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事情的经过(写事情时怎样写好起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写作单元,在“交流平台”中写道:

“写一件事情,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时间、地点、人物要交代明白”

“写事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如《爬天都峰》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麻雀》的作者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活灵活现地展现了麻雀和猎狗相遇时的情形。”

在“习作”中提示:

选一件你印象深刻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写清楚。可以参考下面的题目,也可以另选要写的内容。

写之前,仔细想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如何写好事情的经过(写事情时怎样写好起因)(1)

收到妈妈送的礼物,好开心啊!

这是第一次让孩子们在写事情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从一篇文章的整体结构上来学习如何写一件事情。

如果只是通过学习课文,孩子知道了:这部分内容是事情的起因,这部分内容是事情的经过,这部分内容是事情的结果。

在写作文时,孩子们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不会明白到底应该怎样写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只有给孩子们讲解精准、下位的知识,才能说清楚到底什么是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经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我们出示了这样一篇例文:

捉蝴蝶

在百花盛开的时候,我最喜欢捉蝴蝶了。

有一天,我们去公园玩,我看见一只十分惹人喜爱的大蝴蝶出现在眼前。瞧,它穿着五颜六色的花衣服,在阳光的照耀下,多美呀!

它好像故意招引我似的,扑扇着翅膀,忽而高飞,忽而低落,仿佛在说:“我是万物之王,你捉得到吗?”

我俯着身子,弓着腰,蹑手蹑脚地紧跟在它后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心里在说:“哼,你狂,你马上就要成为我的俘虏啦!”近了,近了,我一下子扑了过去,把这只蝴蝶捉住了,我乐得跳了起来!

捉蝴蝶,真有趣,不信,你也可以试试啊!

在公园里看见了这只蝴蝶,才会有后面捉蝴蝶的事情。如果没有看到蝴蝶,还会捉蝴蝶吗?

所以,写一个事情的起因,就应该是看到了什么。

继续引申,一个事情起因可以是:在一个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这样就把事情起因具体化了,孩子们在写事情的起因时,就知道应该怎样写了。


事情的经过应该怎么写呢?

还是从例文里发现方法:

小作者这样写:

我俯着身子,弓着腰,蹑手蹑脚地紧跟在它后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心里在说:“哼,你狂,你马上就要成为我的俘虏啦!”近了,近了,我一下子扑了过去,把这只蝴蝶捉住了,我乐得跳了起来!

这里,使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把怎样捉蝴蝶的过程写清楚了。

而且,还把当时的心里想法写了出来。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出来,就要写出当时自己做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想法。

如何写好事情的经过(写事情时怎样写好起因)(2)


那事情的结果应该怎样写呢?

例文里的小作者这样写:捉蝴蝶,真有趣,不信,你也可以试试啊!

这句话写的是小作者的感受。

一件事情的结果可以写自己的感受。


根据这样的方法,以课文《爬天都峰》为例,看看这篇文章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

文章1-5自然段这样写: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这5个自然段写作者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可以说这是事情的起因。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6-9自然段,写作者是怎么做的,说了什么话,这是事情的经过。

最后一个自然段: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作者把感受通过爸爸的话写了出来,同样可以认为是以感受作为事情的结果。

可是,本单元的课文中,《麻雀》的结尾却不是作者的感受,结尾这样写:

我急忙换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这怎么解释?

其实,这里同样有作者的感受,只是没有写出来,直接写了作者感受后的动作。

这里可以看做是“结尾写感受”的变形。

即:结尾=(感受) 怎么做的

这样的方法不是个例,在《我家的杏熟了》的结尾这样写道:

听了奶奶的话,我点了点头。从那以后,我每年都照着奶奶的嘱咐,把熟透了的金黄金黄的杏分给小伙们们吃,也送给邻居叔叔婶子们尝鲜。

分析一下,是不是作者没有写明自己的感受,直接写了自己是怎么做的?

《小木船》里结尾这样写:

陈明跟着爸爸妈妈搬到外地去了。那天以后,我们俩再也没有见过面。我把他送给我的小木船珍藏在抽屉里。一看见这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好像看见陈明站在我的面前。

这个结尾中,是不是也写了作者是怎么做的,没有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综合上面的例文,我们发现,一篇文章的结尾确实也有很大的讲究。那就是可以直接表明作者的感受,也可以不写感受,直接写有了这种感受后是怎么做的。


当然,写事情时要明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四年级可以这样学习。

那就是:

一个事情起因可以是:在一个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经过要写出当时自己做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想法,说了什么话。

结果可以直接表明作者的感受,也可以不写感受,直接写有了这种感受后是怎么做的。


还可以使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解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先来看一篇例文。

假梦游病患者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身子像泥鳅似的扭个不停,怎么也睡不着。眼睛一闭起来,就见客厅食品柜上面的糖果正张开笑脸向我招手,呼唤我:“小主人,你快来呀!我们想你啦!”

可老爸就坐在客厅里看《育儿指南》,还一再告诫我睡前不准吃甜食,预防蛀牙。怎么办?怎么办?有了……我迅速地取来一块小黑板,唰唰唰写下几行大字,挂在脖子上打开了房门。

我面无表情,平举双手向食品柜进军,老爸扭过头来瞟了我一眼。呵呵,近了,更近了,我拉下柜门,站稳双脚,直取目标,把糖果罐紧紧地抱在怀里。不好,老爸离开沙发,向我走来……

别怕,别怕,俺不是特地制作了“护身符”嘛!只见老爸伸长脖子,瞪圆双眼,轻声念叨:“梦游者,不得惊醒,免生危险!”他边读边站直了身子,挺着将军肚乖乖地退到沙发一侧。哼哼,亲爱的老爸,我可摸准了你的死穴。如果你阻止了我,发生“危险”,后果将不堪设想!你不会为了区区几块糖果,不顾你儿子的生命安全吧!哈哈……

现在的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当然是昂着头,挺着胸,雄赳赳气昂昂地抱着心爱的糖果罐回房间喽!我跪在床上,打开罐子,一股股香甜的糖果味直往我的鼻孔里钻。哈哈,俺“计谋”得逞,享受美食啦!

如果分析这篇例文,孩子们非常容易就能分出事情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如何写好事情的经过(写事情时怎样写好起因)(3)

一件事情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人物,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接下来要探讨怎样才能写起因,经过和结果,使用前面学到的方法也是可以的:

起因:在一个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经过:当时自己做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想法,说了什么话。

结果:感受 怎么做的。

换一个说法,从事情的逻辑上再来让孩子理解:

如何写好事情的经过(写事情时怎样写好起因)(4)

如何写好事情的经过(写事情时怎样写好起因)(5)

如何写好事情的经过(写事情时怎样写好起因)(6)

如何写好事情的经过(写事情时怎样写好起因)(7)

如何写好事情的经过(写事情时怎样写好起因)(8)



学了这样的方法,我们的孩子就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经过,写事情的时候就能够把事情写清楚。

精准的写作知识是和孩子当时的认知水平相对应的,尽量少使用一些学术研究术语,这样,我们的孩子在学习写作的路上会走得更稳,学习起来也会更加快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