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活着但他其实已经死了(但他可能真的还活着)

一提到清明,我们想到话题大多有一点沉重,比如死亡,比如失去。

前几天,有同事问我:“你怎么看待死亡呢?”

我说:“死亡就是对一个人来说,一切都结束了,仅此而已。”

同事问:“你不会感到害怕吗?”

我说:“当然会害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长,人生阅历的添加,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

有些人活着但他其实已经死了(但他可能真的还活着)(1)

人只有在活着的时候才会害怕死亡,一旦真的死了就不再害怕了。所以,害怕也是徒劳的、没有意义的。而且咱们从另一角度来说,害怕也意味着你还活着,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人生路茫茫,当我再回头看到一些总是整天散播负能量的人,又或者把生活所有的不如意发泄在别人身上、用极端的方式在抗拒生活,伪装成被全世界遗弃的样子,我才发现,有的人活着却“死”了。

有些人活着但他其实已经死了(但他可能真的还活着)(2)

一哥们是位博士,过年闲聊的时候听他说:当时读了大学以后,觉得太过于理想化主义了。出来做几份工作都是吃不了苦不了了之。后来就萌发了去读研究生后在去大公司上班的想法。

可读了研究生后发现,这个社会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于是乎用很多理由不去工作,甚至呆在家里一年,谈的对象都跑了。用生命要挟家里让读博士,于是继续读博士,继续躲在学校里面。

有些人活着但他其实已经死了(但他可能真的还活着)(3)

然而现在出来后应聘了家大公司,大公司又嫌弃他拖泥带水,他也受不了气,认为自己学历高学识高,一副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样子。

其实工作很多时候讲究的是经验,他受缚于各种人性的问题以至于成了一个啃老族以及低能博士——薪水太低不愿意、太高能力又不现实、成了高龄待业,甚至有一次我听他说他不想工作。那你说,如此这般“活着”,不是形同“死去”吗?

有些人活着但他其实已经死了(但他可能真的还活着)(4)

今天过马路,绿灯!我走斑马线上,快到对面之前有一辆太子(摩托车)从右边开过来,看到我之后没有踩刹车径直冲过来,我下意识往后退了一步,他从我前边过去。

那时候看司机的表情挺复杂的,帽子也不戴,苍凌风中的刘海衬托出一种“无所谓”的精神。浪险!社会就是这样,谁也别怪我?当我看他的那一刻,便觉得这个人已经“死了”!

有些人活着但他其实已经死了(但他可能真的还活着)(5)

无独有偶,这印证了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写过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当我拜读金庸的武侠小说的时候;看着李小龙的电影的时候;听着张国荣的歌曲的时候,我深深感触——确实是有的人“死了”,但却以另外一种神圣的方式“活着”。

“都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这样的评价毫不夸张,一直以来,无论中外,无论阶级地位,都不乏“金迷”。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五部金庸小说,构成了包罗万象的金庸武侠世界,打造了中国武侠的半壁江山。

金庸先生用一支笔,在很多人心中描绘出一个江湖,种下了一个武侠梦,他创造的江湖永远在我们心中。虽然大侠驾鹤西去,但等身巨著留给了后人。让我们在拜读的同时,他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这样的为人,他“走了”吗?不,他还“活着”!

而如果说金庸先生用笔带给我们了一个庞大的武侠世界,那么李小龙先生则用电影将中国功夫印刻在了世界人民的脑海之中。

虽然李小龙先生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如同一颗耀眼的彗星划过国际武坛的上空,对现代技击术和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主演的功夫片风行海外,中国功夫也随之闻名于世界。许多外文字典和词典里都出现了一个新词:“功夫”(Kung fu)。

有些人活着但他其实已经死了(但他可能真的还活着)(6)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依旧还有大量的影视剧在向他致敬,这也说明李小龙先生是有多么大的影响力!不仅如此,他的哲学精神至今也影响着中外无数人,从实质上给予人精神上的鼓励,使人重新燃起奋斗的勇气。

国人大多忌讳谈论死亡,每每提及的时候都会想方设法地回避这个话题,觉得不吉利、觉得太晦气,可谁又能逃避的了死亡呢?

在我看来,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许多的人虽然生命已经结束,可他们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却让后人受益无穷。就这样,他们的生命价值得以延伸。所以即使他们“死了”,但他们也还“活着”。

结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探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