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及后背疼痛可能是什么病(胸背部疼痛发病率高又高)

胸椎旁神经阻滞为单侧阻 滞,仅产生单侧 3-5个脊神经节段的阻滞效果,阻滞范围明显减小,无胸交感神经阻滞,无心肌抑制,血管扩张 不明显,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不影响呼吸肌运动,对呼吸影响小,术后肺部并发症更少。此外,超声引导下行 TPVB,阻滞成功率高,可直视下观察穿刺针轴进针路径,避免刺破胸膜等由于 操 作 不 当 所 造 成的不良反应,较易于掌握。

椎板后路阻滞解剖目标距体表较近,所以既能在体表解剖标志引导下实施,也可于超声引导下进行,通常选择在棘突外侧 1 ~ 2 cm 垂直体表进针,途经棘肌、横突间肌等结构,与椎板接触后即可注射局部麻醉药物。

竖脊肌平面阻滞由于注射区域较深,且其穿刺入路靠近胸膜,因此一般不推荐体表盲穿法。而是在超声技术引导下进行,并可观察到穿刺针途经斜方肌或菱形肌等浅表肌肉,以及最长肌等深部肌肉,同样与横突接触后即可注射局部麻醉药物。

胸部及后背疼痛可能是什么病(胸背部疼痛发病率高又高)(1)

椎板后路阻滞与竖脊肌平面阻滞是 2 种不同的区域阻滞,在技术层面及解剖学研究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椎板后路阻滞下局部麻醉药物可到达脊神经背支及侧支,提示相较竖脊肌平面阻滞,椎板后路阻滞可对内脏神经痛起到更好的阻滞作用 ;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于胸壁发生横向扩散,可能阻断肋间神经及其分支,且其在肌肉筋膜层的局部麻醉药物扩散效果优于椎板后路阻滞,因此竖脊肌平面阻滞阻滞的体表面积会更大。

方法

1椎板后路阻滞:病人取侧卧位,根据其体表肩胛下角定位 T7 至 T8椎间隙水平,再向头端依次标记 T6 与 T5 棘突。消毒铺巾后将低频超声探头放置于 T5 节段矢状位,向外侧依次扫描棘突、椎板、横突等解剖结构,将探头固定于棘突外侧旁开 1 cm 处,在超声影像下识别“叠瓦状”椎板结构,采用平面内技术引导穿刺针至椎板后表面,回抽无血、无气、无脑脊液后缓慢注入 0.5% 罗哌卡因20 ml,注药后可见局部麻醉药在椎板后方扩散(见下图 ,箭头所示为穿刺进针方向)。

胸部及后背疼痛可能是什么病(胸背部疼痛发病率高又高)(2)

侧椎旁阻滞组(PVB 组):病人取侧卧位,按照相同方法进行标记,消毒铺巾后将低频超声探头放置于 T5 节段横断位,依次扫描棘突、横突、肋横突上韧带、胸膜等解剖结构,采用平面内技术引导穿刺针突破肋横突上韧带进入椎旁间隙,回抽无血、无气、无脑脊液后缓慢注入0.5% 罗哌卡因 20 ml ,注药后可见胸膜下压征(见下图 ,箭头所示为穿刺进针方向)。

胸部及后背疼痛可能是什么病(胸背部疼痛发病率高又高)(3)

PVB 的镇痛作用机制是直接将局部麻醉药注射至椎旁间隙中,椎旁间隙是由椎体、椎间孔、胸膜、肋横突上韧带围成的楔形结构,联通硬膜外腔与肋间隙,其中包含脊神经腹支及背支、灰白交通支和交感干,因此注射入椎旁间隙中的局部麻醉药可影响感觉、运动及交感神经纤维,产生多个节段的麻醉平面。看看我们发表的文章,就有一些的了解。

於章杰 , 殷文渊 , 宋建钢 , 等 . 针刺复合椎旁阻滞对剖胸手术患者围术期疼痛的影响 [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 2013, 19(2):71-74.

?RLB 主要通过局部麻醉药间接进入椎旁间隙而起到胸部手术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为:①肋横突韧带作为一种筛网状结构,并非屏障结构,RLB 局部麻醉药可依靠渗透而进入椎旁结构以阻滞脊神经腹支 [16,17];②脊神经背支从肋横突上韧带内侧孔穿出支配背部骶脊肌,RLB 中局部麻醉药可经过此内侧孔进入椎旁间隙、硬膜外腔、肋间隙,从而达到 PVB 的阻滞效果。

Costache I, Sinclair J, Farrash FA, et al. Does paravertebral block require access to the paravertebral space[J]. Anaesthesia, 2016, 71(7):858-859.

Voscopoulos C, Palaniappan D, Zeballos J, et al. The ultrasound-guided retrolaminar block[J]. Can J Anaesth,2013, 60(9):888-89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