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五脏之象原文(通读黄帝内经之九十)

《黄帝内经》一起读第90天,一起继续哦……今天是讲述经脉气血运行起止的——

《灵枢 终始篇》

黄帝内经五脏之象原文(通读黄帝内经之九十)(1)

原文: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翻译如下:

大凡针刺的原则,全都在经脉气血运行的起止之中。明确了解了经脉气血自始至终的变化规律,并以五脏之气为纲纪,就可以确定阴阳经脉的关系。手足三阴经与五脏相通,手足三阳经与六腑相通。阳经受气于四肢之末,阴经受气于五脏本身。所以泻法是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行针,补法是随着经气循行的方向而行针。掌握了迎随补泻的方法,就可以让脉气调和。调和脉气的关键在于,一定要明白阴阳变化的规律,明了五脏在内为阴,六腑在外为阳。要把这些理论流传于后世,作为恒古不变的信条,敬奉这一信条,生命就可以延续,轻慢这一信条,就会导致夭亡灾殃。为了谨慎地敬奉天地变化的规律,请让我说说气血运行变化的情况。

  根据天地阴阳及气血运行的变化来谈论终始,所谓的终始,是以十二经脉为纲纪,从脉口、人迎两穴,就可知道五脏六腑的阴阳有余与不足,平衡与不平衡,而阴阳盛衰的变化规律也就大致如此了。所谓的平人就是没有疾病的人,没有疾病的人脉口、人迎的脉象与四季相应,脉口、人迎互相呼应,往来不息,六经的脉搏动而不止。四时冷暖虽有变化,脉口、人迎都能各自发挥本能而不相犯,形肉和血气也能协调一致,这就是所谓的平人。气短的病人,脉口、人迎都虚弱无力,而尺肤和脉象又不相称。这种情况就是阴阳都不足的征象,补阳就会使阴气衰竭,泻阴则会使阳气亡脱。针对这样的病人,只可用甘味的药剂来调养,而不能服用性猛量大的药剂。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也不能使用灸法,假如由于不能痊愈就使用泻法,就会损伤五脏的真气。

  人迎脉大于寸口一倍,病在足少阳胆经;若大一倍而脉象躁动的,病在手少阳三焦经。人迎脉大于寸口二倍,病在足太阳膀胱经;若大二倍而脉象躁动的,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人迎脉大于寸口三倍,病在足阳明胃经;大三倍而脉象躁动的,病在手阳明大肠经。人迎脉大于寸口四倍,而且搏动又大又快,叫做“溢阳”,溢阳是阳经邪气亢盛,将阴气格拒于外,使阴阳脱节,称为“外格”。

  寸口脉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肝经;大一倍而脉象躁动的,病在手厥阴心包络经。寸口脉大于人迎二倍,病在足少阴肾经;大二倍而脉象躁动的,病在手少阴心经。寸口脉大于人迎三倍,病在足太阴脾经;大三倍而脉象躁动的,病在手太阴肺经。寸口脉大于人迎四倍,而且搏动又大又快,叫做“溢阴”,溢阴是阴经邪气偏盛,不能与阳气相交,将阳经之气关闭在内,称为“内关”。内关则表里不通,是不可医治的死症。人迎与寸口的脉,都比平常大于四倍以上,叫做“关格”,出现关格,死期就不会太远了。

  人迎脉大于寸口一倍,应当泻足少阳胆经而补足厥阴肝经。泻法取二穴,补法取一穴,每两日针刺一次,还必须切按人迎与寸口,以察验病势的进退,如果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就取上部的经脉,直到脉气平和再停止。人迎脉大于寸口二倍,应当泻足太阳膀胱经而补足少阴肾经。泻法取二穴,补法取一穴,每两日针刺一次,还必须切按人迎与寸口,以诊查病势的变化,如果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就取上部的经脉,直到脉气平和再停针。人迎脉大于寸口三倍,应当泻足阳明胃经而补足太阴脾经,泻法取二穴,补法取一穴,每日针刺两次,还必须切按人迎与脉口,以诊查病势的变化,如果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就取上部的经脉,直到脉气平和再停针。

  寸口脉大于人迎一倍,应当泻足厥阴肝经而补足少阳胆经,补法取二穴,泻法取一穴,每日针刺一次,必须切按寸口与人迎,以诊查病势的变化,如果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就取上部的经脉,直到脉气平和再停针。寸口脉大于人迎二倍,应当泻足少阴肾经而补足太阳膀胱经,补法取二穴,泻法取一穴,每二日针刺一次,必须切按寸口与人迎,以诊查病势的变化,如果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就取上部的经脉,直到脉气平和再停针。寸口脉大于人迎三倍,应当泻足太阴脾经而补足阳明胃经,补法取二穴,泻法取一穴,每日针刺两次,必须切按寸口与人迎,以诊查病势的进退,如果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就取上部的经脉,直到脉气平和再停针。之所以每日针刺两次,是因为足阳明经主胃,谷气充盛,是可以每日针刺两次的。

  人迎与寸口都比平常大出三倍,叫做阴阳俱溢。象这样的病变,如不加以疏通,就会造成血脉闭塞,气血不畅,五脏内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妄用灸法,很容易发生其它病变。

  大凡针刺的原则,达到阴阳二气调和就要止针。要注意补阴泻阳,才能达到语音清朗,耳聪目明。反之,如果补泻不当,就会使血气不能正常运行。所谓的针下气至而获得疗效,是说实症用了泻法,由实转虚。虚的表现是脉象恢复到大原来的大小却不坚实。如果脉象仍坚实如故,虽说一时得到恢复,而病并没有去。虚症用了补法,就会由虚转实。实的表现是脉象大小恢复到原来的程度而更坚实,如果脉气像原来一样大但不坚实,虽说一时得到恢复,而病并没有去除。所以正确运用补法,会使正气充实;正确运用泻法,会使病邪泄去。痛苦虽不能随针立愈,但病证肯定可以减轻。因此必须通晓十二经脉与各种疾病的关系,然后就可明白“终始”的道理了。阴经和阳经不会互相改变,虚症和实症也不会相反的,所以针治疾病,就要取其所属的经脉。

  大凡针刺应注意的是采用三刺法使谷气到来。病邪的不正之气与血气混合,导致阴阳紊乱,内阴僭越于外,外阳沉陷于内,气血运行逆顺颠倒,脉象沉浮异常,脉气与四时不相适应,血气或有稽留壅滞,或邪气滞于体内到处扩散,这些都必须用针刺来排除。因此,初刺浅层,使阳邪排出;再刺稍深,使阴邪排出;最后深刺至分肉之间,待正气来到,就可出针了。所谓谷气至,是说已经用了补法,正气就充实些,已经用了泻法,病邪就衰退了一些,由此即可知谷气已至。起初,只是邪气被排除了,而阴与阳的气血还没有调和,但是已能知道病就要痊愈了。所以说正确地运用补泻方法,正气虚的补之使实,邪气实的泻之使虚,痛苦虽不能随针而去,但病势是必然减轻了。阴经的邪气盛,阳经的正气虚,一定要先补阳经的正气,后泻阴经的邪气,从而调和它们的有余和不足。阴经的正气虚,阳经的邪气盛,一定要先补阴经的正气,后泻阳经的邪气,从而调和它们的有余和不足。

  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三条经脉,都有动脉布于足大趾之间,针刺时要先审察它属于虚症还是属于实症。如果虚症误用了泻法,叫做重虚,虚而更虚,病就更严重了。大凡针刺这些病时,先用手指切按动脉,脉搏实而快的用泻法,脉搏虚而缓的用补法;反之,则病必加重。这三脉跳动的部位,足阳明经在足跗之上,足厥阴经在足跗之内,足少阴经在足跗之下。

  取胸部腧穴,必中其胸。取背部腧穴,必中其背。肩博如有酸胀麻木的虚症,应取上肢经脉的腧穴。对于重舌的患者,应用铍针在舌柱(舌下大筋)上刺出恶血。

  手指弯曲而不能伸直的,其病在筋上;伸直了而不能弯曲的,其病在骨上。病在骨就治骨,病在筋就治筋。

  补泻之法,在泻的时候要看哪一处的脉气实,针刺要深,出针后缓按针孔,以尽量泄出邪气;在补的时候要看哪一处的脉气虚,用浅刺法,以养其脉气,出针后急按针孔,不叫邪气侵入。邪气来时,针下会感到紧急;谷气来时,针下会感到徐和。脉气盛实的,当用深刺法,以泄其邪气;脉气虚弱的,当用浅刺法,使精气不致外泄,以养其经脉,而只是排出邪气。针刺各种疼痛的疾病,需深刺,其脉象都是实的。

  腰以上的病,都由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主管;腰以下的病,都由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主管。病在上部的,可取下部的腧穴;病在下部的,可取上部的腧穴;病在头部的,可取足部的腧穴;病在腰部的,可取腘部的腧穴。病生于头部,必觉头重;病生于手部的,必觉臂重;病生于足部的,必觉足重,在治疗时,先要分析生病的原因,再行针刺。

  春天的邪气在毫毛处,夏天的邪气在皮肤处,秋天的邪气在分肉处,冬天的邪气在筋骨处,针刺这些病时,要根据时令的变化而酌情使用深浅补泄。刺肥胖的人,要用秋冬的标准深刺,刺瘦弱之人,要用春夏的标准浅刺。疼痛的病多属阴症,疼痛而用手按之不得其处的也属阴症,要用深刺法。病在上部或表层属阳,病在下部或深层属阴。发痒的病,仅在皮肤,属阳,当用浅刺法。

  病如先起于阴经,要先治疗阴经,然后再治疗阳经;病如先起于阳经,要先治疗阳经,然后再治疗阴经。针刺热厥的病,留针等针下觉寒而后去针;针刺寒厥的病,留针等针下觉热而后去针。针刺热厥,要补其阴经二次,泻其阳经一次;针刺寒厥,要补其阳经二次,泻其阴经一次。所谓“二阴”,是在阴经针刺二次;“二阳”是在阳经针刺二次。久病的人,邪气侵入必深,针刺这类宿疾,要深刺并长时间留针,隔日再刺,还必须首先察明病邪在左在右的偏盛现象,去除血脉中的郁滞。针刺的原则大体就这些了。

黄帝内经五脏之象原文(通读黄帝内经之九十)(2)

  大凡针刺之法,一定要先观察患者的形气。如果形肉未脱,气少脉躁,出现了躁而且快的脉象,就应当采用缪刺法,轻手浅刺其络脉,使耗散的精气可以收住,而聚集的邪气可以散去。在针刺之前,医生要深居静处,安定自己的精神,又要象闭户塞窗一样,意志专一,听不到旁人的声音,从而使精神内守,全心集中在针刺上。用针时,要浅刺留针或微捻提针,以转移病人的精神恐惧,直到针下得气而止。男子要浅刺候气于外,女子要深刺候气于内,坚拒正气不使外出,谨防邪气不使侵入,这叫做得气。

  关于针刺的禁忌:刚行房之后不可针刺,刚针刺之后不可行房;醉酒之后不可针刺,针刺之后不可醉酒;刚发过怒不可针刺,针刺之后不可发怒;刚劳累过后不可针刺,针刺之后不可劳累;刚吃饱饭不可针刺,针刺之后不可立刻吃得过饱;大渴之时不可针刺,针刺之后不可受渴;如果病人大惊大恐,一定要使其精神安定,方可针刺;坐车来的病人,要让他卧下休息一下,大约过一顿饭的工夫,才可针刺;步行来的病人,要让他坐着休息一下,大约过走十里地的工夫,才可针刺。凡是触犯这些禁忌的患者,一般脉象紊乱,正气耗散,营卫的运行不顺,经脉气血不足。如果就这样针刺,可能使阳经的病流入到内脏,阴经的病出于阳经,那样病邪就又要滋生了。一般的庸医不体察这些情况,这可说是损伤患者的身体,使患者形体感到酸痛无力,骨体耗损,津液不能运化,而丧失了由饮食五味所化生的精气,这叫做失气。

  手足太阳经脉,在其将绝的时候,会出现眼睛上视不能转动,腰脊强直,角弓反张,手足抽搐,面色苍白,绝汗暴出,而绝汗一出就死了。手足少阳经脉,在其将绝的时候,会出现耳聋,周身关节松缓无力,眼珠突瞪,入脑处的脉气断绝,一日半就会死的。临死之时,面色由青转白,然后就死了。手足阳明经脉,在其将绝的时候,会出现口眼颤动歪斜,多惊,妄言,面色发黄,如上下手足二经的动脉出现躁动,就要死了。手足少阴经脉,在其将绝的时候,患者面色发黑,牙齿变长而且发生污垢,腹胀闭闷,上下气机不通,就要死了。手足厥阴经脉,在其将绝的时候,患者胸中发热,咽喉发干,多小便,心中烦躁,甚至于舌卷及睾丸上缩的情况,然后就可能死亡。手足太阴经脉,在其将绝的时候,腹部胀闭,呼吸不畅,多嗳气,多呕吐,呕吐时气上逆,气上逆就会面色发赤,如果气不上逆,就会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就会面现黑色,终至皮毛憔悴而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