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方式(提升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能力的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当前社会因经济的发达促使科技的日新月异,作为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得以应用,并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让大家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幸福。紧扣现代化的进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神州大地如鲜花般四处绽放,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关注了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出胜任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教育日趋信息化,实现了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中成为新的视点、新的挑战。

横港小学位居城乡结合部,为铜官山区教育局辖属最远的学校,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并且学区内留守、单亲家庭居多,给教育教学增添了难度。学校现有7个教学班,在编在岗教职工22人,另有1名"三支一扶"支教人员,其中30岁(1980年以后出生)以下的共计16名,占72.7%。由于教师调动过于频繁,队伍结构呈现年轻化,这些青年教师的教龄基本都在5年以内,在课堂教学经验储备上明显存在不足。基于此实情,在规划学校发展时则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首要任务,尤其把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作为和谐发展的切入点,倾力关注他们的成长。尽管师资队伍过于年轻化,却迫切希望顺应时代,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藉此促进个体的快速成长与学校的和谐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体现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课改的重点与热点,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即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努力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方式,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但在实践应用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简单的运用设备,缺乏高层次的融合;过于注重整合的形式,缺乏对教与学的理论研究,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关注知识的传承,忽略思维的训练;将温情的交流转化为生硬的文字沟通,漠视人文关怀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忌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否则将增加教学的"成本",白白的浪费教育资源。

鉴于以上认识,我校在着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时,以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目标,利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耦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动机,促进自主学习,同时激励教师营造高效的学习环境,力图整体优化。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方式(提升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能力的研究方案)(1)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系

㈠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提升青年教师的信息素养,增强他们在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能力;

2、通过研究,引领青年教师系统归纳、总结、提炼不同学科内容与不同教学类型的有效整合模式与方法;

3、通过研究,构筑资源丰富的教学平台(博客、论坛、素材库等)。

㈡课题研究的内容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认知、理解、记忆,使教学过程与信息技术高效整合。

2、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有效突破,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3、教学资源库的搭建与有效运营。教师能够合理、规范使用软件平台,同时培养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

㈢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信息化建设模式,具体表现为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设计子课题并实施,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方式(提升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能力的研究方案)(2)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㈠研究思路

1、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新知识为重点,以校本研修为基础,以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为价值导向,组织实施全员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反思能力。

2、加快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速度,发挥他们教学评优活动的创新和激励功能,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校际交流、参加各层次的教学研讨、走出去培训等形式,让青年教师拓宽教育视野和提高理论水准。

3、在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中选拔培养对象,帮助其制订个人发展规划,明确阶段目标,加强过程管理和目标检测,有计划、有目标地指导这些教师不断有新的突破与发展,从而以点带面促进全体教师的整体发展。

㈡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1、校本教研。以"师德建设、专业成长、新课程实践与应用"为主要内容开展学习,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到市内或外地先进学校观摩,聆听专家讲座,同时聘请教学专家、优秀教师到我校传经送宝,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大家内在发展动机。

在谋划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时,倡导"五多"方案:多读(教学理论专著)、多看(专家教学课例)、多听(课堂教学观摩)、多写(反思建构模型)、多做(教学方法实践)。具体落实为积极推行"五个一"活动计划:每天撰写一份课后反思、每周听评一节教学研讨课、每月撰写一篇教学案例或论文、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并有读后感、每学年作一次学术报告或主持教学研讨。学校筹建和开通教研博客与教科研论坛,将教师的各类作品进行分类展示,从而搭设教学资源库。同时构建"教师成长电子档案",以供教师集粹个人成长纪录,提供展示-反思-成长的平台。

2、师徒帮教。开展"结对子"、"师徒制"的名师带教活动,对新上岗的教师实行见习培训和拜师学艺,力争"一年入门,三年过关,五年胜任"。就帮教的对象而言,在尊重教师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专家→骨干教师→新教师"相对固定的帮教关系,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责任感,提升"师徒结对子"工作的实效。

此外,可将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显形",把课堂教学进行实录,供大家进行研修,藉此查找自身不足,消除教学盲点。

㈢技术路线

1、立足校本培训,让课题组教师在理论、实践两方面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和提高,既培养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又提高教师的筛选、判断、应用、传播信息的能力与使用信息技术策略的意识。

2、以教研组为单位,设计子课题研究目标,明确每位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定位和各自的研究任务,做到分工明确。学校组织研讨,统揽教材,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可能解决的困难,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

3、选取典型课例,运用所开发的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尝试性教学,提出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初步构建适合不同课型、不同知识领域的整合教学模式;本着"资源共享"原则,集合优势力量,广泛收集网站建设所需要的素材资源。每月课题组教师都用一个固定时间进行交流,对各自实验的方法和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反思,以利于改进和提高。

4、根据研究步骤在一定时候进行课题阶段小结,展示阶段研究成果,并明确下一阶段的研究实验该如何进行。应用初步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反复的尝试与修改,使教学环节安排趋于合理,使所构建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将所收集的素材资源进行筛选、处理、应用,初步建成素材库,并将之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应用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5、最后阶段,广泛开展课例研究,对实验的各种成果进行汇总,请专家给予指正,形成最终成果。

㈣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

课题研究的方案论证、申报立项;完善课题研究的环节,进行具体的人员分工;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培训。

2、实验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培训会;组织教师动态培训,外出参观学习;阶段性成果汇报,专题研讨;研究论文、教学资源评选;专题网站的架设。

第二阶段:对实验的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和调控;精品研究课例观摩评选;优秀研究论文(报告)的汇总结集。

3、总结评估阶段。

优秀资源(论文、案例、课件等)汇总;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结题论证。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方式(提升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能力的研究方案)(3)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㈠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1、2004年铜陵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比赛二等奖;

2、2004年安徽省多媒体教育软件小学课件组评选荣获《笋芽儿》一等奖、《找规律》二等奖;

3、2004年铜陵市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4、2005年铜陵市教学大赛数学一等奖、音乐二等奖、语文三等奖;

5、2005年铜陵市信息技术教学评比说课比赛一等奖;

6、2007年铜陵市信息技术教学比赛一等奖;

7、2007年安徽省小学音乐教学比赛现场评比一等奖;

8、2007年度全市中小学教育网站评比横港小学网站荣获三等奖;

9、2008年铜陵市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10、参考文献:《刘京海和他的"后成功时代"》、《成功教育研究报告选(1987-2008)》、《借鉴儒家思想,优化人生态度(张汝伦)》、《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以师德建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以文化自觉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基于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l Learning Environment)平台的专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实践问题研究(杨启亮)》、《我的教学生涯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王栋生)》、《重建课堂教学计划》。

㈡课题研究人员情况简介

韩永胜,课题负责人,学校业务副校长,小学数学高级教师,多篇论文荣获市级一等奖或在教育类刊物上发表,参与开发的网站在市教育局评比中获得佳绩,所设计的教学课件《找规律》也获得了省级二等奖;课题参与者包括横港小学周国新校长、蒋海良校长,都为从教数年并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堂实践经验,在教科研领域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另特邀区教育局信息中心刘沪宁主任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从而给予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指导,有效培养青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奠定基础。此外,横港小学青年教师全员参与本课题的日常教学实践,教导处负责日常教学工作的检查和督导,切实将研究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课题组16名青年教师皆为"80后",教师年龄结构呈年轻化,学科教学专业基础扎实,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且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为课题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

㈢课题组分工情况

韩永胜(课题组负责人):完成课题的申报立项、方案制定、过程管理、总结鉴定等常规工作,同时根据课题的研究进度和组员的分工随时了解组员的工作情况,并据此进行有效的调控。此外,加强教学资源网站的建设和管理,注重过程管理,引导青年教师有效参与课题的研究过程。

刘沪宁、周国新、蒋海良(专家组):组织课题研究的培训、研究、开题会议主持策划;负责学校课题研究的制度建设;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并对研究方案进行督查和指导。

李娟、叶薇莉(教导处):总结提炼课题研究经验,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模式,将课题成果予以推广,应用于课堂教学,做好日常课堂教学的督导。

吴根龙、赵强、石榴(教研组):以教研组为单位,设计子课题研究目标,明确每位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定位和各自的研究任务,做到分工明确。学校组织研讨,统揽教材,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可能解决的困难,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

胡永存(信息中心):青年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计算机应用能力(课件制作、网络应用)的实践与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的收集。

青年教师:了解课题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重点将学科知识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积极承担课题活动实录及反思任务;认真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撰写论文及分课题研究任务,在实践中提升业务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㈣课题研究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

1、制度保障。课题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日常教学与学校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进行教育创新,使课堂教学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这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学校将对立项课题在申请申报、立项研究、经费使用、成果鉴定与推广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协调、监督,课题组成员必须执行课题负责人分配的研究任务并如期完成,所有成员有为课题研究的进行和推出成果积极工作的责任和义务,而且参与课题研究的状况将计入教师科研档案,其质量、成果将作为晋职、评优、评奖的依据之一。

2、经费保障。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学校出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给予经费保障。开支范围:用于该课题研究的图书资料费;复印、翻印、打印等费用;教学器具购置;课题研究使用的材料费和元件费;外出调研学习的差旅费;发表文章的版面费或著作出版费;成果鉴定费等。

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在硬件配置上需要政府的财政支付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倾力支持,囿于办学条件则注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发展原则,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