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线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为什么要搞三线建设

和平日久的中国人很难想象,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一直受到外敌的巨大威胁。特别是五十年代后期,中苏友好关系破裂,苏联不仅全部撤走了援华的专家,逼迫中国在困难时期还清债务,还策动新疆分裂分子举行武装叛乱(那个时候新疆的形势比现在要严峻得多),裹挟6万多我边境居民叛逃到苏联,在长达7300公里的中苏边境线上陈兵54个师、近百万军队,直接对中国进行武力威胁。1969年,在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苏共高层讨论了要对中国核基地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并打算联合美国一起实施。

美国趁朝鲜战争之机,公然派第七舰队入侵并长期停驻我台湾海峡,挟迫中国周边国家签订条约,结成反华联盟,并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对我国东、南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对我国也持敌对态度。抗美援朝的胜利虽然沉重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但帝国主义的本性决定了它们亡我之心不死。

1962年后,美国在台湾海峡多次举行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

近年解密档案显示,1964年4月14日,白宫曾制定绝密报告——《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美国准备联合台湾出动空军彻底摧毁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当时的中央高层已经获悉了美国试图入侵中国的情报。

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挑起并夸大与北越的武装冲突。美国出动第七舰队125艘军舰和600余架飞机悍然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轰炸,开始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导致越战全面升级,并将战火延烧到包括北部湾和海南岛在内的中国南部地区。

当时,我国的基础工业、国防工业等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一带,在现代武器条件下,一旦发生战争,我国的工业基础绝大部分都可能被摧毁。在这样极端危险的形势下,毛主席和党中央审时度势,于六十年代中期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即迅速加强中国的中西部发展,在偏远的中西部地区建设工业、科技和国防基地,建立一个巩固的战略大后方,以应对帝国主义可能的入侵。三线建设的根本目的,用最简要的话来概括就是毛主席说的“备战备荒为人民”。

三线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三线建设的感人事迹

和改革开放后优秀人才浩浩荡荡流向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甚至海外截然不同的是,在那个火红的年代,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离乡背井,抛家别亲,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历经艰辛,穷尽智慧,用血汗和生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建设运动,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交响曲,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感天动地、壮丽辉煌的史诗!

三线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在这里,我仅以修建成昆铁路的一些事迹来说明三线建设者做出了怎样的付出和牺牲。

成昆铁路蜿蜒在云贵高原,穿越横断山脉,地质结构异常复杂,是当时世界上施工难度最大的铁路工程。

在崇山峻岭中,不要说公路,连像样的人走的路都没有,我们的战士喊着号子:“同志们呐,嘿哟嘿哟;加油干哟,嘿哟嘿哟;胸怀全球挑重担哟,嘿哟嘿哟;敢将机器背过山哟,嘿哟嘿哟;备战备荒为人民哟,嘿哟嘿哟……”硬是将机器扛着抬着搬进了施工现场。“天高我敢攀,地厚我敢钻,千山万水任调遣,英雄面前无难关。”这就是修建成昆铁路的铁道兵的铿锵誓言。

三线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在成昆铁路修建工地,铁道兵每天工作10多小时,有时连续奋战20 几个小时甚至40几个小时。他们在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下,不怕疲劳,不怕牺牲,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向党汇报,向毛主席汇报。在一个工地上,突然出现塌方,有战士掉了下去,马上就有战士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救人,跳下去的战士又陷了进去,后面的战士跟着往下跳,前仆后继,毫不犹豫,营长看到实在救不回陷落的同志了,才含泪下令停止救人。在这次事故中,18名战士英勇献身。

九道拐隧道见证过这样悲壮的一幕。当时距离成昆铁路的通车时间已经不足三个月,为了抢进度,前一天刚刚上完夜班的孙剑明和战友们又一次钻进了隧道,刚走进去就遇到塌方,几千斤重的大石头砸下来,一下子就砸倒了3个战士,孙剑明光荣牺牲。牺牲前,他给家里写信还对铁道兵生涯满怀期待:“等成昆铁路建成了,我还要留在渡口修成昆支线,我还要去北京修地铁,去坦桑尼亚修坦赞铁路!”

三线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修建成昆铁路,总共有1200多个干部和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和数万官兵一起在简陋的施工条件下,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艰巨的工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总长1100公里的成昆铁路线上,修建桥梁991座,凿通隧道427条,仅桥梁和隧道的长度就超过了400公里。今天,我们只能从这些简单的数据中去想象当年成昆铁路修建的难度之大。

三线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

三线建设的巨大成就

从1964年到1980年,三线建设共投入2052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40%,在交通闭塞的内地修建公路25万公里,通车了成昆、川黔、贵昆、襄渝等十条铁路干线,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成了军民品重大科研、生产基地45个,建成了包括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等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30个,形成了能源、交通、钢铁、机械、电子、军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两弹一星”工程中的大部分设施设备、打下美蒋U-2高空侦察机的火箭、歼6战略轰炸机的大部分配件等许多那个年代的高精尖项目的完成都是三线建设的辉煌业绩,连我国最早的潜艇都是在重庆的大山里制造出来的。这些事迹在今天的人看来大约有如神话。

三线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

在改革开放前,三线建设由于事关国家安全,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涉及军事与科技的科研单位、工矿企业都没有具体名称,统一使用数字代号。因此,那个时代很多中国人对三线建设都不甚了解。为了保密的需要,一些单位长期与世隔绝。比如西宁制造原子弹的221厂,邓稼先等一批科学家长期在那里工作,可他家里人长时间不知道他在哪里,到底在做什么。1980年以后,三线建设虽然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却因为特殊的需要而遭到普遍的歪曲和污蔑,“政治运动的产物”,“计划经济的运作模式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积累率过高,投资结构不合理”等论调长期甚嚣尘上。这不仅是对共和国光辉历史的抹黑,也是对为了祖国和人民奉献了青春乃至生命的广大三线建设者的丑化。历史虚无主义由此可见一斑。

2017年国庆节前后,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栏目播出10集大型纪录片《大三线》,首次对大三线建设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用详实的数据和不容置疑的事实告诉人们:三线建设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它极大地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确保国家有了安全可靠的战略大后方,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事后的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创造了条件。”(央视原话。)

三线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

三线建设的启示

和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创造的所有伟大业绩一样,三线建设同样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得以决策、实施、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离开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引要完成这样的人间奇迹是不可想象的。可以在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看到,当时许多人就是为了毛主席那句“三线建设搞不好,我睡不着觉”而夜以继日地工作,一个个工地都竖起了“为毛主席争光,为祖国建设出力”一类的标语,“不出煤,不回家;不想爹,不想妈。”就是煤炭工人喊出的最质朴也是最动人的口号。如果觉得我说的这个话不好理解,那就请回顾一下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只要偏离毛泽东思想就吃败仗,多次几乎遭遇灭顶之灾;只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就从胜利走向胜利。无数历史事实已经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三线建设能取得巨大成功还因为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保障。这一点我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文中论述红旗渠成功经验的时候已经专门论述,道理一样,这里就不再重复。

三线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9)

三线建设是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做出的最英明的决策,它不仅保证了国家安全,也为科技和工业落后的中西部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三线建设主要是从1964年到1980年,16年间有10年在文革时期。三线建设的巨大成就再一次有力的证明了那个10年不仅不是“经济到了奔溃的边缘”,而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创造了无数的人间奇迹。

三线建设同那个时代其他建设一样,为改革开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他的先不说,就说西南、西北,如果不是那个时候修建了那么长的公路和铁路,今天的那些地方将会是什么样子?近几十年,有了“两弹一星”,美国还敢炸我大使馆,飞机军舰还时常在我南海领空领海随便航行,如果没有“两弹一星”,后面的人可以安稳地坐在那里搞改革开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