

一、开合有度:不会说故事搞不了科普

这本书的每一章都会在最开始的部分有一句提纲挈领的引用,初看可能会有些摸不着头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正是那句话里包含的思想在章节中贯穿始终,它是核心,是现象背后的本质。

比如,第一章引用了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恩格斯在谈到新航路的开辟时,对黄金作用的精辟概括:“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第二章则用李世民在褒奖魏征这名谏官时谈到的“镜子”理论作为开篇。后面几章还陆续引用了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名句,大文豪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千古名句,等等。

一名文科生是什么体验(谁说只有文科生可以谈文明)(2)

一名文科生是什么体验(谁说只有文科生可以谈文明)(3)

不过光有提纲挈领显然不够,作者最厉害应该是他说故事的本领,而且采用的是“大历史小聚焦”的写法。也就是说,他擅长把真实的历史故事说得引人入胜,让你不知不觉地发现这里面不光有人文历史,还有化学元素的历史,而且化学元素在其中的作用还不小。

依旧以第一章为例,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些事其实是大部分人都知道的,但是更具体的人和事就未必人人都知道的了。

作者当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这个时期,有一个叫巴尔博亚的人,一心想暴富、想改变底下的地位,实现命运的逆风翻盘,但总也得不到重用。有一次好不容易得到了皇室的信任,带领众人去寻找黄金,结果还有派了个身份比他尊贵的老头佩德拉里亚斯凌驾于他之上,不满当然由此产生。老头本来有勇有谋,但岁数大了,不适宜正面硬刚,就骗他说要把女儿嫁给他,结果后来不但没嫁,还派人把巴尔博亚给杀了。

一名文科生是什么体验(谁说只有文科生可以谈文明)(4)

这故事作者说得很细致,难得的是还夹叙夹议半调侃,在口头缔结婚约的时候,他适时来了句:别说这种名义上的父子了,就算是亲父子又能如何?那饿死在沙丘宫的赵武灵王若在天有灵,一定会觉得佩德拉利亚斯这是在玩火。

这样的表达让人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当然也印象深刻,自然也就由此记住了一些细节,把整个过程串成了一条线:人们当时对黄金是何等的狂热,以至后来想方设法在里面掺假,但因为它本身是惰性的,不容易跟其他物质相融,于是成了货币的最优解,也就有了那句“金银天然是货币”。

不过,你可别以为顾着说故事的作者慢慢偏离了初衷,他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每个章节、每个小节也都会有总结性的语句,既是伏笔,也阅读本身更加畅快。

一名文科生是什么体验(谁说只有文科生可以谈文明)(5)

第一章第一节最后

一名文科生是什么体验(谁说只有文科生可以谈文明)(6)

第一章最后

二、选题有道:文献、实践一个都不能少

搞学术研究严谨是第一要务,但是出书就需要兼顾大众的口味的,二者的调和是个难题。讲故事算是突破了阅读的门槛,把条件放宽,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输出知识的,毕竟,这本书的最初灵感来源于《中国化学史论文集》。

但化学元素那么多,第一步就是选题。作为第一批被列入书籍的五种元素,金、铜、硅、碳、钛未必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作者最先想到了更多与它们有关的素材,认为他们与我们的生活,或者说与我们认知中的人类文明关联性更强。

一名文科生是什么体验(谁说只有文科生可以谈文明)(7)

金当然不必说,铜其实也能理解,毕竟我们经历了青铜器时代,留下了那么多文物,至于硅、碳、钛按照作者的说法,其实是越来越接近现代化的感觉,这样一分析,就会让人觉得这个谋篇布局不突兀,是按照人类文明演进的顺序,是有历史感的。

从内容来说,每个章节下小的选题也都没有让人失望,比如:铜这一章专门谈到了自由女神像的蜕变。它起初是黄色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黄种人”慢慢氧化成了铜绿,反而更加受到民众的吹捧,即使残破不堪需要修复 ,大家也都不想恢复成原来的颜色。

一名文科生是什么体验(谁说只有文科生可以谈文明)(8)

硅这一章,是谈了一些我们熟悉却可能被忽略的内容,比如:岩画、钟表、玻璃、瓷器等等,当然还有导体。印象最深刻的是,是作者携夫人亲自去探访了岩画,不仅是翻阅文献,还做到了实地走访。而关于青瓷的”青色“生成的过程,也让人深感锤炼之外的奥秘,看起来是经验,其实是元素中相互作用的奇妙反应。

一名文科生是什么体验(谁说只有文科生可以谈文明)(9)

碳的部分可以说的点最多,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但作者的命题是”高碳生活“,似乎与我们现在普遍的说法背道而驰,实际上是说这个元素的存在感高,无处不在。

衣,的确良被疯抢是聚酯纤维的雏形。食,糖的发现竟然是实验的误操作。住,这一部分大咖超多,因为有伦敦,搬出了狄更斯,还有莫奈的画,就连老舍对雾都的印象也上榜了。行,那就无处不在了,各种出行工具都会用上。

一名文科生是什么体验(谁说只有文科生可以谈文明)(10)

莫奈的画

一名文科生是什么体验(谁说只有文科生可以谈文明)(11)

另外,必须要说,作者阅读的领域还是挺宽的,参考文献不仅仅是报刊、杂志,还有各领域的书籍,比如:《人类群星闪耀时》《看不见的城市》《天工开物》等等。而且,作者应该是卡维维诺的铁粉,第三张不仅用到了《看不见的城市》中关于马可波罗与忽必烈之间的两则故事,还引用了书中的一段话,这绝对是真爱。

三、创意有心:灵感一闪的新意令人拍案

作为一个有温度、有血有肉的理科生,作者的爱绝对不限于书本和自然,当然也会回归现实。

他爱妻子,所以在扉页上写下这本书献给他的爱人。但更重要的是,二人同样做学术研究,在成书过程中,妻子从科学技术史领域给予了亚飞先生很多研究方法上的建议,这样的双重进步是有益的。因此,这个扉页与普通的献给爱人不同,是爱的表达,更是学术上的肯定,这样的表白不仅有创意,而且更高级。

一名文科生是什么体验(谁说只有文科生可以谈文明)(12)

在看最后一章时,我斗胆猜想,孙老师应该也爱音乐和话剧吧。元素周期律的发掘史在他的笔下完全成了自带和旋的几大乐章,虽然仍旧是书写历史,但形式显然更加活泼,结尾处的演职人员释放,更像是一场话剧的落幕,让人不舍、深思,同时也在憧憬未来。

一名文科生是什么体验(谁说只有文科生可以谈文明)(13)

一名文科生是什么体验(谁说只有文科生可以谈文明)(14)

一名文科生是什么体验(谁说只有文科生可以谈文明)(15)

除了这些,我这个文科生还看出孙亚飞先生对文字本身的热爱,除了调侃式的幽默写法,之前提到尽量做到标题简化之外,我还很佩服他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比如:硅的记忆,简简单单四个字就特别有穿透力,感觉这元素是流动的,立体的,不是冷冰冰的化学符号。再比如:钛平盛世一章,很显然用了谐音梗,钛和太同音不同义,但是在这里,似乎也可以通用,就是因为用了这种轻型金属,我们在上天入海和建筑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它在某种程度上守护着我们的生活。

一名文科生是什么体验(谁说只有文科生可以谈文明)(16)

部分与“钛”有关的事物

最后想说

这本书我是一章一章看完并做了笔记的,最初被介绍吸引,是感觉这本书应该是用有趣的事件性故事串联起元素,让看似无生命的元素活起来,变得立体,只是觉得它有趣。看的时候慢慢发现,你可以从中学到知识、也可以学习他的写作手法,还能获得一种发现问题的新视角,它其实是一个引子,每一章就是一扇窗,作者抛砖引玉之后,我们可以自行延伸思考,就会通透很多。

PS:一不小心写了近3000字,真心推荐,最后放个作者孙亚飞的介绍,出于好奇去搜索了下,他至今还在某乎活跃着,而且被称赞“专业”,如果感兴趣,大家可以去看看哇。

一名文科生是什么体验(谁说只有文科生可以谈文明)(1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