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的整体性(如何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渗透美育)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从古到今,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优秀品德,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学校美育教育发展的深厚基础,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的整体性?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的整体性(如何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渗透美育)

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的整体性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从古到今,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优秀品德,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学校美育教育发展的深厚基础。

小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学开始强化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小学生从小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展示美、鉴赏美、塑造美,不断提升小学生美育素养,对当前小学生德育和美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仁”,热爱祖国,融洽和谐

仁者,亲也。本意是“博爱”,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爱祖国,爱他人,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能做到融洽和谐,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现阶段,道德冷漠现象、人际情感的疏远、小学生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以至于对他人与社会漠不关心。在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存在着国家意识不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减退等问题。

儒家经典中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对中华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有详细的阐述,小学生可以利用传统的儒家文化充分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感悟中国灿烂的古代史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的近现代史,有利于小学生从小产生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从小种下爱党爱国爱家乡的丰富情感。 二、“义”,集体主义,互助互爱

义者,做事遵循内心的道德约束,去做应该做的,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助人,即为义。社会正向多元化发展,当前各种激烈的竞争,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竞争的加剧,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和强化。

然而部分小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在学校活动中,集体观念淡薄,只讲权利,不提义务,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忽视互助互爱。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党史教育、美育等德育活动,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理想和价值观理念培育,使小学生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注重集体主义教育,把集体主义原则作为学校的主要价值要求,引导学生互助互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小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从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关心社会、国家的经济、关心同学、关爱长辈,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责任感,最终学会做人。 三、“礼”,文明礼仪,恭敬尊重

礼者,即对他人有礼,敬人即为礼。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行为规范,社会才会和谐有序。礼仪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

现阶段,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受到严峻挑战,文明礼让、尊老爱幼等礼仪行为明显下降,出现许多与礼仪修养、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平时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如无视校规校纪,不尊重师长、行为不羁、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文明礼仪是植根于民族精神中的道德品质。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一是要善于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关的班规校纪灌输给学生,使学生的被动行为变为自觉行为。

二是建立健全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校园氛围是对小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至关重要,营造良好的人文与礼仪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礼仪的热情,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以宣传栏、广播站、校报等为舆论宣传阵地,以明礼诚信、积极健康的内容向学生做宣传。

三是多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学校举办礼仪讲座,开展礼仪活动;经常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加强对礼仪教育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礼仪交往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风范,把讲文明、讲礼仪的道德风尚注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四、“智”,尊重知识、崇尚科学

智者,智慧、才智,孔子把见多识广,具有观察、辨别、判断事物能力和远见卓识称为智者。儒家文化认为追求知识,增长聪明智慧,也是人生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培育学生良知,服务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促使小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一是通过经典诵读工作的实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兴趣,建立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认识世界,认识自我,陶冶情操,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是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如“儒家经典名篇导读”“唐诗宋词欣赏”等讲座,增强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开阔学生学术视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展学生的思维,养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良好习惯。 五、“信”,诚实守信,言行如一

信者,即诚信、信用。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信”的道德要求,内涵很丰富,包括说话算数,言行如一;尊重事实,反映真相;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履行义务等。

现实中,小学生存在着失信行为,造成学生诚信危机,主要表现为说谎、逃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方面。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道德基础,人无诚信,无以立身;国无诚信,无以邦交。

因此,学校要根据小学生自身成长特点,有效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强化学生诚信教育。

一是利用多种教育形式,加强学生诚信教育。例如进行诚信主题班会,诚信故事演讲比赛,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感、自悟、自省、自励等方式进行自我教育,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参与中成长。

二是在学校中树立诚信的榜样。例如在学生开展“班级诚信之星”的评选,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以高尚的诚信人格感染学生,率先垂范,做好表率。

三是在校园文化环境、文化设施场所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文明校园、美育文化创建等,积极开展“诚实守信”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 总之,从小学生开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仁、义、礼、智、信及美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增强小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和文化自信度,从而在文明礼仪等美育养成教育中积极践行、不断融入,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地生根,促进学生小全面健康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