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介绍(观展镇馆之宝宁夏博物馆篇)

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介绍(观展镇馆之宝宁夏博物馆篇)(1)

博物馆概览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宁夏地质博物馆筹备处,原址位于银川承天寺院内。2008年9月,宁夏博物馆新馆开馆。2012年12月,获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作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献礼工程,新馆位于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侧,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

宁夏博物馆现馆藏文物五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57件。馆藏中,水洞沟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新石器时期“菜园文化”陶器和石器、春秋战国时期西北游牧民族青铜器、两汉考古出土文物是博物馆的重要特色。西夏文物的收藏数量和质量为国内文博界所瞩目。另外,回族民俗文物、贺兰山岩画、红军西征和陕甘宁边区时期的革命文物也颇具代表性。

博物馆星期二到星期日9:00-16:50开放,观众可在人民广场站下车。

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名副其实的“重量级”国宝

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介绍(观展镇馆之宝宁夏博物馆篇)(2)

1974年出土于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东碑亭。长68厘米,宽65厘米,高62厘米。圆雕,白砂石质。

方形底座上男性作跪地状,俯首前视,面部浑圆,粗眉上翘,双目圆睁,高颧塌鼻,腹围肚兜,双手撑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其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分别译为“小虫旷负” “志文支座” “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还阴刻一行汉字“砌垒匠高世昌”,为石雕工匠的姓名。

在西夏陵区先后出土了十几座这样的支座,但刻有文字者唯此一件,因此弥足珍贵。这座雕像着重刻画了男性面部表情及双臂动作,充分表现因负重而用力支撑的力度感,反映出西夏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根据其出土地点,判断其当时应该是作为碑座或柱础。

这件文物重达1吨,方方正正,四周没有抓托,底端平整,工具无法进入。这给布展人员造成了一定困扰,每次移动,都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将它安全地摆放在展台上。从此,这件支座还多了一个外号——“重量级文物”。

战国错银铜镦

古代青铜工艺瑰宝

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介绍(观展镇馆之宝宁夏博物馆篇)(3)

高6.9厘米,口径3.1厘米,底径2.6厘米,于1968年固原县头营出土。

銎(qióng)口微敛,弧腹,肩部内收,下腹内收,近底部外撇,平底。外腹部用错银工艺构成连弧纹、卷云纹和几何图案,银线纹饰变化自然,平滑光润,瑰丽精巧。

镦(duì)是春秋战国时期矛戟柄末端的圆筒形铜套。《礼记·曲礼》载:“进矛戟者,前其镦。”战国时期,诸侯将领在戈、矛、戟等武器的长柄端套镦,可使柄端不开裂、手柄不磨手,也可装饰长柄,使武器看起来别致精美。

这件错银铜镦所采用的错金银工艺,是当时先进的金属细工装饰技法。错金银也叫金银错,兴盛于春秋中晚期。错金银工艺包括镶嵌和错两种技术。其制作工艺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预铸出凹凸的纹饰或字形,再用硬度较大的工具錾刻浅槽,然后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丝、片,再用厝石磨错,使嵌入的金银丝、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滑,最后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使器表更加光艳。被“错金银”工艺装饰过的器物表面,金银与青铜互相映衬,装饰的图案与铭文更显华美典雅。

西夏鎏金铜卧牛

神秘王朝的辉煌见证

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介绍(观展镇馆之宝宁夏博物馆篇)(4)

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4厘米,重188公斤。1977年西夏王陵M177号陪葬墓出土。

铜牛体型硕大,比例匀称,跪卧姿,温驯之态。双耳直立,双眼圆睁,炯炯有神。颈背部肌肉轮廓分明、清晰有力。铜牛中空,外表通体鎏金。这件鎏金铜牛采用传统的外范内模技术,集塑形、铸造、鎏金、抛光等工艺于一体,代表了西夏在冶炼铸造工艺的极高水平。

这件铜牛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其艺术境界令人赞叹。西夏能铸造如此精美的鎏金铜牛,表明当时的冶炼铸造已相当成熟。

西夏是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历经十帝,享国189年。西夏时期也是汉唐以来宁夏平原农业经济的一个繁荣时期。从这件铜牛和甘肃安西榆林窟西夏壁画中的“二牛抬杠”《犁耕图》来看,西夏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了和中原地区相同的耕种方法,这和史籍上西夏“耕稼之事,略与汉同”的记载相吻合。随葬如此精美的铜牛,说明了牛和牛耕在西夏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为西夏农业发展进程提供了实物佐证。

唐胡旋舞图石刻门扇

丝路胡旋舞翩跹

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介绍(观展镇馆之宝宁夏博物馆篇)(5)

长88厘米,宽42.5厘米,厚5.4厘米,于1985年盐池县苏步井乡硝池子村窨子梁唐墓出土。

两门扇正面凿磨光滑,中间各减地浅浮雕一男性舞者。舞者为典型胡人形象,髭须卷发,深目高鼻,胸宽腰细,体魄健壮,发束带。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裙,紧贴腿,脚穿长筒皮靴,踩在一小圆毯上,双人对舞。整个画面构思精妙,主体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自然,体态轻盈健美,舞姿迅疾奔放,充满浓郁的西域风情。

石门上舞者展示的舞蹈为胡旋舞。胡旋舞源于中亚,传入唐王朝后,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偏爱。唐诗中多有胡旋舞的描述,如白居易的《胡旋女》就记述了胡旋舞的旋律快、转圈急等特点,它在唐代的流行也可窥一斑。

唐代,宁夏盐池属六胡州,唐朝在这里安置了很多由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中亚昭武九姓胡族人。他们保持着自己的生活习俗,盐池窨子梁唐墓中出土的胡旋舞图石门扇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它既是古代丝路乐舞艺术的传承和传播,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包容。

战国虎噬驴透雕青铜牌饰

服饰带扣雄浑美

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介绍(观展镇馆之宝宁夏博物馆篇)(6)

长13.7厘米、宽8.2厘米。1973年于固原杨郎战国墓出土,同墓共出土两件。

这件牌饰,工艺简炼,雕刻精巧。牌饰巧妙结合虎和驴的体形、神态、动静,设计充满了雄浑的野性美,极具北方游牧民族特色。

这件青铜透雕牌饰,是一种游牧民族服饰上的带扣。它将草原动物弱肉强食的场面,通过艺术手法反映出来。这件文物也反映出当时精湛的铸造技术和丰富的青铜文化,为研究宁夏地区古代游牧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

(图文资料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提供,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度生活工作室 禹丽敏整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