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前到底要不要上学前班(我的孩子到底要不要上学前班)

上个世纪末,幼儿园还没有遍地开花,“学前班”是一个令大部分80后感到兴奋和紧张的词,上“学前班”意味着自己即将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

万万没想到,30年后的今天,学前班仍然是一个令我们大部分80后感到紧张的词。

每年5月,是各地小学启动新生入学信息采集的日子,从3月起,网上就会流传许多炙手可热的名校所谓的面试题目。

比如,这样的:

上小学前到底要不要上学前班(我的孩子到底要不要上学前班)(1)

还有这样的:

上小学前到底要不要上学前班(我的孩子到底要不要上学前班)(2)

讲真,短短的面试时间里,这些题吓不倒孩子,倒是家长们给吓得不轻。

“我的孩子到底要不要上学前班”的焦虑就这么蔓延着。

主张上学前班的和不上学前班的阵营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啊。

主张上学前班的家长们认为好处多多:

提前打基础总是没有错的,这样上小学后就能轻松应对学习,每天不会手忙脚乱写作业,除了自信心满满,还可以早早上床睡觉,对身体和心理都好,再说了,周围的孩子都在上学前班,自己的孩子不上的话不就落后一步了吗?

主张不上学前班的家长们则认为: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前学习会让孩子因为学得轻松而在心理上对学习不够重视,进而可能造成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后果,对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利。

上小学前到底要不要上学前班(我的孩子到底要不要上学前班)(3)

如今的学前班和30年前的学前班是不一样的,当年全国大多数孩子没有机会接受幼儿园教育,学前班是为了给适龄儿童提供一个提前适应小学教育的学习环境而设立的。

2015年政府下发文件,宣布取消学前班,经过2016年一年的过渡期后,2017年全国彻底取消学前班。

原因当然是如今的教育环境不同了,不管是城市还是乡镇,适龄孩子基本都能在幼儿园学习。同时,学前班教育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和教育目的。

在国家正式取消学前班后,“学前班”就真的消失了吗?并没有,一些校外辅导机构应势办起了各种幼小衔接班,机构便成了“学前班”生存发展的灰色地带,当然,这也迎合了内心焦虑的家长的需求。

前面有家长说了提前学一年级的内容好处多多,事实真的如此吗?

和一年级教育不一样,学前班并没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指导,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各机构都会用教学成果来向家长邀功,因此多采用短时间内快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就拿数学来说,曾有家长求助:孩子上了一年学前班,每天也做很多练习,但对10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算得很慢,怎么办?

说好的提前学了上学时写作业不焦虑的呢?只不过是把焦虑提前了而已。

事实上,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大纲要求。孩子在6岁前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不足,如果不能对数的定义进行正确的理解,他们只能生搬硬套地学习加法和减法,这样的学习不仅会破坏他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他的思维习惯,因为为了跟上学习节奏,他只能被动接受,而不会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

那如果不提前学呢,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坏处?

当然,很多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家长都反映,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确实有些孩子会出现跟不上课堂进度,课堂上可能听不太懂,写作业慢,效率低的问题,但只要家长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辅助,基本上用三个月时间,就不会出现落后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家长在上不上学前班的问题上那么焦虑呢?是对未知教育环境的焦虑,还是担心落后于人?

说到底,是对自己的孩子不够了解,也对一年级孩子应具备哪些学习能力不了解。

在孩子要不要上学前班这个问题上,原则是“看能力,不看年龄”。

一年级入学的孩子,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注意力集中和持久的能力:

规范的幼儿园大班课程一节课为25分钟,而小学一节课是40或者45分钟,对于6岁的孩子而言,有小动作坐不住的很正常,再加上如果老师经验有限,讲课不够生动有趣,他们便会在课堂上走神,这当然会影响学习效果。

绝大多数6岁以上的孩子,遇到感兴趣的事情时,注意力集中并持续30分钟以上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您交给孩子一本适合他的认知水平并且内容是他感兴趣的书,他能够安静地看上20分钟,那就说明他的注意力水平完全可以胜任小学课堂,您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有任何担忧。

2、基本的数理逻辑能力:

比如能正确理解前后左右的方位关系,知道实物对应的多和少的关系,知道日历的用途,等。

3、规则意识:

对孩子来说,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是一种转型,幼儿园里的老师是服务型的,环境是自由松散的,而小学则完全不同,小学里的老师除了传授课本知识,还会强调课堂纪律。所以孩子在上小学前必须要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和规则意识,知道课堂内不能随意走动、不能大声喧哗、不能进行和学习完全无关的事情等。

规则意识也包括生活上的规则,如孩子对作息时间的合理安排和遵守。

4、基本的学习能力:

1)倾听:

听的习惯与能力是衡量孩子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听觉系列化,指的是把别人口头所述的一系列信息按次序、条理化回忆、描述出来的能力。

倾听是一种自然的接受方式,孩子对听故事听儿歌总是有着极大的兴趣,也是锻炼孩子倾听能力的手段之一。

2)阅读:

这里的阅读能力通常与视觉辨别能力有关,视觉辨别能力是指把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区别出来的能力,在阅读上表现为对形近字的辨别能力,如:田和由、天和夫、人和八、6和9这些字的区分。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阅读能力还应包括认读速度和识字量,学前儿童是不需要刻意教字的,但早期阅读的习惯可以帮助孩子通过记故事图片和故事情节来记住汉字。

学龄前儿童的识字量没有统一的标准数量,早期阅读习惯好的孩子有可能达到1000字,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必须达到1000字,只要在平时生活中游戏性地有意识地教孩子识字,6岁时的识字量达到400字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3)思考:

孩子独立的思考、探究的习惯,是孩子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源泉。我们前面所说的填鸭式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将会使孩子形成被动接受而不主动思考的思维方式,这将是孩子此后学习过程中的最大阻碍。

4)表达:

进入小学,孩子便进入了一个新的交际圈,表达自己便显得极其重要。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肯定,自然也就获得充分的自信。而表达能力强的孩子,也将更乐于在课堂回答问题,老师也会因此更喜欢善于表达的孩子。

我们也不能固守于30年前的认知,简单地将学前班捧为全能大神和一棒子打死都是不科学的。

父母们最应该做的不是焦虑于上或不上,而应该冷静思考自己的孩子要在入学前培养哪些能力。

北京史家小学的终生名誉校长卓立先生曾就孩子该不该上学前班的事情发表过看法,他指出,不管父母如何选择,都应该对在孩子入学前一年,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带入一些一年级的知识概念。

时代在进步,文盲的标准也不同,但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的原则永不过时,我们建议家长不要纯粹为了给孩子提前灌输一二年级的知识去上学前班,这种在起跑线时抢跑的行为,并不意味着能领先到达终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