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1)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布诺”,因男子穿齐膝白裤,故称为“白裤瑶”,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总人口约3万。憨厚、朴实、勤劳、勇敢的白裤瑶山民,在长期求生存的实践中发展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山地民族,以其独特的婚俗、葬礼、服饰等各种浓郁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倍受世人关注。

白裤瑶族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每个季节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民俗活动,譬如:春天打陀螺,夏天套鸟,秋天钓蜂,冬天捕鼠等等。

今天,给大家介绍白裤瑶一些有趣的民俗活动,简朴的民族生活充满温馨和愉悦,很令人向往呢~

打 陀 螺

打陀螺,是白裤瑶族中、青年男人喜爱的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最热闹的陀螺季节是正月初一至初七,或者春节期间的里湖、八圩、瑶寨这三个地方的圩日。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2)

白裤瑶小男孩打陀螺

打陀螺,是一种竞技竞力的瞄打活动。白裤瑶族打的陀螺,都是用木质坚硬的红青刚树木修制而成的平头陀螺,其特点是头平、脚矮,比圆头高脚型陀螺旋转得久,抗击打性强,很受白裤瑶族陀螺爱好者的欢迎。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3)

白裤瑶老同拿陀螺

陀螺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小型陀螺重二、三两,中型陀螺重二、三斤,大型陀螺则重四、五斤。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4)

白裤瑶小女孩打陀螺

打陀螺,主要检验人的瞄准能力和旋放技术的高低。因为在距离相等,打陀螺大致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你打中别人陀螺的次数多,旋转得又比别人久,则表现出你的体力、陀螺制造和旋放技术都赛过别人。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5)

白裤瑶打陀螺壁画

陀螺像旋风一样旋转,白裤瑶族的心情也如春风剪柳,轻松愉悦。那种全身心瞄准、扭动、发力以及欢呼带来的快感,在那些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里,没有什么可以代替。

斗画眉鸟

白裤瑶族非常喜欢玩鸟,特别是斗画眉鸟的兴趣更浓。参加斗鸟的画眉鸟都是经过鸟主精心喂养和训练过的。

每年农历六、七月,是小鸟孵出的季节。这时候,爱好养鸟的白裤瑶族青年都三五成群地带着“媒鸟”、鸟套到本地或外乡的草坡上去套捕当年出壳的画眉鸟来喂养,因为这种鸟是“初生的牛犊不怕人”,容易上套、养熟。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6)

白裤瑶老同斗鸟

白裤瑶族对饲养的鸟爱护有加。在喂养过程中,每天出门做工、赶街、打柴、放牛、割草等等都随时把鸟笼带在身边,以防有什么意外。有时砍柴不慎跌倒,宁愿自己摔痛一点,首先记得的是把鸟笼抽高,绝不让鸟惊着。喂养画眉鸟的饲料都是炒过的小米、火麻拌上鸡蛋。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边养边驯,到鸣叫声音正常时,与人也亲近了,可以开始训练打斗。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7)

白裤瑶老同斗鸟

斗画眉鸟的季节,规定在每年农历三、四、八、九、十月。在此期间,白裤瑶族的男人走亲访友,串寨赶圩都带上鸟笼,找对手进行斗鸟取乐。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8)

白裤瑶老同斗鸟

白裤瑶族如此喜欢斗画眉鸟,也许是因为画眉高唱,像白裤瑶的歌声一样动听,画眉善斗,像白裤瑶的男人一样勇敢。

闹年街

更让白裤瑶人兴奋的活动,还是闹年街。瑶区有一句话:“五黄六月过小年,正月十五闹年街。”说是正月十五闹年街,也不一定,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底的一段时间里,哪一天跟圩日重合,那一天就可以闹。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9)

白裤瑶年街节热闹场面

年街日,能够出门的白裤瑶人,一定都不会错过这个出门的大好日子,哪怕山再高,路再远,人们都会早早穿上盛装,收拾停当后,结伴往圩场逶迤而来。连小孩也在母亲的背上左右张望朝圩场靠近,小小的白裤子,小小的鞍衣,身上铃铛脆脆,一步一声笑,一颠一阵响。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10)

白裤瑶年街节热闹场面

呜呜声起,牛角开始吹了。浑厚的角音,仿佛要压住万千响动,独揽年街风骚。角声低沉,却有很强的穿透力,整个圩场,尽皆罩在角音之内。那不是一只,而是很多只,角身大得出奇,远客看了,惊诧不已。角声才罢,喇利的乐声又响起,悠悠扬扬,又是另一种倾诉。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11)

白裤瑶年街节热闹场面

真正的年街主调,是对歌场,盛装而来的年轻人,最爱的也是这里。歌场不止一处,有歌场就有人群,有人群就有歌声,有歌声,就有对歌的快乐和双双对对的柔情蜜意。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12)

白裤瑶年街节热闹场面

这里,也有单纯的为歌而歌,男女老少,并不一概而论,男问男答,亦是歌场一景,一圩唱完,有答不上的歌问,不服气,约好下圩再续。大的歌场几百人嘤嘤而歌,以关于爱情的细话歌最为持久,有缘人执手相诉,说了又说,唱了又唱,乃至黄昏月起、半夜仍歌之未尽,那,可真就是无限缠绵了。

狩猎工具

狩猎,是白裤瑶族的传统。他们家家户户都养有嗅觉灵敏、杀敌凶猛的猎狗,按男人数配备猎枪,且持枪者有打下一只鸟或一个猎物就在枪托上留一根毛的习惯,坚持到死的那一天,以展示执枪者一生狩猎的战果。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13)

白裤瑶老同阿娅迎客

白裤瑶族猎捕野兽经验丰富,他们可以根据野兽所食,或看树、草叶,或猎物所走的脚印判断野兽去向和离开当地的时间,确定捕猎人行进应该保持的速度、设立包围圈的大小。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14)

白裤瑶老同带上鸟枪参加活动

鸟枪,也叫火铳,是白裤瑶最原始的狩猎工具,传统主要用于打地鼠和野鸡等那些危害庄稼的动物,现在主要用于迎宾。白裤瑶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一个古老族群,狩猎自然是他们原始的传统习俗,但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为何国家还允许他们持枪,那是因为在白裤瑶地区没有发生过枪战事件,白裤瑶有枪只是守家防盗,顶多是狩猎,从不拿枪来伤人,即使发生打架斗殴,也不会动枪,若谁动了枪,哪怕他再有理,他也是这个民族的的公敌或罪人,会受到整个族人的极力反对和排斥,这自然而然成为了这个民族的村规民约,至今无人敢违。因此,白裤瑶成为国家允许持枪的最后一个部落之一。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15)

白裤瑶老同手持鸟枪

老鼠夹,是白裤瑶一种原始的狩猎工具,用竹片和铁丝制作。夹片是两块厚竹片,铁线起拉力作用,铁线上系着一节5厘米长的小竹杆,小竹杆的一端又系着2至3厘米长的短竹签。安装时,小竹杆靠铁线来回活动而受力,短竹签的一端卡在开口夹片上,再用一节长15厘米的细树条支起短竹签的一端,使老鼠能踩过细树条上,然后把夹口横在老鼠经常出没的路口,老鼠路过穿过夹口时会踩落细树条,老鼠夹自然弹起来,夹片便会死死夹住老鼠了。这轻便而巧妙的捕鼠工具真正体现了瑶民先辈们聪明的智慧

四大古老乐器

铜鼓、竹铜鼓、牛角、和喇利被称为白裤瑶古老的四大乐器。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16)

白裤瑶演奏乐器

铜鼓,是白裤瑶最崇拜的神器,在白裤瑶的文化里,它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以前,每个家族只有一两面铜鼓,现在每个家庭可以有一面。有鼓者,受尊也。铜鼓之所以能在白裤瑶手里饱经磨难而延绵千年,那是因为瑶家人认为它是神的化身,有超凡的神力,有灵性,通人性,它上能通天堂,下能达龙宫,具有镇宅、驱邪、降妖除魔、保人丁兴旺、抚慰亡灵等神奇功能。白裤瑶敲打铜鼓,主要在葬礼和迎宾两个庄严的场合上。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17)

铜鼓

竹筒鼓,构造简单。前面和后半截有一个孔,竹筒上下身有四根弦,弦上靠用竹片调音。敲打时发出的声音像铜鼓,所以叫竹筒鼓。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18)

孩子们用竹筒鼓轻敲地面

牛角,它是用牛角和粘膏一起做成的,前面吹奏的部分是真牛角,后面粗糙的部分是粘膏。在白裤瑶历史文化长河中,它曾经在战场和歌场扮演重要的角色,现在只用于歌场和表演场合。牛角吹起来,声音雄浑高昂、浑圆悠远,容易震撼灵魂,使听者产生情感共鸣。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19)

白裤瑶老同吹牛角

喇利,由似萧一样的竹管、套筒和音舌三部分组成,形似锁呐,是类似于汉族乐器的笛子。它是用长节的竹子做成的,一个吹口,三个孔,为了加大声音,可加长一节,前端套上半节空心的葫芦。

喇利,是白裤瑶族民间喜好吹奏的乐器,吹喇利,一般在秋收季节,意义是庆丰收,消解一年的辛苦和疲劳,也用于葬礼和其他娱乐场所。

陕西传统鸣鸟(民俗春天打陀螺)(20)

白裤瑶老同吹喇利

图片来源:南丹旅游局、河池网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13667745535(微信同号,非景区电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