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的小玺写的是什么(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若是没有对玉玺的文化有所了解,可能就会认为皇帝的玉玺就那么一尊,即广为流传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那尊传国玺。然而自秦始皇始定玉玺制度开始直到清朝结束,皇帝的玉玺从来就不止是一尊。下面来讲讲我们的古代的玉玺文化。

玉玺之起源推断

《独断》曰:“玺者,印也。印者信也。”那么信又是什么呢?信是儒家强调的五常之一。《说文》曰:“信,诚也。”诚信的标准是什么?《白虎通》给出了答案,即“专一不移”。从信的甲骨文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物资基础来看,人们应该是有过只用口头就约定各种事项等等的时期。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财产的私有化以及等级制度的细化等等各方面发展,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不可能再只靠一张嘴就能做到“专一不移”,比如天子的命令等等。那么总得有个能代表诚信的物品,故而印、符等等开始出现。先秦时期并没有规定印的材料以及造型,人人凭喜欢来使用。到了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之后,这时候只有皇帝印才能称玺,并且材质只能是玉,这就被后世称作玉玺。

传国玉玺的小玺写的是什么(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1)

玉玺之制度

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之后,把很多称谓都制定他的专属VIP。玺作为秦始皇的专属VIP不单单只是一个称呼,这还是一个实用的东西,所以得有相应的制度来执行。故首先当时就明确了六个有实用意义的玺,分别是: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文献通考》记载秦之六玺,不同的玺有着相应不同的功能。如天子之玺用来发兵,皇帝信玺则是什么事都可以使用。汉虽承秦制也用六玺,但是具体的功能却不一样。《汉仪》记载,汉朝的天子之玺是用以外国事,皇帝信玺则是用于发兵等等。

随后的朝代,玉玺的数量开始随时间的推移呈增加趋势。北周就增加了神玺和传国玺,用以表示“受天承运”之用。到了武则天时期,“玺”的称谓变成了“宝”。此后宋徽宗增加到了九宝,南宋高宗又觉得不够,继续增加到十一宝,这时候有一尊受命宝的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明初的时候是十七宝,到了嘉靖年间变成了二十四宝。最后清朝增加到了二十五宝,并把这二十五宝置于后宫三大殿之一的交泰殿,去过故宫的朋友应该是知道的。纵观这玉玺数量的增加,有些是为了更加细分其功能,有些则是图数字上的寓意,比如宋徽宗用的九宝是合乾元用九之数,清朝用二十五宝则可能是合天数有二十五的寓意,总之是不断在完善的。

传国玉玺的小玺写的是什么(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2)

广为流传的传国玺

下面来单独说说坊间流传用卞和所献玉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玺。其实这尊玉玺并不是实用的玉玺,而算是象征玺。故而刘邦得了这尊传国玺之后只是奉为受命之符而已,是独立于六玺之外的,摆在一边供奉不用的。但是后世无论是有些帝王亦或是某些好事者这么在乎它呢?其实还是古今过度鼓吹的效果所导致。没有秦始皇的那尊传国玺,历朝的开国皇帝照样开国,因为他们自制了放在那里供奉的传国玺。上文也说了,自北周开始增加了传国玺,之后的每朝每代皆有自己的传国宝玺。之所以偶尔想起寻找秦始皇的那尊传国玺其实就是为了一时之心理满足。就和当初先秦时期问周要九鼎一样,毕竟先秦时期就已经不是那个得九鼎才能得天下的年代了,更何况后世?

传国玉玺的小玺写的是什么(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3)

玉玺的文化,不仅只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而是有着一套不断细致周密的制度,这样才能体现皇帝的无上尊荣。因为要想体现皇帝的无上皇权,就不仅仅是一尊传国玺就能做到,因为它只是整体帝制体系下的一部分而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