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讲解如何用人(孙子兵法之为将者)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讲解如何用人(孙子兵法之为将者)(1)

孙子兵法解读与实战体悟 丨 作者 / 刘文新

这是孙子兵法讲武堂的第373篇原创文章

全文3303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讲解如何用人(孙子兵法之为将者)(2)

“将”是孙子兵法始计篇“五事”之四,是指挥作战的将领,也是执行、落实各种战略计划的骨干,在战斗力要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

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合适的将领,即便是赶上了“大势”或“风口”,也难以获得快速的发展。

春节假期再读“楚汉战争”那段历史,重新认识了陈胜,他的认知高度绝不仅仅停留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上,而是既能敏锐的发现“秦将失其鹿”这个大势,又对秦制有着正确认识的人。起义之后他否定了以张耳、陈馀为代表的“立六国之后”和以三老、豪杰为代表的“自立为楚王”,选择了建立“张楚”政权,这无疑是当时最高明的做法。

然而,陈胜的“张楚”如流星闪逝一般,快速地结束,就如很多品类中的先驱企业一般,为行业后续的发展点燃了“星星之火”。他之所以发现了市场机会,没能占领市场,主要是因为身边缺少核心人才。

而后刘邦能够实现统一,因为他有善于治理后方的萧何,擅长战略的张良,军事上有韩信,成功关键点上的人才都倾斜到了他这一方,故而完成了统一;有人说,东汉之后的三国,之所以长期割据,是因为人才分布在各方,过于平均了。

可见,将领(管理者)对组织的重要性。

一、孙子兵法各篇皆对将领有要求

孙子兵法对将领要求极高,不仅提出了对将领的具体要求,而且在每一篇的操作实务中都有对应的能力要求。

1、始计篇提出了为将“五德”,智、信、仁、勇、严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2、作战篇讲“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从消耗角度对将领提出了具体要求。

3、谋攻篇不仅体现了“善用兵者”,还指出“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的目标实现的作用。

4、军形篇不仅强调“善战者”之攻守功能设计能力,还提出了“善用兵者”的“修道而保法”的适应能力。

5、兵势篇既指出了“善战者,求之于势,而不责于人”,更要求为将者必须是“任势者”。

6、虚实篇要求将领能够打胜仗,要“能为敌之司命”,通过排兵布阵和兵力运作之后实现虚实之间的转化。

7、军争篇强调“将受命于君”之后的“军争之难”,难在“分合为变”,难在“治众”、“治气”、“治心”、“治力”、“治变”之法,也要避免被“将军夺心”的情况出现。

8、九变篇不仅要求将领必须“知九变之术”、“通于九变之利”,还要懂得“智者之虑”利害之变,更要避免“将之五危”,引来的“覆军杀将”之灾。

9、行军篇的战场选择中,要求将领知地形,也要知治兵,既能“料敌制胜”,还能“取人”,做到“令文齐武”的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并重之团队建设。

10、地形篇既有知“六地”、“六败”的要求,也提出了“大将之道”的职业素养要求,更强调了微观上的“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11、九地篇要求“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从而能够实现对“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的把握。

12、火攻篇对将领提出了“战胜攻取”的“修功”之道,并有“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和对战争“良将警之”的“安国全军之道”。

13、用间篇首先要求为将者要善于“五间俱起”,如果“吝惜爵禄财物”而“不知敌之情”,就是“不仁之至,非民之将,非主之佐,非胜之主”;同时也给出了“名将”之标准“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的具体要求。

二、为将“五德”在孙子十三篇的具体要求

始计篇对为将者提出了具体要求,即: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这“五德”也贯穿于孙子十三篇中,每一篇的操作实务中都有对将领的不同能力的要求。

1、始计篇讲战斗力特点评估,通过“五事七计”这个战斗力生成模式完成评估,并通过“兵者,诡道”之“四诡八权”的权变之法来完成各种可能性的庙算,这体现了为将者之“智”。

2、作战篇讲战争消耗、预算管理和战场补充,为将者首先要清楚该做哪些战备(预算),然后必须能打胜仗,否则就难以实现战场补充,这体现了为将者之“智”与“严”。

3、谋攻篇讲目标管理,清晰明确的目标和子目标,考验的是将领对彼我战斗力的正确认识,以及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还要处理好“君与将”的关系,这体现了为将者之“智”。

4、军形篇要求为将者懂得“八阵之经”,不仅要能够选择攻或守的功能,还要能基于这个功能设计内部结构,即资源组合和兵力配置,这是为将者之“智”的体现。

5、兵势篇是战斗力的运用,是针对某个方向上的兵力展开,通过奇正相生的变化,创造某个决胜点上兵力之间的落差,形成不可挡之势,这需要为将者的“智”与“勇”。

6、虚实篇的核心在于创造我实而敌虚,通过掌握战场主动权,调动对方使其“无所不备,无所不寡”,以及“我专而敌分”,这里不仅有“智”,还有兵力行动一致上的“严”。

7、军争篇讲争先的分合之变,这个过程不仅有“举军”和“委军”的选择,还有三种行军方式的选择,其关键在于治众、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的保障工作,这考验更多的是为将者之“信、仁、严”上的治军能力。

8、九变篇讲因敌、因地、因人而变,既有“权变”的要求,也有能够在现场中正确判断形势,在黑暗中寻找到亮光的能力,对为将者而言,这更侧重于“勇”的体现。

9、行军篇是战场选择,不仅要懂得战场之地,还要懂得相敌之术,并在下半部保障部分提出“令文齐武”的思想统一、行动一致之要求,这对将领而言,必须是“五德”皆备才能做到。

10、地形篇讲作战之地对打胜仗的影响,不仅有自然地形之“六地”,还有团队崩溃之“六败”,更有“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要求,这里的大将之道,更重于“智”、“信、仁、严”的要求。

11、九地篇核心在讲战争不同阶段策略运用与士气管理,强调了环境对“将军之心,三军之气”的影响,这里对为将者的要求必须是“五德”皆备。

12、火攻篇是核心武器特种作战的操作手册,也要求为将者有“战后修功”之“智”。

13、用间篇之“五间俱起”,要求为将者必须是“圣智”、“仁义”之将,也是为将“五德”的综合体现。

可见,作为“国之辅”、“安国全军”之将,具备“智信仁勇严”五个方面的能力和品德的重要性。就是说,孙子要求的为将者在能力方面必须是一个正“五边形”。

智、勇侧重在指挥方面。

信、仁、严侧重在治兵的管理方面。

在《毛选》中讲,指挥员做到智勇双全就算合格,至于“信、仁、严”的治兵要求,交给政委来负责,这样分工明确实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企业在人才使用上的思考

任何组织的成长都离不开人才,要正确地使用人才,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1、企业不同阶段选择适合的人才

作为企业负责人必须清楚一点,不是什么人才都适合你,必须基于自己的阶段、实力、形势找到匹配的人才,企业才能实现成长。

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业务型人才更能够创造企业的快速发展,而进入成长阶段后则要布局管理型人才。

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选择高管的时候,要基于他们的特点、类型来判断是否适合自己企业的成长阶段。最近炒得火热的某酒企五百万年薪招聘销售总经理,从最终人选的履历上看,不是开拓型的人才,与这个需要重新崛起的企业所处阶段并不匹配。

2、人才优势互补

《司马法》曰:“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钝,钝则不济。”

所谓“兵不杂则不利”也是告诉我们,人有长也有短,要组合其所长,形成一种合力,获得最大的力量。

有人擅长业务拓展,但却不擅长维护客户,有人则相反,两种类型的人组合起来会创造更多、更久的市场。

有人擅长沟通,有人擅长创意,有人长于管理,但往往难以融于一人之身,因此需要将人们组合起来,形成团队力量。

3、对抗“人情之理”

激活个体、激活团队、激活组织是每个老板永恒的课题,对“为将者”这个层面依然存在着人性的惰性、流程的僵化、创新的乏力等问题,即华为经常讲的“熵增”,管理者也有惰性,也喜欢趋于安逸,也容易失去开拓的“激情”,因此换工作领域,或工作岗位也是调动管理者积极性的方法,包括“考军长”、打破“铁交椅”等都是去除平庸与惰性的方法,华为还将完不成目标的管理者放到战略预备队,也能激发管理者的活力。

孙子兵法九地篇讲“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可以理解为激活个体的一种方式,与当时军制有关,也可以给我们激活团队的启发。

从入门到精通,掌握《孙子兵法》的操作实务,

这三本书有必要一起读。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讲解如何用人(孙子兵法之为将者)(3)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讲解如何用人(孙子兵法之为将者)(4)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讲解如何用人(孙子兵法之为将者)(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