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集锦带你看真实的故事(纪录片人通过这个)

来源:【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

在纪实节目的创作和传播领域,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是当之无愧的“大咖”。正如其Logo—一个黄框所表达的,这是一个窗口,不断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人类首次登陆北极、发现印加古城、首次飞越南极、记录玛雅文明、找到泰坦尼克号沉船……许多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都可以从这个“黄框”中看到记录和见证。这个“黄框”集合了全球顶级的科学家、摄影师、探险家和影视制作人,并且是众多重大发现和进步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纪录片集锦带你看真实的故事(纪录片人通过这个)(1)

△美国国家地理logo

本期《纪录片人》邀请了国家地理品牌内容团队,从国家地理国际合拍实践者的角度出发,聊一聊包罗万象的“黄框”与中国故事碰撞出的精彩火花。

打造中国主题节目的播出窗口

一直以来,国家地理采用国际合拍合作模式,成功打造了多部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中国主题节目,并通过国家地理全球平台进行传播。这些节目多次斩获包括纽约电影电视节、休斯敦电影节、美国泰利奖、亚洲电视大奖、亚洲影艺创意大奖、亚洲内容大奖、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广州纪录片节金红棉奖、四川金熊猫奖等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奖项。

2016年起,国家地理开办了《华彩中国》栏目,作为国际主流媒体集团唯一全球覆盖的中国主题专区,栏目坚持以“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中国内容、国际传播”为宗旨,向海外观众呈现精彩的中国故事,增进海外观众对中国的认知与理解,打造中国主题节目的播出窗口。如今,《华彩中国》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亚太区、欧洲区、非洲区和拉美区及北美区的40多个频道播出,触达数十亿人群。在全球社交平台上,国家地理也是排名第一的媒体品牌,助力中国内容触达走近更广泛的人群。此外,一些头部中国题材的节目还通过Disney 在全球播出,仅流媒体平台就触及超过2亿多订阅户。

激发观众的想象与感性

作为一家全球化的媒体机构,国家地理在讲述故事时,如何寻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性题目?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真实、立体地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情感共通点,是国家地理一直以来的追求。以讲述故事的方法与观众进行交流,这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国家地理善于激发观众的想象力与感性的一面,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传达的情绪和想法,与片中的人物产生强烈共情。正如解读中国工作室与国家地理合作纪录片《走出黑眼湾》的导演乔纳森·舒兹所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理性的做法固然有其长处所在,但观众喜欢更直接、更感性的反应。”(“Usually an over-intellectual approach on their part, while interesting, probably isn’t enough to captivate the viewer, who appreciates a more direct and emotional response. ”)

纪录片《走出黑眼湾》的主人公马慧娟,是曾经居住在宁夏西海固黑眼湾村的农民。纪录片从她的个人故事、命运转折切入,讲述了她个人在移民搬迁政策的帮扶下,走出大山,迎来崭新生活的经历。纪录片通过她的视角,让观众看到了更多人的改变,折射出一个群体的希望与未来,更看到了村民身后,一个村庄回归自然的生机与繁茂。曾经的村庄和村民,命运的转折和变化,纪录片在感性的讲述中、在当下的呈现中,激发观众展开想象,让人动容。

2020年,国家地理与解读中国工作室、优酷、五洲传播中心共同制作了纪录片《高考2020》国际版。一个特殊年份,五个奔赴考场的高中生和他们的家庭,爱、奉献、责任、拼搏、追求、公平等情感和理念,在镜头中徐徐展开,触动着观众的情感共通点。值得一提的是,《高考2020》国内版原是独立成章、风格与手法各不相同的五个故事。为了更好地进行国际化传播,国家地理邀请导演米切尔·法卡斯担任撰稿和导演,对节目拍摄的所有原始素材进行整合,采取板块式叙事结构,给予新的呈现,获得广泛关注。

不断创新合作模式

近年来,秉承着聚焦中国主题的理念,国家地理与中国众多权威平台合作,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纪实作品。有首次以全航拍视角展现中华大好河山的现象级纪录片《鸟瞰中国》;有首部中外合拍的人文自然类户外探险纪录片《极致中国》;有集合最先进卫星摄影等高科技拍摄技术、揭秘中国最新考古发现的纪录片《星空瞰华夏》;有首部以国际视野聚焦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纪录片《做客中国》;有创新国际版改编模式的爆款合拍片《解密紫禁城》《透视春晚》……此外,国家地理还与中国各地合作推出了《摄影师的京杭大运河之旅》《明日之都:深圳》《重返刺桐城》《伟大建筑巡礼》等优秀纪实节目。

2021年,泉州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个世界遗产。同年9月,国家地理推出纪实节目《重返刺桐城》,讲述泉州的历史成就,引发全球观众对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关注。《重返刺桐城》在国家地理全球播出后,引发了媒体广泛关注,相关新闻资讯被全球500多家媒体转载发布。

除此之外,国家地理进一步加大了与中国制作团队的合作力度,在创作模式和手法上不断创新,推出了一批兼具中国本土特色和国际传播优势的优秀作品。其中,以“艺术”作为灵感来源的纪录片《遗失的节拍:敦煌》,讲述了外籍电子音乐人 Brad Seippel将敦煌壁画上遗失的古韵与现代电子音乐相结合的故事;聚焦“环保”主题的纪录片《环保英雄:挑战沙漠》,讲述了宁夏人民与沙相处的故事;纪录片《骑行中国》,讲述了外籍骑行者Peter Crosby时隔27年在中国重启骑行之旅的故事。节目通过27年前的影像与现代社会的交错,直观呈现出中国社会的变迁。明年初,国家地理将迎来135周岁生日,拓展认知的维度,提升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国家地理一直并将继续通过不断创新的合作模式和纪实手法,持续聚焦于人类关切的共同话题,以开阔的视角创作出更多关于生活、生命、生存的动人中国故事。

(感谢国家地理制作人李思思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作者:解读中国工作室综合部制片人

杨晓涵

本文来自【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