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灭了哪些藩王(被箭射死还是被乱刀寸磔)

#创作挑战赛#

1644年底,张献忠在成都建元称帝,年号“大顺”,国号大西, 铸铜钱“大顺通宝”,并在四川各地州府任命府官县官,这是张献忠造反以来最辉煌的时刻。

张献忠灭了哪些藩王(被箭射死还是被乱刀寸磔)(1)

彼时四川诸郡只剩遵义由王祥镇守未被张献忠攻破,但是,大西政权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恢复生产、发展农商的措施,缺乏税收与财政体系,政权运行的费用、军队的给养保持着浓厚的打劫本色,银子靠抄掠四川本地富户或明朝宗室,军粮没了就派兵四出“打粮”,百姓纷纷“逃散殆尽,聚众入山,结寨自保”。川蜀和湖广密布着南明政权、地方团练、土司多等支武装力量,战斗一触即发,迫使大西政权不得不迅速采取非常手段维持川内统治的安全。认为只有镇压反抗者才能保证政权安全,才能获取大西军作战急需的银两、粮草。但是大西军杀得越狠,反而迫使四川的百姓反抗越剧烈。

张献忠灭了哪些藩王(被箭射死还是被乱刀寸磔)(2)

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故明诸将起兵拿下宜宾,宜宾总督樊一蘅联合甘良臣、侯天锡、屠龙、杨展、马应试、余朝宗等准备反扑占据成都的张献忠;四川地方军阀曾英、刘鳞长、于大海、李占春等大破张献忠留在重庆的部分驻军;巴县(今重庆巴南区)军阀王应熊总督川湖云贵军务,专办蜀寇,四川士众响应,“凡在险阻,皆举义旗,凡献忠所选府州县官,有到任两三日即被杀者,甚至一县三四个月内连杀十余个县官。张献忠虽重兵威之,亦不能止也”,张献忠在四川建立的行政体系已经濒于崩溃。四川的士绅依然心怀前明,“蜀中军民绅士,咸庆中兴有主,各家俱私奉大明中兴、弘光万岁牌位”。甚至士绅为了鼓动群众起来反对张献忠,假托蜀山崩塌,挖出诸葛亮的古碑,上面刻有“今日流,明日流,流到如今断了头”以制造舆论声势……总之,大西政权没有一个和平的环境。

据《四川通志》记载,明代成都府31个州县,田粮征额数字是15万7288石,而重庆府20个州县5司,却有34万4497石。张献忠立足四川还不到1年,重庆就宣告失守,张献忠派大将刘文秀率3万大军试图收复,但全军覆没。残明军队以重庆为据点,又相继恢复龙安、茂州、叙州、泸州等地,从遵义进军的明将杨展也攻克了嘉定。很快,四川残明军阀杨展、王应熊、曾英连成一片,张献忠的军队无法进入乐山至重庆的长江以南州县。张献忠所能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最后只能困守成都府及成都平原附近几个州县。

张献忠灭了哪些藩王(被箭射死还是被乱刀寸磔)(3)

张献忠在成都搜刮的财物不少,走陆路难以运输,毕竟马车载金银没有大船载得多,因此张献忠决定在1646年走水路沿江东下,却在彭山(今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遭到了南明将领杨展的水师拦截,大西军惨败,带来了流传数百年的“江口沉银”的传说与后世考古发掘的证实。

自古以来,进攻四川,要么从陕西汉中南下,要么夺取重庆从水路而上。之前大西军攻陷重庆却未留重兵把守,张献忠自认为明朝已经灭亡,今后主要的问题就是与李自成争夺天下。如果困守四川,等到李自成腾出手来占领陕西、南京之后,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就会和历史上困守四川的割据政权一样,只能坐以待毙。因此,张献忠在军事部署上重点在川北及汉中和李自成争夺地盘。

随着清军入关南下,李自成在湖北身亡,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长江南北都出现了与张献忠相抗衡的政权,大西政权实际上已经被南明、满清势力包围。张献忠在四川掠夺杀戮二年有余,认为四川不再适合作为根据地,准备撤出成都平原,因当时东面和南面有故明残军把守,而在川北因早先击溃了原属于李自成的残部,于是往川北真空地带撤军出川。

张献忠灭了哪些藩王(被箭射死还是被乱刀寸磔)(4)

1647年正月初三,大西军在金山铺(今南充市西充县多扶镇金山村)停驻时,探子飞报有满清兵在营前高山上侦查,张献忠认为是误报,欲怒杀探子而被手下劝阻,他坚持认为满兵不可能这么快入川,由此闻警不疑,而后又有探子入报军情也置之不理。直到第N次报警,他才同小卒七八名并一太监骑马出营,张献忠未穿盔甲未带长枪,只带短矛,至一小岗探听满兵虚实,突然一箭从他左肩射入心脏,张献忠落马翻滚痛极而亡。但在明末士人余瑞紫所著《张献忠陷庐州(今合肥地区)纪附记》说“时降大雾,献贼被满清神箭手雅布兰射中咽喉,献逃伏积薪下,被清兵搜出,肃王加刃磔杀之,枭献忠首悬示保宁府北门,献贼殁年42岁”。

其他版本说法是:

1.肃王豪格屯兵保宁府(治所在今阆中县,辖境相当今四川阆中、苍溪、南部等县),张献忠屯兵西充凤凰山多宝寺太阳溪处,出营伺敌结果被射死。

2.大西军列阵与满清兵对峙,被肃王手下大将鳌拜、巴图鲁所率的部队斩杀。死亡过程有所不同,但殁年无异,不像李自成的结局有好几种版本,是死是生莫衷一是。

张献忠灭了哪些藩王(被箭射死还是被乱刀寸磔)(5)

不满3年时间,张献忠和他的大西军在巴蜀卷起了一场腥风血雨,他本人亦埋葬在尸山血海中,应验了那句古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