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汉中范围(两汉三国的教科书)

少年时代值十年动乱,不光数理化没有系统学好,历史地理常识也并不富余以至于陕西这地方去过多次,就只知其有遍野的陵墓,漫天的黄土,秦腔和信天游,油泼面和肉夹馍,竟不知还有一处是完全不同的风景:空气湿润,草木丰盛,芦花飞雪,丹桂飘香,完全颠覆了我对陕西的印象,这,就是汉中,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三国时期汉中范围?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国时期汉中范围(两汉三国的教科书)

三国时期汉中范围

少年时代值十年动乱,不光数理化没有系统学好,历史地理常识也并不富余。以至于陕西这地方去过多次,就只知其有遍野的陵墓,漫天的黄土,秦腔和信天游,油泼面和肉夹馍,竟不知还有一处是完全不同的风景:空气湿润,草木丰盛,芦花飞雪,丹桂飘香,完全颠覆了我对陕西的印象,这,就是汉中。

秦岭淮河一线是南北方分界,但秦岭与淮河不同,站在淮河边,你不会看出两岸有什么明显差别,像淮安、蚌埠那些淮河边上的城市,河水从城区穿流,两岸同为一城,气候风景大致相同。但秦岭则不一样,仅一山之隔,南麓和北麓风貌则差别很大,南北方特征鲜明。汉中就在秦岭之南,典型的南方风貌。不光是气候,还有生活习惯,包括人的身材相貌。小女子们都细皮嫩肉,与米脂的婆姨大有不同。

有了先进的隧道掘进工具,穿越秦岭不再是难事,从西安到汉中据说原来需要车行八小时,现在高铁不到俩小时。出了车站,桂树花香伴着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

晚饭后,主人们兴致不减,邀我们到汉江边散步。

汉中是汉江的发源地,汉江流到汉中市区,已是浩瀚大江。和诸多江河穿行的城市一样,汉中也在打造汉江两岸的风光,但是,与有些地方高楼林立,霓灯闪烁不同,我们走过江边只有廖若寒星的灯光,映照着脚下绵延的步道。步道一边是浩瀚大江,一边是宽阔的湿地。茂密的芦苇覆盖着江边和湿地,此时,正值仲秋,芦花开放的季节,白茫茫一片,美其名“芦花飞雪”恰如其分。浩瀚大江,茫茫芦苇,汉中努力保护着别具一格的原生态景观。再加上宜人的气候,虽四季分明,但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主人们自豪地称,汉中是“世界同纬度最适合人居的城市”,没有研究,但汉中宜于人居,应该没有什么争议。

汉中的名望,却远不止于此,它在中国古代史上举足轻重。

现在的汉中,区域并不大,却有2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人、汉语、汉字”之“汉”的皆因汉中而起,余秋雨先生称之为“汉人之家”。特别是两汉三国时期,很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与汉中相关。这缘于它的地理位置,巍峨秦岭将其与中原相隔,在古代,只有“天梯石栈相钩连”。居汉中,可御强敌,委曲求全,休养生息,一旦兵强马壮,又可东山再起,图谋天下。故而成为两汉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展示雄伟大志、叱咤风云的大舞台。居汉中,必有大志,身居汉中,以窥天下。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汉中之行,就如精读一遍汉书和三国,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

市区的著名景点古汉台,相传是汉高祖刘邦做汉王时的驻地,当然现在只是一个遗址,保留着一些传说。汉中博物馆设于此处,馆藏“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则是货真价实的国宝。1961年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对这个“褒斜道”我是一无所知,看过展室之后,顿觉震撼。这便是建于战国时期,南起褒谷口,北至斜谷口,从汉中穿秦岭到关中的天险栈道,李太白感叹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刘邦被封汉王,为消除项羽的戒心,烧的就是这条栈道;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修的也是这条栈道。今天面对这条栈道上从汉到宋的摩崖石刻,何敢不敬畏。这13块石刻,取自于褒斜道石门隧道附近,世称“石门十三品”。多为记颂文字,但在书法史上价值非凡,特别是那几方大字“石门”“石虎”“玉盆”“衮雪”等都是汉隶之典范。“衮雪”二字,据传为曹操手书,笔触浑圆有力,尽显魏王风采。历史上曹操多临汉中,此次见褒水流经石门,石多浪激,如白雪翻滚,书二字以书怀。彼时汉中乃蜀汉之地,魏王临此,必怀夺取汉中,一统天下之雄心壮志。

古汉台后院摆放着一块山石,刻有“寒溪夜涨”四个大字,下有史树青先生题字“不是寒溪一夜涨,那得大汉四百年”。说的是妇孺皆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在汉中向北几十公里外的留坝县,确有一条寒溪河,据说当年就是因为雨季水涨阻隔了韩信的去路,这才给了萧何以机会,也才有了之后的刘邦拜将,之后的暗度陈仓,之后的霸王别姬。所以寒溪夜涨,便成了一个典故。一条河水的涨落,决定了一个人、一个王朝的命运,其背后则是一代帝王察纳雅言,容人容事的胸怀和智慧。在皇权时代,这无疑是重要的、决定王朝兴衰的因素,也是历代所谓明君名垂千古的美德。与之相反,历史上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同时又小肚鸡肠,妒贤嫉能,从而导致国运衰败遗臭万年的昏君不计其数。站在这块石头前,想想两千年前发生的事,会有许多感慨。

在汉中,三国时期的遗迹更是不胜枚举。在朋友们的陪同下,驱车60多公里去了一趟勉县。准确地讲应叫沔县。历史上一直这样写,只是因沔字生僻,上世纪60年代改为勉县。勉县就是一座三国博物馆,最著名的当是定军山、武侯墓和武侯祠。

定军山,是老黄忠奋勇斩落夏侯渊,助刘皇叔夺取汉中据守巴蜀的地方。此战,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意义重大,亦是刘备用兵的经典之战。黄忠先是占据制高点,然后“一味鼓噪”而不攻,以逸待劳,令夏侯渊倦惫松懈,而后乘其不备突发奇兵。老黄忠一马当先,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将夏侯渊“连头戴肩,砍为两段”,一战而成千古名,至今英雄形象仍活在银幕和舞台上。可惜古战场遗迹难留,据说主峰原有一座刻有“定军山”的古石碑,文革时被毁,便也就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可看,加上时间有限,此行便未近山前。古迹虽无,山峰不朽,我们停车伫立,眺望十二连珠峰,算是对那段历史的凭吊。

在勉县乃至汉中,影响最大的当然是武侯墓。诸葛亮葬于定军山下,这有史书为证,没有疑义。但具体葬于何处,史书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所以尚有些争议。清末就有人指认现陵墓旁一块高地为其墓室之所在,并立碑标注。这些争议,皆因诸葛亮身后简约薄葬所致。三国志载,诸葛亮曾立遗嘱:“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这“因山为坟”,不造坟陵,便让后人无法确认陵墓的准确位置。今日之陵墓,乃是后人依据山势和陵园20多株汉柏的布局,以及“护墓双桂”的位置而确定的,这“覆斗式”的坟茔,乃是后人培土而成。以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本应有无数帝王将相纷至沓来,祭奠拜谒,而令人失望,此处仅有明万历年间陕西按察使所立“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墓”和清雍正13年果亲王所立“汉诸葛武侯之墓”两块墓碑,可谓人迹罕至。也许是因为对墓址缺乏认同所致。不打扰后人,也不被后人打扰,也许正是诸葛丞相之所愿。

诸葛丞相葬于定军山是诸葛亮心系蜀国社稷、志存汉室复兴之举。“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清光绪年间李士瑛所作的这幅对子,道出诸葛丞相“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一生。而死后的薄葬,又体现出“俭以修身,静以养德”“宁静致远”的修养和情操。仅此两点,即足以让后人崇敬。就其文治武功而言,似乎没那么卓著。但其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修身养德,低调谦逊,则恐是历代臣相之典范。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钱穆先生如是说。

告别武侯墓,又去看了武侯祠。很多人知道成都的武侯祠,勉县的这座武侯祠则少有人知,而其实就“武侯”祠而言,应当在其之上。成都武侯祠的名气在于它是“君臣合祀祠庙”,而勉县的武侯祠则是诸葛丞相专属,而且它是全国现存9座武侯祠中最早的一座,并且是奉后主刘禅之诏修建,被称为“第一官祠”。又有清嘉庆皇帝御赐“忠贯云霄”巨额牌匾,也有魏晋以来的碑文石刻,因此,文物价值极高。只是大概因其地处偏远县城,远没有成都繁华,名声略逊而已。

汉中的温湿气候,孕育出似锦繁花。从武侯墓到武侯祠,到处可见千年古柏,在这肃穆之中,又常见凌霄花攀援而上----美名为爬柏凌霄,在苍翠之中,绽放出灿烂的红花,鲜艳夺目。汉中还有一种独特的花,旱莲,木兰科,稀有灌木,花蕾要孕育十月方能绽放,花朵酷似盛夏的莲花,故称为旱莲。在武侯祠内,有一株旱莲,历经四百余年,仍枝繁叶茂, 遐迩闻名,每到花期便引无数游人争睹芳容,为古祠增添了光彩。鲜花朵朵,汉柏森森,古木鲜花相伴相生,亦可解读为汉中历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千年不朽,不断地绽放异彩。

壹点号老气横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