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见证历史(以历史名人为人文价值链)

香山见证历史(以历史名人为人文价值链)(1)

2016年11月12日,中山各界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南都记者 吴进 摄

香山见证历史(以历史名人为人文价值链)(2)

人们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前游览。新华社供图

香山见证历史(以历史名人为人文价值链)(3)

珠海渔女。 南都资料图片

“对于香山文化,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2022年,是香山建县870周年的日子。如何守正创新香山精神?如何复兴香山文化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珠海中山澳门多位嘉宾建言献策,他们提出:要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愿意了解香山文化,传播香山文化。

香山是中国近代史的摇篮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中山市政协原主席丘树宏曾这样评价中山:伟人孙中山的家乡、咸淡水文化的中心、中国近代史的摇篮、民营经济的典范、正宗新粤菜的鼻祖;加上澳门和珠海,可以再有两句话:世界文化遗产、新兴经济特区。香山这个地区诞生了伟大的人物、伟大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甚至影响世界,站在这个角度来说,香山是中国近代史的摇篮,它摇出了以孙中山、郑观应、容闳为代表的伟大的人物和包括各方面一系列名人的伟大的队伍,以及以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商战思想等为代表的伟大思想。而孙中山则是近代中国海上丝路最伟大的使者。

丘树宏说,正因为香山地区人文历史的这种特殊性和重要性,对香山的纪念就与其他一般地区的纪念有着很大的不同,意义十分重大深远,因此他建议:恰逢香山建县870周年的日子,应该更多地挖掘香山文化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纪念不是为了纪念而纪念,而是为了回顾昨天而找到动力源泉,从而鞭策今天、推动明天。

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香山文化

珠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珠海市妇联原主席徐惠萍则提出:“香山人文形成的文化走廊”是大湾区中西文化交流核心所在。“中山提出复兴香山古城,我认为借此可以进一步推动香山文化复兴,我们要复兴什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开展。”中山市政协专职常委胡波表示。丘树宏也认为,香山古城的复兴,不仅仅是“形”的复兴,更应该是“魂”的复兴。

珠海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香洲区人大代表杨长征表示,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香山文化,博物馆要发挥作用,希望珠海博物馆、中山博物馆能够互通有无,共同肩负起传播香山文化的历史职责。珠海梅溪牌坊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珠海科技学院文化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刘云德则建议:成立专门研究机构研究香山文化;把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相结合。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澳门博物馆原馆长陈迎宪建议,今年是香山县建县870年,中山可考虑牵头原属香山县的珠海和澳门、中山,联合主办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谈香山精神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中山市政协原主席丘树宏:

珠海、中山、澳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香山是最早提出“中国梦”的地方。100多年前,一代伟人孙中山提出的“振兴中华”,就是中国梦的雏形。香山也是离中国梦最近的地方。改革开放后,澳门回归祖国,珠海、中山走在了全国的前面,敢为天下先,经济社会和文化发生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全国创造和提供了许多经验,尤其是老百姓走上了富裕小康的道路,离现代化的目标很近很近。

香山在全国在全世界都有其特殊而重要的位置。说起香山县,人们一定首先想到孙中山,他推翻了千年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是影响中国、影响世界的伟人;人们会想到郑观应,他的《盛世危言》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刊印给官员学习的著作,还影响了孙中山、毛泽东等名人;人们还会想到第一个留学意大利的郑玛诺、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第一个参与世博会的徐荣村;人们还会想到香山“红色四杰”;会想到最早漂洋过海的香山华侨、最早开发上海的香山商人……

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教育、文化、商业、军事、外交,以至体育等等,香山人都以一个特殊的群体,与海上丝路、与海洋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中国的开放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香山与粤港澳大湾区与广东省与全球华侨华人有着紧密联系。恰逢香山建县870周年的日子,应该更多挖掘香山文化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结合珠海的实际、中山的实际和澳门的实际,探讨挖掘珠海中山澳门一路走来,有什么经验,目前存在哪些问题,今后的方向在哪里?

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中山人最重要一个人文精神是务实——务实而不保守,开放而不张扬,创新而不浮躁。但近二十年来这个核心精神碰到了比较大的问题。第二,珠海在历史文化发掘和利用方面,似乎并没有自觉地将孙中山文化和香山文化放在重要的位置,包括博物馆也没有作为重点主题来做,这就好比放弃了“金饭碗”。这些,希望通过从香山文化中,重寻和利用香山精神,做到守正而创新、继承和弘扬,从而促进城市发展。

珠海、中山、澳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议以孙中山文化为旗帜,联系郑观应、容闳,包括杨殷、苏兆征、杨匏安、林伟明“香山红色四杰”等历史名人,并以此为人文价值链,加强交流与合作,推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

谈文化兴城

中山市人大常委、中山元一沉香创始人黄仲斌:以沉香为载体推广香山文化

沉香和香山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可以说,香山名字源于沉香,因此沉香文化是香山文化的根和魂。我们在10多年前开始大面积地种植沉香,把沉香做成不同的产品,将沉香文化物化成我们普通老百姓都可以用得上的各种产品。

在传播沉香文化方面,我们通过沉香文化馆,让学生、市民感受到沉香的魅力,以沉香为载体推广我们中山文化、香山文化。前几年市政协牵头策划组织了香山沉香正名活动,并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了“香山香”品牌,使得香山地区有了统一的沉香区域品牌,这是我们发展沉香产业和沉香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山故事》节目主持人,广东声屏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秀娟:将中山本土文化融入到年轻人的生活中

中山文化包含很多内容,其中孙中山文化是非常清晰的,但除了孙中山文化,我们在具体的城市文化方面还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呈现给大家,我认为可能在提炼城市文化的内涵品质方面,还需要一个非常准确具体的定位,一提到就知道是我们中山的、是我们香山的,在这一方面可以去再斟酌和定位。

我觉得如果要让年轻人真正地去爱上和传承本土文化,可能还是需要融入到商业模式中,比如说文创的开发,能够让他们买得到、用得到、看得到,真真正正地融入他们的生活当中去,那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承。

中山市华人礼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福星:鼓励社会资源参与中山文化兴城

在香山、中山这片土壤里,我们来复兴孙中山先生设计、倡导的礼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中山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服装,它承载着一代人的文化符号、记忆,也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的着装,复兴中山装,对于我们中山的文化兴城、香山文化复兴都有一定的意义。

在中山文化兴城方面,除了政府层面的宣传、推动外,鼓励社会资源,如更多的企业、老百姓共同参与进来,中山文化兴城定会大放光彩。

谈香山古城

中山市政协专职常委胡波:打造香山古城载体

南宋1154年,香山建县后不久,县址正式搬迁到石岐。现在中山纪念堂附近,还能找到当时的老城墙,中山市近年在这里建设了“城市原点”。老城的范围不大,只有0.5平方公里。发展到晚清民国时期,城市范围扩大,包括现在的步行街、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等地方。新中国成立以后,沿着岐江河两岸,建立起玻璃厂、化工厂等。改革开放以后,中山经济现代化开始起飞。

中山提出复兴香山古城,我认为借此可以进一步推动香山文化复兴,很有必要。我们要复兴什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开展。

首先是物质文明。香山古城有很多古迹还在,烟墩山塔、老街老巷、古树古寺庙等等,以复兴香山古城为抓手,可以把这些历史遗存进一步保护起来,带动中山石岐老城区改造,改善这个片区的功能,提升主城区首位度。

其次是精神文化。比如中山人开拓进取、敢于冒险、勇于担当的精神;还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民俗等等。借助香山古城复兴,梳理香山文脉,在此过程中对一些内容进行发掘性、抢救性的保护,对其中的内容重新提炼、挖掘,让香山古城能够焕发出新活力。

第三是通过打造香山古城这个载体,进一步传承香山文化。一座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还是源自于文化根脉。通过打造香山古城,也会间接影响这座城市的气质,让更多人、年轻人愿意了解香山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加入,只有让大家都形成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才有文化自为,为香山文化的传播有所作为,做更多贡献。

谈香山文化传承

珠海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香洲区人大代表杨长征:希望珠海中山两地博物馆互通有无

正是因为香山文化是一个历史文化范畴的概念,和老百姓生活脱节。但香山文化确实是对中国历史发挥过重要作用,香山精神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很有激励作用。香山文化更应该注入生活气息,否则还是历史文化概念。

建议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香山文化。首先博物馆要发挥作用,中山正在建博物馆新馆,这是一个了解香山文化的好机会;珠海博物馆新馆刚开,也是了解香山文化的阵地之一。希望这两个馆能够互通有无,共同肩负起传播香山文化的历史职责。一个文化活不活首先要看语言还存不存在,香山话有唐家体系、前山体系、斗门体系,还有其他体系,把这几个体系都传承给下一代,文化才有载体。

珠海梅溪牌坊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珠海科技学院文化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刘云德:建议成立专门机构研究香山文化

我们对香山文化的研究,不能仅限于描述性研究,要进行高度的理论研究,使它理论化。我建议,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高校或者有关专家结合,做学术性的,进行有高度的课题理论开发研究。这样就真正有利于区分我们香山文化的独有之处,有利于香山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建议制定文化传承规划,比方说每年规划举行哪些活动,结合一些传统节假日,把优良的传统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文艺各方面结合起来传承。建议办一份关于香山文化的杂志,把我们香山文化,用一个定期期刊的形式,在海内外传播,在华侨华人当中传播。

关于青年人对香山文化的传承,我认为应该把香山文化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再做普及性教育,比如中小学、博物馆、展览馆等,广泛宣传香山文化。此外,在大香山区域,用一些传承式的,具有文艺形式的传播方式进行广泛传播。我们要重视新文化的研究,有时候我们一提起文化传承,就过度把文化当作传统文化,实际上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要结合起来。

谈香山文化交流

珠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珠海市妇联原主席徐惠萍:

“香山文化走廊”是大湾区中西文化交流核心所在

我认为,“香山文化走廊”就是大湾区中西文化交流的核心所在。“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香山文化走廊”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合则共兴。

“香山文化走廊”的第一次融合,缘起于澳门开埠后中西文化的荟萃交融,使这里成为中国最早连接世界的桥梁,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社会转型。“香山文化走廊”的第二次融合,缘起于1980年国家经济特区战略,这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试验田,继而推动了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香山文化走廊”的第三次融合,缘起于当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个世界级城市群可期可待。“香山文化走廊”的每一次融合,都会为这个地区带来极大的腾飞。这就是“香山文化走廊”不断被历史印证的发展轨迹。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澳门博物馆原馆长陈迎宪:

建议中山珠海澳门联合主办海洋文化主题系列活动

大湾区的发展依托海洋,而近年来,海洋也给广东,特别是大湾区带来更重要的发展机遇。因此海洋文化的研究,更是广东的主要任务。

孙中山出生在海洋的香山县,深受海洋文化影响,他也是海洋文化的践行者,他先后探访考察美、日、英及欧亚洲多国,是我国海权的提倡者和维护者。孙中山对海洋的论述,也是我们较少涉及和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今年是历史上的香山县建县870年,中山可考虑牵头原属香山县的珠海和澳门,联合主办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既探讨历史上海洋文化对香山地区的影响,也加强大湾区城市间的联系和合作。

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会长、澳门学者同盟监事长郑国强:

建议澳门中山珠海再一次深研合作之道

纪念香山设县870年活动,今年可否在中山、澳门、珠海三地展开?

二十年前,由本人发起,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倡议,与广东省社科院、中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珠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等合作,在三地轮回举办了“纪念香山设县850年”研讨活动,呼唤历史文化记忆,并出版了专册,呼吁三地政府合作共同推动。十年前,时任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也以海上丝路为主题,策划组织了一系列“香山860”活动,影响广泛。

原香山县被分为三个行政地区,那就是今天的澳门、中山、珠海。今天到了大湾区时代,要有新思维,寻求新突破,三地优势互补,加速发展。今天,在大湾区时代,建议澳门中山珠海再一次深研合作之道,探索香山文脉,打造共同未来。

链接

关于香山文化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152年10月14日,从东莞县分出来成立了香山县,当时的地域主要包括了今天的珠海、中山和澳门地区及广州市、佛山市部分地区。香山县成立之后,香山文化开始逐步形成。香山文化是岭南文化、珠江文化的子文化,在本质上集中体现了岭南文化、珠江文化中广府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华文化及其岭南文化、珠江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碰撞、不断融合的产物。香山文化,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咸淡水文化”。 (节选自丘树宏《回到香山——写在香山建县870周年》)

香山建县870周年报道小组 采写:南都记者 侯玉晓 刘贤沛 吕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