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破阵子重点句(辛弃疾的破阵子)

有着“词中之龙”美誉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绝不仅仅是一介文士。

大多数南宋权贵尚且还沉迷在醉生梦死的温柔乡里,21岁初出茅庐的辛弃疾迫不及待在山东参加抗金起义,起义军失利溃散后回到宋廷担任地方长官,训练兵卒,积攒力量,极力主张北复中原,是个实实在在的主战派。

辛弃疾破阵子重点句(辛弃疾的破阵子)(1)

这曲破阵子,大约是辛弃疾倍受打击20年后,与主战派代表人物陈亮会面后所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飞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当初南归的辛弃疾23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在朝堂任职时多次上书抗金北伐,并提出不少切实可用的建议。这些建议受到了诸多有志之士的称赞讨论,却在朝廷上被连泼了好几盆冷水。

主政者欣赏他的才华,却对抗金北伐毫无兴趣,便将辛弃疾调派到地方去整顿治安,美其名曰“历练”。

或许因为其身上“主战”标签太过鲜明,辛弃疾在官场上倍受排挤、难以立足,终其一生担任的最高官职只有“从四品龙图阁待制”。

辛弃疾破阵子重点句(辛弃疾的破阵子)(2)

济南博物馆辛弃疾画像

细品诗词

据《词林纪事》载,辛弃疾与陈同甫共饮,酒至半酣论天下局势,陈同甫害怕听了不该听的话被灭口,连夜盗马而逃,后来致信辛弃疾试探,辛弃疾便作了这首词回应。

这首破阵子,从副标题上看是送给友人的壮胆的,实则也是辛弃疾满腔壮志难酬的苦闷牢骚。

上阕是辛弃疾追忆早年抗金起事的经历:

醉酒后挑亮昏暗的烛火,端详着手中的宝剑还沾着一抹鲜红血色,不知不觉沉睡过去,梦里耳边还断断续续响起了军营的号角声。

将鲜美的牛肉(八百里)分享给部队士兵切片烤着吃;军营里演奏的粗犷战歌悲壮雄浑,听着就激动人心,秋高气爽的时节,沙场正在检阅士兵。

辛弃疾破阵子重点句(辛弃疾的破阵子)(3)

京剧《辛弃疾》

下阕将军的豪情壮志和苦闷失望直接形成鲜明反差,一语惊醒梦中人!

英勇的将军跨上的卢战马疾驰而行,手中弓弦的声响如同在耳边霹雳轰鸣,他努力想要辅佐君王的事业,收复故土统一天下,争取赢得生前的赫赫威名,得到死后名垂千古的机会。

可惜熬到两鬓斑白,依旧无法报效朝廷。

“可怜白发生”,最后一句点睛之笔,将此前的沙场战歌、意气风发、勇往直前全部都推翻了,将军再勇猛无敌,再忠心不贰又如何?

纵有凌云志,可叹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是辛弃疾的悲哀,也是南宋众多有志之士的意难平。犹记得陆游的临终遗言“王师北望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破阵子重点句(辛弃疾的破阵子)(4)

京剧《辛弃疾》

何为壮词?壮胆与悲壮

词的前9句都是辛弃疾的理想,那一刻他仿佛化身成征战沙场的将军,从容不迫,斩钉截铁,即将完成平生的夙愿。最后一句则从理想中幻灭,面对现实的窘境,终成泡影。

辛弃疾的“壮词”只是心中理想,在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到底无法成为真正鼓舞人心的战歌,只是幻影,只是梦境,只能是“悲壮”。

至于说送给友人陈同甫的“壮词”,大约是同病相怜,聊以安慰劝解罢了。二人志同道合,同样积极抗战,却被朝中的投降派肆意打压,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辛弃疾破阵子重点句(辛弃疾的破阵子)(5)

可怜白发生

写在最后

喜欢稼轩词,兼具豪情与柔情。

常见豪言壮志之语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亦见婉约明悟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马上能赋诗,沙场能斩敌,《水龙吟》里英雄血泪何处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