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一处小景点(家乡的八小景)

家乡的八小景

文/高建锁

家乡的一处小景点(家乡的八小景)(1)

我的家乡在唐河县。

唐河县,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它是南阳乃至豫南的一个大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二省交界处,西近南阳市宛城区,南接湖北枣阳市,东邻桐柏县和泌阳县,北连社旗县。 西周为蓼国地。秦置湖阳县。唐设唐州。明改唐县,因水而得名。

唐河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唐河历史上曾有"八大景","八小景",为唐河厚重文化的历史见证。今天说说唐河的八小景。

文笔峰塔

文笔峰塔,坐落于唐河老城区东南隅约500米处的岗丘上,2008年扩建为文峰广场。该塔为仿楼阁式九级砖塔,塔高30米,呈八边形,首级实心,直径5.1米,周长17.28米;塔体第二、四、六、八级交错建有拱形门,上嵌石雕佛龛;二、三级镶嵌有汉白玉或白色大理石塔志铭;

在二级塔身上,东、东南、西南和正西四个方向,嵌有石刻“光联、太乙、秀甲、天中”八个笔力遒劲的楷书大字及重修记和“凤凰朝日”等文字;通塔计有精雕图案10方;塔顶为一米多高的铜制塔刹,它坐在宝珠基座上,四周用铁链固定于塔顶。整个塔身外形挺拔,通体峻秀。

据《相宅经纂》载:若当地文风不兴或不发科甲者,可于文庙巽方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即发科甲。故当时的富甲乡绅、文人士子,为培植唐县文脉,弘扬圣贤学风而发起兴建了此塔。“以峰像笔,以笔利文,故曰文笔峰。”

周勃墓

又名飞来土,位于唐县城北城墙内县衙东侧附近。据传说,汉高祖时的名将周勃死后埋在北城墙下。后来曾有帝王慕周勃“佐刘邦定天下”之英明。要派人前来祭奠。当时的知县已不知墓在哪里,又怕圣上怪罪,便连夜派民夫挑土,一夜之间堆起一个大土冢,算作周勃墓,以此来欺骗帝王,保护自己的官位。别人不知道此地一夜间突然冒出一个大土冢的原因,就叫“飞来土”。

景阳钟

又名“自来钟”。南朝齐时建有景阳宫,齐武帝以深宫不闻端门鼓楼声,置钟于景阳楼上。文官武将听到钟声就早朝议政,后世各朝各代,皆以景阳钟声为准。清乾隆《唐县志》载:景阳钟相传由唐河浮至,重一千五百斤,铸淳熙年造,今存南城楼。因古钟来路蹊跷,又被称为“自来钟”。民国年间存放在县民众教育馆,解放前被毁。

金钩挂玉瓶

古时候在原唐县城西北角城墙外有一牌坊,上雕有各种精美的或镂空的图案,其中东西两端雕饰的两个玉花石瓶,更是美不胜收。瓶口上方各有一玉钩相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引得不少过往行人驻足观赏,赞不绝口,故名金钩挂玉瓶。后毁于兵燹,牌坊已不存在,遗址不存。

唐柏

生长在原古唐州菩提寺院内。相传该柏树为晚唐僖宗光启年间栽种的,到清末时已经已经900多年风霜。主干高约9米,胸围2人合抱,郁郁葱葱,枝叶茂盛。每当夕阳西下,其映衬在泗州塔上的柏影,随风摇曳,构成了一副奇特的柏影映古塔景观,引来不少游人看客。在高耸泗州塔和雄伟菩提寺大雄宝殿的映衬下,寺庙显得庄严肃穆,神圣幽静。后古柏连同塔北部的法堂寺庙香火引发大火烧毁。

宋榆

在原唐县城“飞凤”(即北城门)门外,河之东岸玉仙庙附近,生有一株南宋德祐年间栽植的榔榆树。由于此处土肥水丰,且受阳光雨露滋润、玉仙庙之灵气钟毓,该树长势茁壮,树叶茂盛。倏忽间360余年过去了,到了清代,树干高约10米,树围3人合抱。主干地面上中空,可容下4人打牌。

树上四周侧枝先下垂如杨柳,后又回首上翘。顶端枝长势极像一展翅膀欲飞的凤凰。每逢深秋,榔榆树叶经霜变红,远望满树红叶,好似一个大红华盖,迎着微风吹起,垂枝飘动,似百鸟朝凤,成为飞凤门外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清代被誉为“宋榆”。后树枯死,遗迹不存。

南泉

关于南泉,最早的说法叫杜家泉。当初南泉与蛤蟆石遥遥相望,构成了几代唐河人的古迹记忆。泉水潺潺,西流入河;神蛙祈福,护佑唐城;一脉清泓,悠悠长流。自唐河的老人们记事起,那泓清泉从未断流过,一眼活水,大旱之年,被多少人当作了救命泉。

“城西百余步,清泉流日夜”,康乾盛世时的县令黄文莲的的诗句,印证着南泉的古老。南泉、三眼井、曹井,成为了唐河人不灭的记忆,南泉早已作为名胜古迹、唐城记忆被铭记史册。

2017年,为了保护南泉遗迹,政府投资在滨河北路过南泉景点地段建设了一百三十米左右长的一座桥梁,跨南泉而过,并在南泉周边砌筑了毛石挡墙予以保护。伴随着南泉的复流,一个崭新的南泉呈现在世人面前。

公龙撵母龙

位于唐县城外“澄源门”外。古时为镇水患,分别在西城门南侧两端放置的巨方石上,精雕细刻有一对石龙,其形态刚柔相济,故被百姓们戏称为“公龙撵母龙”。新中国成立后,城门被拆除,石龙不知去向。

小城唐河,是大发展时代千百小县城变化的缩影。城小有城小的妙处,它兼具城市繁华与乡野宁静,一切都随心随意,无拘无束。不管何姿何影,皆成画中风景。这是大都市居民梦寐以求的仙境!

历经时光的洗礼,唐河这座镌刻历史记忆的城市里,一座座记载岁月故事的建筑,尤如尘封已久的明珠。时代的进步和变革使一些建筑一度遭受重创,直至泯灭,然而,在世人的心目中,它们永远是最珍贵的记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