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语录伤感的文案(教师节春蚕到死丝方尽)

据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在9月8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教师总数已经达到1792.97万人。

教师节语录伤感的文案(教师节春蚕到死丝方尽)(1)

今天是第37个教师节,首先祝全国1792.97万老师们节日快乐!

教师节,到底用什么词来形容教师、赞美教师?显然在互联网之下有了五花八门的表达手法。

就纯粹的语言和词语,或者符号来说,不同的时代对于老师的赞美之词也是不一样。

还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一般都是这样描写老师和赞美老师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字面意思而言,这句诗的意思是“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这不就是对老师辛勤付出最真实的写照?

但是,近几年有老师出来批评学生,怎么能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老师?

为啥批评呢?

老师给出了明确的解释,一句话总结就是该诗句出自李商隐的《无题》,全诗内容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与诗有啥关系呢?

因为这些老师认为,李商隐这首诗是一首情诗,写的是一位女子对爱人的无尽相思。

诗的首句便是千古名句,也是全诗的诗眼。“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多少爱恋中的有情人的共同情感体会。正是在这样一种伤情的体验中,才引出了下面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所谓的“丝”,乃是通“思”,说的是内心的思念不止;所谓:“泪”本是蜡烛的蜡滴,这里比喻恋人的眼泪。按照诗的原思,这句诗就不能理解为是歌颂奉献精神,而应该是礼赞爱情中的伤情体验。

原来如此?

如果就诗的本意理解,确实老师的理解是对的。但是,站在历史文明发展的历程中,老师的这种批评做法是站不住脚的。

先不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密雷特”,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单纯的说认知的变化。

还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例,老师的解释是传统诗评家的共识。但是对于并未体味过爱情滋味的学生而言,不能理解到那个高度,也是情有可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名言警句、千古绝唱的诗句被单独拿出来传颂,时代和用途赋予了他们另一层含义,已经慢慢脱离了原诗句的意境,融入到和生活中。学生在描写生活,为啥一定要他回归原诗意境?

在我看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形容老师的一生非常贴切。

所谓春蚕到死,指的是老师人生短暂的时光,春蚕在短暂的一生中,却为人们带来了蚕丝,这是多么可贵的奉献精神。春蚕的奉献,是以生命为长度、为代价,因而可敬可爱。蜡烛也是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不正是老师的精神写照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