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王鹏(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金银潭病区科主任王鹏)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王鹏(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金银潭病区科主任王鹏)(1)

楚天都市报记者 郑晶晶 通讯员 陈识 李丽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宋枕涛

由于疫情的突发性和精神疾病在治疗和管理上的特殊性,感染新冠肺炎的精神病患者的收治,成为一大难题。2月初,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达成合作,成立专门的病区,单独收治被感染的精神疾病患者。

该中心原早期干预病区主任王鹏接到任务后,带领26名医务人员,“从无到有”地成立起这个特殊的病区。他们冒着被攻击和出现感染的双重风险,收治近70名患者,治愈出院率达到80%以上。

2月中旬,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被正式确定为收治感染新冠肺炎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定点医院,积极救治感染新冠及肇事肇祸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结合该病区的成功救治经验,切实做到双线作战、应收尽收。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王鹏(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金银潭病区科主任王鹏)(2)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金银潭病区科主任王鹏

以下是他的自述:

带领团队从无到有建立病区

我是2月初接到任务,组建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金银潭病区的。

那时新冠肺炎疫情比较严重,一些精神病患者也被感染。接到任务后,我带领3名医生和23名护士来到金银潭医院,进行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

我们所在的北一楼已好几年没使用,我们开始马不停蹄地做卫生、架设备等,从早忙到晚,终于将这个有30张病床的特殊病区收拾出来。当天晚上9点多忙完时,我们才发现没吃晚饭,手脚已累得不像自己的,但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一天集结,两天准备,第三天我们就开始收治感染新冠肺炎的重症精神障碍患者。收治的患者,除了从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转来的以外,还有部分来自全市的隔离点、定点医院、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

有一位60多岁的婆婆,患有精神分裂症,还有点智力残疾。她被送来时没有任何个人信息,她只知道自己的名字,我们也联系不到家属。据说她是在街头流浪被人发现送医后,确诊为新冠肺炎的,在火神山医院又被发现她是精神病患者,因此转到我们这里。

刚开始,婆婆对治疗很不配合,我们医护人员一方面在药物、营养上给予支持治疗,一方面悉心护理。她患上的是新冠肺炎轻症,每天需要吸氧,我每天带着医护人员为她查房,护士们给她找来干净的衣服换上,哄着她吃饭、吃药,给她换尿不湿,并为她募集了生活物资。

我们也联系了公安系统,婆婆的家人辗转前来,原来她是蔡甸的,前段时间走失了,后来不幸又染上新冠肺炎。2月底,她康复出院了,家人一个劲儿跟我们道谢。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王鹏(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金银潭病区科主任王鹏)(3)

王鹏(中)和团队成员

冒着被攻击和感染的风险救人

从2月初到如今,我们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金银潭病区,收治了近70名新冠精神疾病患者,其中不少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多年,有的甚至有肇事肇祸倾向。

我们这个特殊病区里的医护人员有多难?不少人都知道,精神疾病在急性发作期具有突发性、攻击性的特点,疫情发生之前,我们都在工作中遭受过来自患者的攻击。但在特殊时期,这种攻击再加上病毒极强的传染性,使得我们精神科临床一线工作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2月的一天,我们的一名男护士在隔离病房工作时,一名大块头的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突然冲过来,将他的防护服的肩部撕了一个大洞。后来我们及时赶来,对患者进行了对症处理,并让该护士及时退出隔离病区。幸好经过检查,这名同事并未感染新冠肺炎,经过一段时间隔离后重新上岗。

这次事件也给了我很大的警醒,我们也总结了该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精神分裂症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后,出现身体不适,却难以表达出来,只能用攻击的方式来表达;同时,他本身就可能出现幻视、幻听、被害妄想等症状,当看到医护人员身穿防护服时,便更容易出现被害妄想,从而更容易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为此,我们在关注对感染新冠精神病患者的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等之余,也更注重在言语上给予安抚、在心理上予以调节,每天查房时常跟他们聊聊天。后来,这名患者两次核酸检测阴性,肺部CT检查评估后吸收良好,目前已康复出院了。

还有一名77岁的患有精神障碍的婆婆,被转来时,血氧饱和度只有70%到80%,属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经了解,她患老年痴呆症,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因此治疗和护理都要特别小心。

因为老年痴呆症的原因,婆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脾气很倔强,吃饭、上厕所都不配合。心情不好时,她甚至就在床边解手,大家只得像哄小孩一样,好言好语地哄着她,在生活上对她做好督促。有时她呼吸方式不对,出现吸氧不适,甚至会任性地将氧气面罩拿下来,当班的护士只能经常守着她。

幸运的是,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下,婆婆一个多星期前已康复出院了。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王鹏(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金银潭病区科主任王鹏)(4)

王鹏主任(左二)为团队成员庆祝生日,为一线医务人员加油鼓劲儿

为情绪障碍患者抚慰心灵

也有不少新冠肺炎患者,本来并没有精神疾病,但因为担心家人或自身过于紧张焦虑,导致情绪障碍,容易出现过激的行为。

42岁的辛先生(化姓)在隔离点内,突然抢护士手上的酒精喝,被抢救过来后,被送到我们病区治疗。我们了解到,原来他的妻子等多名家人也感染了新冠肺炎,分散在不同的地方隔离和治疗,他有些悲观,因此出现情绪问题甚至过激行为。

因为辛先生的新冠肺炎症状不太重,我们一方面治疗他的新冠肺炎,另一方面给他用了一些改善情绪的药物。查房时,我也经常和他沟通交流,疏导他的情绪。同时我们帮忙联系他的家人,让其妻子给他打电话,让他知道家人们也在逐渐康复。果然,辛先生的病情一天天好起来,半个月前已康复出院。

迄今为止,我们已收治了十余例情绪问题的患者,并参加了二十多例会诊,帮助因疫情出现情绪问题的患者。

此外,我也将精神科的管理模式运用在病区里。我鼓励患者们互相监督,让恢复得较好的患者担任“小组长”,督促其他患者的吃饭、睡觉等,对做得好的患者进行精神鼓励和表扬。我也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做一些如打牌、看书等娱乐活动,这可以帮助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安心治疗。

我和团队的成员,不少都从1月开始就没有回家,已经近两个月没见到家人孩子了。我的妻子也在抗疫一线,家里的一儿一女全靠父母帮带着。从病区开设至今,我和团队已收治了近70名“新冠”精神疾病患者,治愈出院率达到80%以上。很多住院患者从最开始的怀疑、抗拒治疗,到最后主动配合治疗,甚至关心帮助其他患者,我感到非常欣慰。

有人问我怕不怕,怎么可能不怕?但我并没想那么多,我出生在医学世家,家中有多位医生都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甚至有亲人因工作感染而住院治疗。在我们看来,这更多是一份责任,当穿上这身白衣就已责无旁贷,只有奋勇向前,方能不辱使命。

编辑:肖名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