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网与大众点评合并结果和影响(美团点评改名美团)

美团点评要改名为“美团”了。

和美团合并5年后,大众点评的名字正式从美团“消失”了。

9月11日,美团点评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名称拟简化为美团,公司名称的简化不会对业务方向、组织架构、公司运营等产生任何影响。大众点评仍然作为产品品牌保留,与美团外卖、美团单车 、美团酒店、美团优选、猫眼等其他产品品牌一样。

不知道此时已经完全被消化的大众点评有没有后悔过自己当初合并的决定?

百团大战往事

美团网与大众点评合并结果和影响(美团点评改名美团)(1)

2010年是团购起步的一年,也是中国互联网时代转向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年,在这时代更替,变化莫测的互联网,团购起来了!

团购的概念最早兴起于2009年,当时Groupon在美国发展势如破竹,这股风很快就刮到了国内,自美国网站Groupon的“每日团购一次”电子商务模式创造资本神话:它在每个地区每天只推一款折扣产品、每人每天限拍一次、折扣品一定是服务类型的、服务有地域性。Groupon线下销售团队规模远超线上团队。Groupon采取在线全额收费的方式,并向供应商收取30%-50%的佣金,其利润率高达的30%左右。敏锐的国内互联网创业者犹如看到“金矿”,一时模仿者众,中国版团购网站“大爆炸”。短短两个月,互联网上突然冒出150余家团购网,包括美团网、F团、拉手网、团宝网、窝窝网、24券、满座网、酷团网等。 在“团长”们看来,这个模式会实现“三赢”:消费者得到最低的折扣,网站可抽取交易佣金,而对于商户来说,团购能带来客流量,薄利多销,即便没有达到团购人数,也等于做了一个免费广告。

2011年5月,中国的团购网站超过5000家,“百团大战”升级为“千团大战”,市场的饼就这么大,很快洗牌便开始了。团购网站良莠不齐,有的玩噱头,有的搞欺诈,骗术多多,消费者还没形成团购时代背景下的自我保护意识,屡屡上当,催生了一大批看见有利可图的商家。百团大战从2010年开战,到2015年几近结束。四年来,以千团乱战为特征的团购市场的首轮竞赛宣告结束,留下的幸存者中美团、百度糯米、大众点评共计占有84%的市场份额,其他的企业已经基本确定了是要踢出局的状态。

新美大合并

美团网与大众点评合并结果和影响(美团点评改名美团)(2)

当尘埃落定的时候这场“大逃杀”不可避免的进入了近年来互联网行业最常见的商业模式--烧钱补贴模式。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回顾一下美团和大众点评的融资历史,在马永斌老师的《控制权的争夺与安排》一书中,在谈到阿里的“电商 o2o”的线下生态布局时,我们曾对此进行了一些分析。

在百团大战最初,阿里在美团发展的前期的确起到了非常强的助力作用,这笔资金帮助美团从团购网的“百团大战”中脱颖而出。但是团购业务很快触及到了行业天花板,美团想要拓展业务范围开辟外卖服务、酒店预定、电影票购买和自有支付平台;然而涉足这些领域就意味着与阿里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彼时阿里旗下外卖有口碑、酒店旅游有阿里旅行、电影票有淘电影、支付平台则有支付宝。阿里作为股东向来十分强势,美团想要掌握控制权,就不得不摆脱阿里的控制。

阿里想要追加投资拿到更大的话语权,美团却想引入新的投资方削弱阿里的影响力,双方之间的怨怼逐渐加深。

美团此时急需要破局,而它选择的破局方式就是与大众点评合并!2015年10月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为新美大,外界将其解读为阿里与腾讯联手共同支持新美大的方案;而据王兴透露,事实并非如此,阿里拒绝与腾讯共同投资,称十分后悔当初让滴滴和快的合并,不会让同样的事再发生一遍,并且要求美团在阿里与腾讯中二选一。

美团网与大众点评合并结果和影响(美团点评改名美团)(3)

王兴心中的答案一开始就不是阿里,如果站定阿里,美团完全可以和口碑网进行合并,而不是选择与微信一直走得很近的大众点评。

此次新美大事件可以视作分道扬镳的讯号。2015年11月,阿里出售所持有的7%新美大股份;美团最终选择了在业务上没有直接竞争的腾讯。2016年1月,美团完成了33亿美元的E轮融资,由腾讯领投、DST、红杉资本、今日资本、高瓴资本等一众投资机构跟投,此次投后估值约183亿美元,本轮投资者约持有美团18%的股份。

自此美团与大众点评站队腾讯,而阿里转而扶持饿了么。

逐渐被消化的大众点评

美团网与大众点评合并结果和影响(美团点评改名美团)(4)

美团为了自由放弃了金主阿里巴巴,现在回头看来,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那么当初答应抱团取暖的大众点评呢?

在合并之初,双方对外宣布的是新公司里美团执行总裁王兴和大众点评执行总裁张涛同时担任联席总裁和联席董事长。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运营。

但仅仅一个月后,原点评总裁张涛就不再担任新公司联席CEO,而由王兴一人担任新公司CEO,美团借助密集的组织架构调整和数据打通,蚕食了大众点评。

合并后的第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发生在2015年11月。该轮调整中,美团原高管仍集中在核心业务和前台业务上,原大众点评业务的高管则被打散:原大众点评COO吕广渝负责到店综合事业群,兼点评 COO;原大众点评副总裁陈烨担任广告平台负责人,兼点评副总裁;原大众点评CTO罗道锋调至中后台,负责技术与数据。同时,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也发布内部信,表示自己不再担任联席CEO,转任董事长。但那之后张涛的精力基本不再放在公司,而开始了自己的投资等其他生意。

在合并之后的第二次调整中,随着美团确立“三架马车”的事业构架,大众点评被进一步打散,和到店综合事业群一起,划入综合事业群;在2017年12月的架构调整中,点评平台又和到店餐饮、智能支付等一起,被纳入“新到店事业群”;在2018年底的调整中,点评平台所在的到店事业群成为最大的现金流部门,同时,点评 App 作为美团点评的两大用户平台之一,由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统领。

伴随着密集变动,上述三位原大众点评核心管理者都已离开美团。在2017年1月的组织架构调整中,吕广渝退休,他的职位由张川接任;陈烨于同年5月离职,广告平台同样由张川接任;罗道锋于2019年离职,其职责由王慧文兼任。

比组织架构的“瓦解”更深层次的,是数据和内容的消化打通。2018年9月在港上市前后,美团就仿照着精神层面的偶像——亚马逊,在内部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尝试打通各个业务之间的数据。

据报道,美团打通数据的业务主要涉及到了美团全平台、大众点评以及摩拜单车,而美团平台则包含了外卖、酒旅和到店等核心业务,以缩短流程,促进多个业务线的协同效率。

打通之后,美团、大众点评、摩拜平台各个账号和背后的大数据统一起来,用户画像更加清晰,广告推送也越发精准,当然,商业价值也越大。

在具体的业务上,大众点评一方面不断弱化工具属性,增强社区属性——而这正是美团一直求而不得的。庄帅介绍,“一家餐厅好不好吃,什么菜好吃,美团从2017年就想并到自己的体系来”,但美团App作为高频的工具和内容天然有冲突,工具是用完就走,越快越好,内容平台则是使用时长越久越有利。饿了么CEO王磊曾向品玩透露,打开饿了么App的时间越长,下单转化率越低。基于此,大众点评拥有的UGC(用户生产内容)内容,承担着提升社区活跃度和粘性的重任。

而美团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单一品牌策略倾向,这跟它最近一直讲的故事有关:以本地生活服务领先者的姿态,通过到家、到店、出行、酒旅互相转化,在C端获得规模优势,然后利用优势深入B端服务市场。单一品牌策略有助于对外建立公司统一的品牌形象,增强用户、商户等对公司多业务能力的认知。

而大众点评面临的竞争环境,和5年前也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它的头号敌人便是小红书。据大众点评内部员工向品玩透露,2018年大众点评就将小红书视为竞争对手。2018年7月,大众点评就曾因急于搭建内容社区陷入和小红书的侵权纠纷,有小红书用户称自己在小红书的账号、头像、分享的内容被大众点评直接盗用。

大众点评没能长出自己的小红书,如今,它的用户数已经被小红书甩在身后。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数据,2020年6月美团App的月活跃用户数为2.56亿,大众点评为5000万,小红书同期的月活为7558万。

在大众点评强势的美食领域,小红书的增长势头不容小觑。小红书社区负责人柯南曾透露,2月份以来,小红书美食品类消费的日活用户数一度超过美妆,成为站内第一大垂直品类。

如果将用户评价内容的形式从图文扩展到视频,快手和抖音这两个月活逼近5亿的国民应用,同样能被视为大众点评的竞争对手。2019下半年开始,抖音和快手都开始扶持美食领域。

在美团的整个业态里,点评的地位也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这就是被消化者的结局。

资料来源:《被美团消化的大众点评:地位不再重要 独立但已失去姓名》PingWest品玩

tech.163/20/0913/10/FMD7LBNS000999LD.html

《百团大战、直播大战后,中国互联网下一个风口在哪 》商业评论

sohu/a/112730113_212861

《最前线|抹去「点评」二字,美团点评变回美团》36kr

baijiahao.baidu/s?id=1677539828166024699&wfr=spider&for=pc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