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打平底锅的声音(叩响钢枪的心音)

今年86岁的老兵邬大为从参军时就渴望肩扛一杆钢枪,但在70年的工作岗位和离休生活中手握的却是一支纤笔他以笔作枪,将使命系于军事文艺阵地的坚守,把责任化作嘹亮军歌的吟唱:到目前为止,创作歌词2000多首,代表作有《红星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均与魏宝贵合作)等;参与创作舞剧《蝶恋花》等大型舞台艺术作品5部;出版《歌诗韵谱》等著作6部,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子弹打平底锅的声音?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子弹打平底锅的声音(叩响钢枪的心音)

子弹打平底锅的声音

今年86岁的老兵邬大为从参军时就渴望肩扛一杆钢枪,但在70年的工作岗位和离休生活中手握的却是一支纤笔。他以笔作枪,将使命系于军事文艺阵地的坚守,把责任化作嘹亮军歌的吟唱:到目前为止,创作歌词2000多首,代表作有《红星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均与魏宝贵合作)等;参与创作舞剧《蝶恋花》等大型舞台艺术作品5部;出版《歌诗韵谱》等著作6部。

在这些作品的高亢旋律里,我们听到了广大官兵对党和祖国的赤胆忠诚、对人民和军队的满腔爱恋、对宗旨和使命的铁血担当,它和鸣着一支光荣队伍的前进步履,激扬着一种威武钢枪的澎湃心音!

邬大为的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的高才生,虽满腹经纶,但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一家人依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邬大为从小就懂得用枪杆子保家卫国的道理。1949年9月,迎着新中国即将诞生的礼炮,初中毕业的邬大为应征入伍。他本想到连队当一个持枪操炮的战斗员,却成了25军一名文工团员。一见面,团长就对他说:“我们既是宣传队,又是战斗队。要让军歌化作部队枪炮的怒吼,把舞姿变为官兵英勇杀敌的英姿!”正是胸怀这样的目标,邬大为踏着硝烟为部队演出,独唱、扭秧歌、打快板、说相声,从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前线,走到抗美援朝的战场。

他终生都不会忘记1952年冬那个冷得鬼龇牙的夜晚。十多人的文工小分队为一个阵地的官兵演出后,收拾道具转移,准备为下一支部队演出。当他们路过一处山坡时,突然一群敌机呼啸着飞来,领队命令:“卧倒!”邬大为刚趴下,就觉得大地“砰砰砰”地直撞胸口……等敌机飞走,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一迈步,踩到了前面的舞蹈演员小刘。他赶紧跪下去摸,小刘浑身是血,已没了气息。他又想起在他身后卧倒的乐手小王,急忙爬过去找。啊!小王也壮烈牺牲……那一夜,他的泪水湿透了身上那件已经被炸弹打开了花的棉军大衣。掩埋了同伴的遗体,文工小分队重上战地舞台,第二天晚上演出,邬大为除了完成自己的节目外,又顶替了原来小刘的角色……

泪伴舞飞,军歌泣血。邬大为更加拼命地练功,不知疲倦地演出,学声乐,拔高音,为官兵一亮歌喉就是紧扣“扳机”打“连发”……由于没有掌握好科学的发声方法,再加上疲劳,他把嗓子喊坏了,扁桃体上的一把手术刀切碎了他当战地歌唱家的梦想。作为火线上的一名文艺战士,他的战场在舞台呀!既然自己的嗓音“哑火”了,那就将笔作武器,在后台制作“弹药”,供给前台的战友战斗。于是,邬大为学着编节目、写台词。

根据志愿军战士与家乡心上人的鸿雁传书故事,他创作了一首歌词《单落下一句贴心话》,咏唱了异国炮火硝烟下的军人与故乡和平田园里的姑娘的美好爱情。没想到这首词飞越千山万水,在湖北省的刊物《长虹》发表了,并先后有几位著名作曲家谱曲。一些志愿军战士哼着这首歌对邬大为说:“你这是代我们向祖国亲人报喜呢!”“你这是替我们唠心里话哩!”邬大为听了就觉得手中的那支笔像钢枪一样挺立,横下一条心:一辈子用歌曲为官兵立言!

1958年,邬大为拂去战尘,跟随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回国。1959年,他被调到原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任创作员。这时,虽然生活的天空飘满祥云,但在他的心中,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仍然睁着不屈的眼睛,他的笔依旧保持着战斗的姿态:与本团词曲作家合作,先后创作《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古田会议决议指引着方向》《五好战士歌》《保卫祖国紧握枪》等歌曲,在军内外广泛传唱。邬大为下连队,一些干部战士围着他说:“我们基层有‘八大员’,你是第九大员——为钢枪发声的创作员!”

1973年夏天,邬大为到原总政文化部出差。他刚到正在总政机关帮助工作的本团创作组组长魏宝贵那里办完公务,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电话就打来了:厂里要拍摄彩色故事影片《闪闪的红星》,主题歌词的创作任务请他与魏宝贵完成。很快,著名音乐家傅庚辰带着剧本找到他们,提出对歌词创作的3条标准和建议:“一是要高度概括和反映本片主人公潘冬子在党的关怀下的成长过程;二是要把它写成战斗性的少儿队列歌曲;三是歌词谱曲后,要达到不仅在影片中能唱、在生活中也能流传的效果。”傅庚辰的一番话,激发了邬大为和魏宝贵的创作热情。外面的天气热,他们的心里更热。他俩在卫生间放了一池子温水,一边交替泡澡,一边泡在剧本里。

水润肌肤,剧慰心灵。影片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岁月里,红军后代——少年潘冬子在党的教育和引导下,历经艰难、坚忍不拔,成为优秀红军战士的故事。在反复解读剧本的过程中,一个形象——红星在他们心中明晰、放大、光耀起来……那红星是战士的红心,也是党的化身啊!红星闪烁,思维顿开,那词句便伴着心血和汗水一起奔涌出来:“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

一年之后,这部影片在全国上演并引起轰动,由邬大为、魏宝贵作词,傅庚辰作曲的主题歌《红星歌》也响彻大江南北。在歌声中,红军战士潘冬子头顶红星、身背钢枪、奋勇前进的形象,成了人们的永恒记忆。

红星闪,钢枪亮,人民军队战歌壮。邬大为在写了许多战斗歌曲、队列歌曲之后,萌生了创作一首展现当代军人从戎报国高尚情操的抒情歌曲的想法。

20世纪70年代的第一个春节前,邬大为来到祖国北部边境的一个侦察连深入生活。驻地天寒地冻,夜间气温大都在-40℃。他们住在棉帐篷里,铺两条棉褥、盖两床棉被、穿棉衣睡觉还感到冷。可就是在这样的严寒条件下,侦察连的干部战士还要在雪地里潜伏……邬大为睡不着觉,便钻到官兵的帐篷里去唠嗑。这时正好有几个身裹冰雪“铠甲”的战士撤下阵地,一进帐篷,身上的冰碴儿就稀里哗啦地往下掉。待他们安顿下来,邬大为心疼地说:“战友们辛苦了!我们住的帐篷生了炉子还冷得受不了,你们在外面蹲雪窝子,那得冻成啥样!”“别提了,虽然我们是全副武装一身皮,但一钻进雪地里就感觉浑身像被剥了一层皮一样。”“每一根神经就像被猫咬似的。”战士们七嘴八舌地唠起来。邬大为又问:“你们一潜伏几个小时,都想些啥?”“敌情!”“任务!”战士们回答。一个操着南方口音的老兵一边擦枪上的冰霜一边说:“趴在月光下的雪地里,望着那白茫茫的雪花、冰凌花,我就想,这在我的家乡也是桃花就要盛开的季节,亲人们正在桃园的暖屋里安睡哩……想到这,什么冷呀苦呀,都觉得值啦!”

邬大为仿佛听到钢枪迸发出的心音,一幅壮美的画面也在眼前呈现:头上的红星映着钢枪的准星,边关的雪花连着家乡的桃花……这不正是自己想写的一首歌吗?但是在当时,“花花草草”是绝不能与官兵的形象沾边的,这样的创作想法也只能封在心底。

改革开放的春天来了。扎根在邬大为心中的这颗“桃花”的种子,经过10年孕育生长,终于含苞待放了。1980年,他与老搭档魏宝贵合作写出歌词《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一美丽的“桃林”,到了作曲家铁源的曲谱艺苑里,又被精心浇灌。铁源先是用通俗曲调写了一稿,虽然现代、时尚,但感到少了一种当代中国军人的独特情韵。于是铁源又下部队体验生活,到东北民间采风,终于以一曲富有民族特色的乐谱与歌词珠联璧合,在悠扬的音符和词韵里使满园桃花盛开:“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

此曲经本团歌唱家董振厚首唱后,立刻受到广大指战员喜爱,在东北的座座军营里处处“桃花”摇曳;1984年春节,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在央视“春晚”演唱了这首歌,从而使“桃花”开遍神州大地……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2000年,邬大为脱下了心爱的军装,但是他的那支笔依然本色不改,流淌着红色基因,放歌战斗的军旅。他又创作了《我们的军队》《风雪练兵场》《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等大量歌词,叩响的还是钢枪的心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