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探案3最后一个塔上都有谁(唐人街探案3中的13种密室是)

正在春节档热映的《唐人街探案3》作为喜剧推理题材电影,掀起了一波推理狂潮。

影片舞台设在了推理大国日本,片中也加入了一些日系推理爱好者所津津乐道的梗,例如日本著名本格推理漫画《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中男主角的名言----“以我爷爷的名义发誓”;还有日本CAPCOM游戏公司制作的法庭推理游戏《逆转裁判》中的名言---“我有异议”等。

除此之外,影片中主角秦风还提到了一位伟大的推理小说作家,他就是“密室之王” ---约翰·狄克森·卡尔。秦风引用了卡尔小说中的观点,将所有密室的种类归为13种。

今天可可洛就来简单说说这“13种密室”。

唐人街探案3最后一个塔上都有谁(唐人街探案3中的13种密室是)(1)

“密室杀人”

这个词在推理小说中总能刺激观众的肾上腺素,它代表了“不可能犯罪”。如何从四面封死的环境中犯案并逃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随着剧情的推动,让观众跟着线索抽丝剥茧,在“不可能”中破解奇迹,这就是密室的魅力。

说到对密室的剖析,就不得不具体说说这位推理界的“密室之王”--- 约翰·狄克森·卡尔,他与艾勒里·奎因、阿加莎·克里斯蒂并称为推理“黄金三大家”,对后来的推理作者有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他擅于刻画“不可能犯罪”,其一生所设计的密室诡计高达50多个,几乎每个都是构思精巧、无以复加,他往往会亲自对密室的作案手法进行反复实验,确保可行性。

唐人街探案3最后一个塔上都有谁(唐人街探案3中的13种密室是)(2)

约翰·狄克森·卡尔

影片中提到的“13种密室”其实出自约翰·狄克森·卡尔的代表作《三口棺材》第17章中的《密室讲义》。在《密室讲义》中小说主角基甸菲尔博士讲述了对封闭房间密室手法的总结。而实际上,小说中将所有密室归纳为7种分类,以及5种制造房门反锁的小伎俩,并非影片中提到的13种。

唐人街探案3最后一个塔上都有谁(唐人街探案3中的13种密室是)(3)

这7种密室分类的前提是排除了房间秘密通道、凶手藏于房内、犯人有备用钥匙、墙壁有缝隙等情况,因为在作者眼中,这些都不属于真正的密室。

这里所提到的密室分类,是指案发现场处于完全物理封闭且凶手在屋内无处可藏的前提下可能出现的情况。作者认为,凶手之所以没有从房内逃出来,是因为凶手根本不在房内。

这7种情况分别是:

第一种

这是意外,只是一连串阴错阳差的巧合,导致一场像谋杀的意外。

例如,“房间尚未上锁之前,里面可能发生了抢劫、攻击打斗,有人挂彩受伤,家具也遭到破坏,情况足以让人联想到行凶时的挣扎拼斗。后来,受害人因意外而被杀,或是昏迷于上锁的房间内,但所有事件却被当作发生于同一时间。”

第二种

这是谋杀,但受害人是被迫杀了自己,或是误打误撞走入死亡陷阱。

例如,“那可能是一间闹鬼的房间所致,也可能被诱引,较常见的则是从房间外头输入瓦斯。不管是瓦斯或毒气,都会让受害人发狂、猛撞房间四壁,使得现场像是发生过困兽之斗,而死因还是加诸于自己身上的刀伤。”

第三种

这是谋杀,方法是通过房间内设置好的机关进行远程作案。

例如,“一旦受害人拿起话筒,子弹就会发射,并贯穿他的脑袋。还有一种手枪,板机上面系着一条丝线,一旦水结冰凝固时,原先的水就会膨胀,如此随即拉动丝线。”

第四种

这是自杀,但故意布置成谋杀。

例如某人用冰柱刺死自己,然后冰柱便融化了。

第五种

这是谋杀,但由于错觉和乔装让人误以为是密室。

例如凶手乔装利用环境昏暗假扮成受害者,让人以为受害者还活着,利用时间差制造密室。

第六种

这是谋杀,但凶手在屋外行凶,

例如利用动物或凶器可以回收的方法杀人。

第七种

这是谋杀,但在案发时间上做手脚,

例如被害者在被发现时没有死亡,而凶手混在现场,伺机将被害人杀死。

当然,除了这些密室诡计,密室还可以是“证人伪证”、“证人错觉”、“路线存在盲区”、“伪证”等主观产生的心理性密室;同时,密室这个词的定义还可以更为广义。《三口棺材》这部作品毕竟已经1935年的作品了,后人对于密室的认知和创造也在不断更新。

而唐人街探案3中所提到的第十四种密室,个人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是密室,这里就不具体剧透了,喜欢推理喜剧的朋友们还是可以去看一下的。

最后祝大家春节快乐,开工大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