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每日一讲(论语共读1512子曰)

【共读内容】15.1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论语每日一讲?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每日一讲(论语共读1512子曰)

论语每日一讲

【共读内容】

15.1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导读老师】

刘正平: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副教授

邹 峻 :国家开放大学 副教授

曾 亦 :同济大学人文 学院哲学系 教授

【共读笔记】 (来源:论语汇)

刘正平:

各位老师好

今天这一章比较简洁明了。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还是有点分歧,远近是以时间言还是以空间言。根据各家的注释和解读看,大部分倾向于从时间角度阐释,地理的远近主要是《论语集注》引“苏氏”的观点,也可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当思患而预防之,如果对潜在的危机、危险没有预案,就会将自己置于忧患之地,也就是我们通常言诵的“居安思危,于治忧乱”,为的是求“生”。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之谓也。

这里我特意强调了一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目的是求“生”,不是为防“患”。

邹峻:

学术养生,圣人早有的痛点@刘正平 [微笑]

刘正平:

我们当下,国人最大的弊病是互相不信任,对他人高度警惕,所以我觉得我们学《论语》,应当多从积极面去开拓和理解。就像邹老师说的“学术养生”,不是学术防患察人。

邹峻:

诗经魏风,国有桃,曰: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微笑]

崔圣:

@刘正平 老师[强][强]

刘正平:

今天这章,阐释空间比较小。我粘贴一些类似的“名言警句”,大家共赏。

老子有祸福相依的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荀子·大略篇》:“天子即位,上卿进曰:‘如之何忧之长也!能除患则为福,不能除患则为贼。’授天子一策。中卿进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后,后则事不举。患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

《荀子·仲尼篇》:“夫智者举事也,满则虑溢,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则虑直,由重其豫,惟恐不及,是以百举而不陷也。”

《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否》九五爻辞:“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易·既济》大象传: “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如果从空间上理解,对“近忧”的过于担心,也会造成“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偏激行为,以邻为壑。

有请邹老师及各位师友进一步阐释讲论。[抱拳]

崔茂新:

被近憂纏繞,必定不能慮遠。所慮堅定而遠大,則不會被淺近的煩憂所纏繞。所以,人生要有長遠的規劃和設想。

邹峻:

四书释地三续:

居安而不虑危,危即生于安。处治而不虑乱,乱即伏于治。故曰虑不远,忧必近也。虑者预备,非虚虑也。凡造化人事,忧乐相循,利害相倚,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自然之数。能虑则神明常醒,灼见消息盈虚之理,不敢为贯盈履满之事;兢业早图,则造化可回,虽气数有固然,而意外卒至之患无矣。[强]

远,也含周全意。无远弗届。父母在无远游。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可较于心者也[微笑]

慎终追远,是时间维度上的远虑。所谓虑不在千里之外,则患在几席之下,据说是苏轼评论,当是别有深情处存焉[微笑]

崔茂新:

所謂遠慮,應當對自身整體的生命存在方式,有一種清晰而堅定的思慮和規劃,才不至於走偏了路徑,走錯了方向。

邹峻:

述而讲,孔子所忧四: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徏,不善不能放。[微笑]

如何才能无忧?子罕篇讲,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微笑]

为政篇有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忧。[微笑]

雍也篇,讲了孔颜乐处,人也不堪其忧,正是,回也不改其乐[微笑]

不善不能改[凋谢]

吾之近忧[呲牙]

福福:

@邹峻  [强] 老师幽默

邹峻:

总之,君子忧道不忧贫。前提则是,学也,禄在其中。加上耕者有其田,耕也,馁在其中,又能达到君子谋道不谋食[微笑]

再者,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多数归于正能量一边[微笑]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人生不满意事十之八九。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乎[微笑]

如何做到仁者不忧呢?无远虑必近忧,打开胸襟放开眼量,减少患得患失之顾虑,克己去私,心底无私天地宽,修己以安人,总可以应付时不时莫名烦恼之袭扰[微笑]

春天里抓紧全年的学习计划吧。知石君子学,定有大益处。是为我学此章切身感悟,与众师友共勉了[抱拳]

崔茂新:

夫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應當是遠慮,仁德道義的修身為追求是遠慮,所以才能夠有疏食飲水之樂,有在陳絕糧時的每日弦歌不絕。

崔圣:

近忧与远虑引出的哲学思考,看来各家一样。

这句话不知是孔子什么时间段说的?

此章放在卫灵公篇,一定有其含义。

刘正平:

这个背景和时间,估计说不清楚。

崔茂新:

遠慮,應當是一種遠大的人生目標的確立,是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慮、求索,而近憂,則既有可能是眼前的繁瑣無聊之事的纏繞,也有可能是由於缺乏事先的謀略策劃而導致當下的困囧之境。

邹峻:

@陈建平  好问题[强]

可能是对自身处境的省察[微笑]

崔茂新:

論語當中的很多章,都無法確定確切的語境。

我傾向於論語當中的大部分內容,是夫子自衛返魯之後嘉言、行誼的記載或回憶。即夫子晚年的生活情境。

崔圣: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好像是人生的感悟与生活的总结,结合放在卫灵公篇,这样看来应该是在卫时或者如@崔茂新(北京) 老师所说,在晚年。

崔茂新:

我自己也有體會,當有了孔學信仰,有了對於道義的追求之時,對先前引起煩惱和不快的事就不以為意了。周日執行秘書處例會結束時,徐俐老師談到她學習國學經典之後的變化時,也有大致類似的體驗。

崔圣:

也许在周游列国过程中,对弟子们说,不能看眼前,卫国也不是长久之地,要看看陈、楚是否更适合我们实现理想抱负。否则卫国呆不成,我们就面临眼前的困境。这又符合前面@刘正平老师的“这里我特意强调了一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目的是求“生”,不是为防“患”。

張弛弘弢:

相關篇章盡此聚 三師所言皆不虛 奉上錢老一段解 我也趕緊吃飯去

此章遠近有兩解: 一以地言,人之所履,容足之外,皆若無用,而不可廢。故慮不在千里之外,則患常在几席之下矣。 一以時言,凡事不作久遠之慮,則必有日近傾敗之憂。 兩解皆可通。依常義,從後說為允。惟所謂遠慮者,乃正謀,非私計。如古人戒蓄財 多害,蓄財似亦為遠慮,實則非。 ——錢穆

人: 此處之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庶民乞丐,皆涵蓋之。

慮: 思量計劃。人類有發達的大腦,具備思考土 的物質基礎,由此區別于其它動物,也是人類社會存續發展的原動力。

慮什麼?主體不同,慮事各異。帝王慮江山的穩固與發展,乞丐慮下頓吃啥。如不慮,江山頃刻即覆,生命瞬間結束。夫子慮何? 道,不行矣!

上天垂青人類,賦予思慮之能。若思之不深,慮之不遠,枉欺上天,豈能不憂。今日之安樂,即是明日之死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其機在此。

崔茂新:

為子孫後代蓄財非為遠慮,皇位也不可長保,惟有道德文章可以長保,為什麼歷代皇帝封孔子後裔為衍聖公呢?表示對孔子道德文章的尊崇。孔子之慮為人間萬世法,為人類慮之遠,非所以僅僅為子孫也。

張弛弘弢:

沒錯 十世如此 百世如此 …… 世世皆如此 得道者久 失道者亡

崔茂新:

憂道、謀道就是此章所謂“遠慮”。

陈健光: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内容来源【论语汇】,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微信服务号: xhxwhx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