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什么是枣红色的(关羽面如重枣原来是一种病)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演义品读——三国曾被演义

关羽是怎么个长相,这个问题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便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描述。小说中是这么写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关羽为什么是枣红色的(关羽面如重枣原来是一种病)(1)

从写法上看,从关羽这个人物一出场,作者罗贯中就有点迫不及待的把关羽塑造成了一个绝对的正面人物。身高、髯长、五官、面色都交代的清清楚楚。这已经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同样使得读者也变得迫不及待的想了解关羽接下来的英雄事迹。当然,在小说中关羽的形象是崇高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水淹七军,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体现了关羽这个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可以这么说,小说中关羽长相的描述符合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关羽为什么是枣红色的(关羽面如重枣原来是一种病)(2)

这个长相的其他方面都比较容易理解,不过这个“面如重枣”就有点不明就里了。所谓的“重”,按字典的解释是:程度深,这个“枣”比喻的是红色,也就是说关羽的脸是大红色的。这个样子在古代好看吗?站在今人的角度上,不怎么样。大家都知道:无论是咱们中国人还是东亚的其他民族,基本都是黄色肌肤的。放眼当今世界,除了黄色、白色、黑色这几种肤色之外,比较少见的也就是北美地区的棕色,而关羽这种大红色的肤色可谓绝无仅有。因此,很多读者阅读至此不免留下了一个疑问:关羽的这张脸是原本历史记载如此,还是小说家的发明创造呢?

还原历史------三国不是演义

首先来解答第一个问题,关羽的长相。这一点在史书中还是留下了一点记载的,不过并没有说到关羽的身长、肤色五官,只谈到了一个地方:胡子。这个记载见于《三国志·关羽传》。该传中提到:刘备占据益州之后,汉末时期另外的一位虎将马超也成为了刘备军中的一员,并受到刘备的重用。远在荆州镇守的关羽闻讯,立即写信给诸葛亮,询问是马超厉害还是自己武勇。诸葛亮知道关羽的脾气,特地给关羽写了一封信,把关羽狠狠地夸了一番。这封信是这么写的:

关羽为什么是枣红色的(关羽面如重枣原来是一种病)(3)

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在这封信中,诸葛亮所说的“髯”,指的就是关羽的胡子。这就说明在历史上,关羽的胡子的确漂亮。看来诸葛亮对于关羽的性格的确摸得很透,接到诸葛亮的回信后,关羽果然是得意洋洋,还把这封信拿着到处作宣传。

虽说胡子漂亮和脸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仔细想来还是有一点联系的。汉代有个流行的风气,时兴留须。而关羽被称为“美须髯”,说明对这胡子是经常打理的,这就需要一点时间了,要不然这胡子就会乱糟糟的。《三国志》中蜀汉大臣里面还有一个长着大胡子的仁兄,他叫做张裕,他虽然也是个大胡子,但是就被刘备当成了笑柄,说张裕是“诸毛绕涿郡”。可见同样是大胡子,打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观瞻。而关羽对胡子都如此的精心打理,自然对自己的脸也不会过于马虎。因此,弄成个 “面如重枣”的大红脸是不太可能的。他的脸色应该也就一普通的黄脸,说不定还稍带点黑色。不过,陈寿毕竟没有见过关羽,加上关羽又死的早,也没留下关羽脸色的什么故事,陈寿的《三国志》里也就没有做过多的介绍了。

关羽为什么是枣红色的(关羽面如重枣原来是一种病)(4)

不过,如果说“面如重枣”是罗贯中的发明创造,这也是冤枉罗贯中了。关羽的大红脸其实在宋代就已经成型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丘振声先生曾经在《三国演义纵横谈》一书中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丘先生认为:

宋元时期的民间艺人,已经使用彩墨化妆,以寓褒贬。南宋灌圃翁《都城纪胜》说:“其话本与讲史着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世俗之眼戏也。”“红脸关公”是“正貌”,以表彰他的“公忠”!由此看来,关羽的红脸当在宋代涂成。

这个观点在学界已经得到肯定。基本成为公认的说法,很多人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都采用此说。按照这个说法,关羽“面如重枣”的形象最早应该出现在戏剧舞台上。而戏剧舞台上的作品大都出自于民间故事。有这样的民间故事吗?还真有。清代学者梁章巨的《归田琐记》中,就介绍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

关羽为什么是枣红色的(关羽面如重枣原来是一种病)(5)

关羽小的时候力气很大,经常惹祸,父母把他关在后花园之中。一天晚上关羽开窗而出,听到有老者哭泣。仔细询问才得知:本县舅爷强抢老者以和被人有婚约的女儿。关羽闻之大怒,拔剑冲入县署,把县令和其舅爷都杀了,然后亡命涿郡。途中在河边洗脸的时候,发现脸又变成了枣红色,所谓的重枣脸也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一个民间故事说的就更加的神奇,不但将关羽的重枣脸的由来解释了一番,附带连丹凤眼、卧蚕眉的来历都做了一个民间的诠释。这个故事是这么说的“

关羽少年的时候,因为打抱不平,伤了他人性命,被官兵捉拿。无奈之下,关羽躲到一个枣子林躲藏,被看林子的老人收留。那个枣子林的枣子叫做泡红,又被称为重枣。因为枣子林的枣子太多,不仅树上接满了枣子,就连地上也落下了不少。时间长了,枣子烂了,水淌到附近的河里,河水也变成了红色。关羽在这片林子里,吃的是枣子,喝的是被枣子染红的河水,每天洗脸用的也是这里的河水。时间长了,关羽的脸也就变成了红色,所以叫做重枣脸。同时因为关羽整天呆在林子里,要防止有人偷枣子,每天睡觉的时候眼睛总是半睁半闭,似睡非睡,日子长了,就变成了丹凤眼、卧蚕眉,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关羽为什么是枣红色的(关羽面如重枣原来是一种病)(6)

这些故事在民间已经流传了数百年,估计创作的时间就更早了。不过这些故事显得有点荒诞,三国时期山明水秀的,哪有那么严重的水污染?就算是到了近代,也还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出民间艺人们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创作特点。

元代《三国志平话》中,关羽出场的时候的描述与后来的《三国演义》已经有些相似,该书是这样描述的:

话说一人,姓关名羽,字云长,乃平阳蒲州解良人也,生得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

这里已经把关羽的身长、胡子、脸色、眼神都做了一番介绍,不过平话中的关羽的脸色尚未达到“面如重枣”,仅仅是“面如紫玉”。

从以上列举的资料看,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对于关羽脸色的描述无疑是决定性的。自从《三国演义》流传之后,原本关羽应有的黄脸不见了,平话中描绘的紫玉色也消失了。如今无论是戏剧、电影上,关羽的脸色都已经变成了统一的大红色的“重枣”脸了。如果要是那个编剧或者是导演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关羽的连还原成黄色,估计一定被观众嘲笑为外行的。

经典回味------三国可以写得更好看

从以上的分析得知,关羽“面如重枣”其实是凝聚了几代民间艺人和剧作家们的智慧结晶。到了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作者综合了这些故事,将关羽的外形做了一个最后的定型。当然,从艺术的角度上看,这样的描述是无可厚非的。不过,从罗贯中本人的经历和自然的常识判断,罗贯中的这个描述实在是有违常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关于罗贯中的个人经历,有本叫做《稗史汇编》的古代资料中所有介绍。该书曾经提到:罗贯中与当时一名叫做葛可久的名医是好朋友。看来关系不会怎么样,谈不上是什么好友。否则他就不会想都没想就把从宋代开始及民间流传的红脸搬到了《三国演义》中。因为作为一个作家,需要了解各行各业的知识以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最起码罗贯中也要问问葛可久:这“面如重枣”有没有什么问题呀?估计他也没问,结果关羽一出场,就成了一个病人,还糊弄了上亿读者几百年。这里要说上两个字:糊涂!

关羽为什么是枣红色的(关羽面如重枣原来是一种病)(7)

这“面如重枣”有什么问题呢?前些年有一本叫做《三国演义医学趣谈》的书,作者是两位医生,他们从医学的角度分析了“面如重枣”的问题,算是给前人“补”上了一课。书中提到:

临床看,面色的变化可以发现的问题还真不少呢!病人面色大红一般可见于红细胞增多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面部湿疹、面部脂溢性皮炎、高热及某些药物中毒。

按照该书的分析,这个关羽一出场就是个病患者,这个笑话可就闹大了。

关羽长相的故事,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尽管《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是这也不能说明它就是完美无缺的,也会出现这样活着那样的错误和缺点。因此,我们在阅读作品的时候,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找个作品的优缺点,从而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一味的棒杀不行,一味的捧杀也不不行。客观、公正,才是最为科学、合理的方法。

参考书籍:《三国志》

《三国演义纵横谈》

《三国演义医学趣谈》

《稗史汇编》

《三国志平话》

《都城纪胜》

《归田琐记》

《三国演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