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散文随笔(渐行渐远的情书)

文/姜晓(贵州)

一个人的散文随笔(渐行渐远的情书)(1)

情书,是人类为了表达对异性的追求和爱慕而写就的一种书信,是人类思维最鲜艳的花朵,然而,在网络普及的今天,这种花朵即将枯萎了,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德国的大诗人歌德说:“那个少男不钟情,那个少女不怀春”。当人类走过中性的童年,走进花季一样的青春期,对异性的憧憬便潮水般汹涌而至,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或者处于热恋中的情人、感情如胶似漆的夫妻,都要运用情书这一特殊的载体表达爱慕渴求对方的情愫。千百年来,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雅士的情书都是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情书最早起源于哪朝哪代已经无法考证,就目前现存的资料来看,《诗经》中的名篇《蒹葭》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情书之一,可以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情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情书作者以蒹葭这一清秋萧瑟的意象,表达追求意中人而不见的空虚和怅惘,实质上是一种一唱三叹的单相思。

汉朝《古诗十九首》中的《上邪》是这样写的: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封情书是一个痴情的女子对自己钟情的男人心灵深处迸发出的海誓山盟。

一个人的散文随笔(渐行渐远的情书)(2)

西汉才女卓文君不嫌司马相如的落魄和穷困潦倒,舍弃荣华富贵,不顾家人的反对与自己与心仪已久的司马相如私奔并成就一番事业,而功成名就的丈夫却整天沉溺于莺歌燕舞,宿娼纳妾,竟不理会卓这位才貌俱佳的奇女子。为了劝回丈夫,卓文君写了代表作数字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唉!郎呀郎,巴不得下世你为女来我为男。一篇情真意切字字是血的情书把丈夫从华烟柳画桥中召唤回来,可谓是前与古人后无来者,被人们传为千古佳话。

宋朝风流才子秦少游的《鹊桥仙》是这样写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句成为情书的经典语句,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要调整好爱情和事业的天平,不要沉溺在卿卿我我的谈情说爱中,要做到爱情事业两风流。

情书由于要取悦于对方,许多精雕细琢的语句感人至深让人回味无穷。马克思在给燕妮的情书中这样写到:你会微笑,我的亲爱的,你会问。为什么我突然这样滔滔不绝?不过,我如能把你那温柔而纯洁的心紧贴在自己的心上,我就会默默无言,不作一声。我不能以唇吻你,只得求助于文字,以文字来传达亲吻……。这是多么直白的倾诉。我国现代的徐志摩与陆小曼,鲁迅与许广平,苏联的诗人普希金给“沙皇第一美人”的情书都是字字是珠玑、句句显真情。

如果说古代的情书是文人才女们的专利是奢侈品,那么对现代人而言,情书充当的就是古代媒婆的角色,它可以避免当面求爱遭到拒绝后的尴尬,也让对方有充分考虑的余地。学生时代,路上拾到一封女生追求男生的情书,至今还记得两句:花不向别人开,翩翩向你扑过来。两句辞藻并不华丽的句子也能反映出写情书的女子对爱情热烈奔放的追求。有一句通俗的爱情表白:只要你爱我,冬天我愿是你的木炭,夏天我愿是你的风扇。有一句情歌:冬天不知寒冷,夏天不知炎热,为来为去都为了你;有一个作家朋友在他的情书写到:太阳流血终于爬上了地平线,爱人啊,我要留多少血才能爬上你的心坎。这些情书中的语句充分表达了对伊人的痴情向往。

一个人的散文随笔(渐行渐远的情书)(3)

情书是人类思维的花朵,尤其是我国传统的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载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我们民族表情达意委婉含蓄的特色。然而,网络普及的今天,现代人把所有生活的内涵都压在几个枯燥的数字上,表达似海的深情也仅仅是电话里或QQ上几句简短的直白代替了,诸如“你就像天花板上的一幅油画,我天天把你牵挂”之类的通俗语言。仿佛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对吴妈求爱一样。一句“吴妈,我们两个困觉”直奔主题,这样粗俗且直白简短的语言就算是对心上人的倾诉,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情话是作家们刻意编造的,许多人都将其移植过来通过短信发给自己的情人恋人,仿佛感情也可以复制。一位邮递员朋友告诉我他每年送的信,极少有男女之间多年前相互传递的“内详”信。情书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对于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我,不知道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悲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