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具有什么特点(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以及其美学追求)

前言

在莫扎特(1756-1791)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他的作品“是各种民族风格的综合,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整个维也纳古典音乐时代的音乐风貌”。

“莫扎特的音乐中含有不可思议的东西。人们知道他的音乐是怎样构成的,它向什么地方发展,以及它怎样达到目的,但它的美妙音响、完美风格、深刻和优雅却难以进行分析和用笔墨来形容”。

在莫扎特所有作品中,其钢琴奏鸣曲的价值尤其为世人瞩目。笔者试图就其钢琴奏鸣曲,从旋律、织体、和声上进行分析,窥其作品创作特征及其艺术价值。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具有什么特点(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以及其美学追求)(1)

1 完美的旋律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作曲家对音乐作品的关注点逐渐从复调化的对位形态,转移到主调化的和声织体上。

旋律走向同调性和声是紧密联系的,旋律不再是同时共生的几支线条绵绵不绝的展开,而是一种在功能和声基础衬托之上的典雅呈现,并在乐章的各部分之间或在几个主题之间采用不同的旋律运动手段和对比手法,形成一种至善至美的旋律线条。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旋律自然、清新、乐观向上,其旋律构成主要有以下特征。

1.1 横向音程多重结合的旋律走向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旋律走向是朴素的,对旋律的创作运用了保持自然音与半音级进和各类跳进等多重结合的方法。如此自然流畅地运用多重手段,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音乐特有的妩媚、清新的意味,这在莫扎特之前的奏鸣曲中似乎是较少见的。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具有什么特点(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以及其美学追求)(2)

1.2 和弦分解式的旋律线条

古典主义时期,建立在大小调式基础上,以三和弦为基本结构的调性和声手法已成体系,这类思维方式也间接或直接影响、渗透到旋律的构成方式。

在莫扎特奏鸣曲中,以三和弦分解琶音式的进行作为旋律发展的重要方法,从中构成了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与调性和声相一致的旋律特征。其旋律进行通过不同旋律节奏变换,以不同节奏型的分解和弦琶音委婉起伏地表现出特有的旋律性格。

由低音部引出的和弦分解式的旋律也常见,这是对低音旋律的补充,增加了乐曲的流动感;同时各和弦声响的分解发出,缓和了和声趋向感,又添加了活跃的程度。

1.3 富于变化的旋律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神韵之所在,旋律完美变化与节奏合理编排唇齿相依。莫扎特对钢琴奏鸣曲富于变化地旋律节奏的创造,使音乐更具有情感表现与流露,增添了乐曲活泼、明朗的气氛。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具有什么特点(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以及其美学追求)(3)

1.4 补充性的旋律用法

旋律的补充是对旋律句法的一种延伸手段,在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善于运用补充手法,不仅对前句旋律作补充,而且具有对后一句旋律作预示的作用,使之成为了实质上的“桥式过渡”,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其补充手法经常是在两手间交叉进行的,通过这类补充式的旋律,使乐思的发展连绵不绝,使旋律的重复与补充相互交织,进而酝酿出乐思的纠葛与感情上的飘摇,给音乐发展带来浓厚的回味感。

1.5 模进式的旋律

模进式的旋律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旋律的重要发展手法之一,给乐曲带来无穷的、更活跃的动力和进一步发展的期待。有时又采用离调模进,使乐曲转入到动荡不安的气氛中,增加了作品音乐表现的戏剧冲突效果,使音乐的总体表情中出现一定的对比变化。

总之,莫扎特在旋律发展上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无论是横向音程多重结合的旋律,和弦分解式的旋律,还是富于变化的旋律节奏以及模进式的旋律,都是非常纯净而完美的,其旋律发展突出反映了古典音乐的精髓所在和莫扎特对旋律运动所具有的天赋。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具有什么特点(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以及其美学追求)(4)

2 精致的织体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织体简洁明了,浑然天成,看不出斧凿的印记,体现了一种非常精致的古典织体风格,自然流畅而生动。其在织体布局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的表现。

2.1 以小琶音式伴奏音型构成的织体

D.J.格劳特将小琶音式的伴奏音型论述为:阿尔贝蒂低音,“因意大利作曲家多梅尼科·阿尔贝蒂(约1710~1740)的姓氏而得名。这一手法就是将下面的每一和弦分裂成短小音符组成的简单音型,不断加以重复,从而在背景中形成波动不大的起伏,有利于衬托旋律”。

在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这种音型得到了非常有效地使用,成为最重要的织体音型之一。莫扎特使这种小琶音的用法得到了升华,由于其精致典雅的效果,被众多音乐家们称为“莫扎特式琶音”。

莫扎特在安排此种织体时是别具匠心的,这在古典音乐的用法中极具代表性。莫扎特式的小琶音伴奏音型的典型特征为:

(1)一个八度的音域内产生;

(2)每个节拍单位为一个组合;

(3)常为原位和弦并重复和弦5音,有时也重复3音。

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肖邦奏鸣曲等相比较,可看出创作手法的区别,及其所表现出的不同风格。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同贝多芬跳跃式的充满紧张气氛和较强的戏剧性的琶音(给音乐带来冲突,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及肖邦大波浪式的琶音伴奏音型(促成音乐的幻想、沉思的特点及其诗人般的意境)相比,莫氏小琶音伴奏音型是轻巧而精致的,是一种庄重、率直而典雅的表述。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具有什么特点(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以及其美学追求)(5)

2.2 上下虚实相合的织体

上下左右虚实相结合的织体有秩序的更迭,给音乐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突,表现出音乐的激动与力量,从而使淡雅、流畅的单线条旋律与凝重的和弦之间在音响上构成了对比,以此对音乐的素材进行展开,显得工整而严谨,同时又极富感染力。

旋律用和弦分解,低音用八度的织体也是一种上下虚实结合的方式,给和弦分解性流动的旋律增加了和声的趋势感、功能感。

2.3 复调化织体

“文艺复兴时期,以模仿手法为代表的音乐的组织方式已走向成熟,相应的复调织体亦成为这一时期最典型的多声形态。……这一时期作品中以声乐复调织体为主体……”。

在巴罗克时期,主调化音乐织体已经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仍以复调化织体为主,其中器乐复调织体占据主导地位。

古典主义时期,虽然已发展成以主旋律加伴奏的主调化织体类型为主体,但复调化织体形态并没有被摈弃,仍然被片段地运用于作品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实质上是构筑在主调织体框架中的复调化形态而已。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具有什么特点(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以及其美学追求)(6)

在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莫扎特通过对比呼应式复调织体、模仿式复调织体、隐伏的复调类型织体的巧妙穿插运用,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织体表现形式。

第一,对比呼应式织体。在此织体形式中,各声部不但具有一定的独立意义,同时又对主要旋律作呼应式的补充,其主要功能是丰富音乐的表现及和声效果,使音乐在不同声部的相互衬托、呼应中连绵不断地展开。

第二,模仿式复调织体。“在这类织体类型中,模仿及其相应展开、变化手法是主要表现形式……。模仿手法的应用,使作品的音响具有更为逻辑、周密和统一的多声构成方式。而模仿本身则须受到纵向关系的约束、影响,两者汇成相应的和声形态。”

第三,隐伏的复调类型织体。即旋律线隐藏于看似是主调化的织体类型中,此种形式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对纯复调织体的一种变化发展。使副旋律从音型化了的和声背景中引出,并加以变化和模仿,也颇具对位趣味。它不但加强乐曲的流动性,而且使乐曲更富生气,更加流畅、灵活。

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织体的整体布局看,我们发现:莫扎特在乐曲织体的安排上,注意了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方法的运用,并突出了主调性织体的特征,足见其织体编织的精致。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具有什么特点(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以及其美学追求)(7)

3 典雅的和声

莫扎特在钢琴奏鸣曲中的和声手法体现了古典和声的重要特征,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功能性的和声序列

“和声的功能序列是大小调体系和声中根据和弦的调性功能、调式音级的倾向特点而形成的和声进行的次序,这种进行的规律使一个调性的各个和弦之间,以主和弦为中心,具有稳定与不稳定的对比,具有进行上的逻辑性。”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和声序列主要以调性的基本功能(T、S、D)和弦为基础,副和弦的运用较少,以四(五)度根音关系的和声为主,以二度根音关系的和声为过渡,也就是主和弦具中心地位,主和弦同属功能和弦紧紧结合占重要地位。

和声是规范、严谨、有序的,纵向多声结构分别运用了精致的分解和弦和丰满的柱式和弦。也经常运用离调进行,仍是建立在功能性基础上的离调性半音体系的和声序列进行。使和声发展既有调性功能上的合理推演,也强化了和声的焦虑性与发育的冲动,充裕了和声的色调与呈现。

3.2 功能性的调性布局

古典主义时期,由于乐曲所用的和弦材料有限,因此调性的变化与布局手段就成为大型乐曲中和声发展的重要手法,调性的变化以功能性的布局为主体,并充分强调调中心的概念。

功能性调性布局不仅表现在其主题之间的对比上,也表现在展开性段落的渐进中,而这些调性局部的功能性对比又是紧置于整体完整的功能性调性布局之中的,其中所体现出的古典奏鸣曲的调性布局意义是令人深思的。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具有什么特点(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以及其美学追求)(8)

3.3 简朴流畅的和声声部进行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和声声部进行是简朴流畅而富有特点的,主要表现为:

第一,低音部。

a.基础性低音。此种低音强调基础性和声,即强调和声的进行与功能,通常采用四、五进行和三度进行,并随和弦变换而改变低音,一般没有歌唱性。这种低音进行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低音的重要进行方式。但莫扎特通过加入辅助音这一常见的手法,使低音富有歌唱性,表现出一种典雅。

b.持续重复性低音。此种低音是由同一个音持续重复而构成,大多数情况下重复的是主音、属音,有时主音、属音也同时的重复,从而强调了和声的功能,也使得调性稳定,有基础性和声的特点。

但莫扎特通过与其上面声部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不同的纵向组合和弦,使在听觉上并没有感觉到低音的重复,其手法简洁、音响清晰是古典主义音乐纯净性发展的典型标志。

c.琶音式低音。以主干和弦的底音为点,进行持续、均匀起伏流动的和弦分解,从而给主旋律以有力的背景式衬托,既加强了流动性、节奏性,又使和声效果清淡、轻巧,从而赋予乐曲诗意,这在古典主义音乐中极具代表性。

d.级进式低音。“这种低音部由连续上行或下行级进的低音进行构成。级进式的低音在声部进行上都具有向前推进的动力作用。在这种低音部中,声部的动力作用是主要的,和声的功能意义退居次要。”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具有什么特点(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以及其美学追求)(9)

第二,内声部。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声部大都由旋律与低音部所构成,内声部运用较少而简洁。其内声部主要起和声衬托与旋律衬托的作用,从而使乐曲的和声清晰、典雅而无厚重之感,创造了自然的典雅性。

第三,高音部。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高音部即旋律声部,是音乐的精神与神采声部。莫扎特对旋律有着孩子般、少女似的敏感,似为信手拈来,却动人心弦,在音乐史上是少有的。高音部的表现在“完美的旋律”里已作了详细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具有什么特点(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以及其美学追求)(10)

3.4 清晰明确的和弦构架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主要是以三和弦和七和弦为基础进行构架的,其和弦构架是清晰明确的,具体如下:

第一,三和弦的构架。三和弦的构架方式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和弦构架的主要模式。莫扎特在运用此种方式是灵活而变换的,他既保持了功能性的进行,又发展了三和弦的用法。

和声与旋律、旋律与和声是完全自然地融合,既避免了用分解三和弦式旋律所带来的僵硬音响,又注意了纵向的和声趋势,从而加强了乐曲流动与发展。

第二,七和弦的构架。此种构架方式在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也很频繁,主要运用在离调、转调中,但他仍是建立在功能性基础上的,以加强和声的色彩与表现,加强和声的运动动能与扩张感,充满戏剧性的变化。

从以上可以看出,莫扎特将和声的典雅特征发展到了极高的境界,是古典音乐时期和声的典范。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具有什么特点(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以及其美学追求)(11)

4 结语

通过对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分析,不难发现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其完美的旋律充分体现出莫扎特热爱生活,乐知天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织体浑然天成,自然流畅而生动,是如此的精致,却看不出斧凿的印记;而典雅的和声,体现出莫扎特崇尚自然、平等及对心灵纯净境界的追求,也反映出他特有的情感。

这些特征无不透现出莫扎特朴素、天真、诗意、平和的境界和他在特定时代背景中极富古典美的美学追求。作为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一面镜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照见了欧洲音乐发展的走向与趋势,为欧洲音乐史上留下了极珍贵的财富,值得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探讨。

笔者观点:

莫扎特是18世纪欧洲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古典乐派最典型的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奏鸣曲典雅秀丽,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由于他的音乐结构非常清晰,“因而使乐思的最复杂的创作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这种容易使人误解的简朴是真正隐藏了艺术的艺术”。

参考文献:

DJ格劳特,CV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M].汪启璋,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M].刘可希,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237.

戴定澄.欧洲早期和声的观念与形态[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360.

桑桐.和声学专题六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8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