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能重来我必定选李白(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

要是能重来我必定选李白(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1)

李白活了61岁,却好像永远活在了20岁。

@文|行之

永远在读一个少年的诗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作“固置”。大意是说,有些人的人格会永远停留在人生的某个阶段。

李白人称“诗仙”,活了61岁。这在当时已经算是高寿,唐朝人平均寿命只有27岁,战乱、饮食、医疗条件的影响,连唐要是能重来我必定选李白(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2)太宗也才活到51岁,能安然活到李白这个年龄,就是皇帝也得羡慕。

但读李白的诗,你永远感觉在读一个少年的诗。按照心理学说法,李白的人格“固置”在了20岁。

李白的名篇很多,其中《将进酒》流传极广,写这篇的时候,他35岁。

唐朝的大诗人各有所长,杜甫律诗达到巅峰。王昌龄号称七绝圣手,代表了唐朝七绝的最高水平。而王维擅长五绝,无人能出其右。

只有李白属于全能型天才,无论是古体诗,还是律诗,绝句,都写过超一流的作品。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算是一个比较冷门的格式,到了李白手上,才完全散发出了夺目光彩。一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种气势,一般人根本不敢学。如同唱歌,一开始调子起得高,后面根本无法唱下去。

承接的“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何等的气势浑雄,眼界开阔。赋比兴,李白上手就是赋,半点铺垫都不要,一股豪迈之气,呼之欲出。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视野顿时小了,而核心一个悲字,叹咏之气顿出。

但后一句,朝如青丝暮如雪,立即拨到了时间的开关,叙述纬度立马又拉开。上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空间感。有什么能接得住磅礴的空间感?

当然是厚重的时间感。所以到了第二句,李白稍微顿挫了一下,立马又把时间阔度拉大,布置出一种岁月苍茫的史诗感。

仅仅这两句,你就能读出一股少年气盛,极其充沛的元气,完全不像出自一个35岁的人写的句子。

一高兴,写出的诗还是20岁左右的语气

在唐朝,几乎所有文人都渴求功名,李白并不例外。

但他并不屑走寻常路,去一步步地科举,他因为极度的自信,希望破格而出,一鸣惊人。

于是他选择了“干谒”的途径,也就是奔走于皇亲国戚间,以诗文毛遂自荐,企图遇到识才的人,带他登上天子堂,大展宏图。

要是能重来我必定选李白(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3)

在此之前,他虽然名满天下,但最多是个散人。别人欣赏他的才华,请着吃吃饭,喝喝酒,游山玩水一趟,再送点盘缠,仅此而已。

政治上,却始终没有作为。直到42岁,他终于被召见进京。接诏后,他兴奋地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时候李白已经是个大叔了,步入不惑之年,照理说应该已经沉稳,说话圆融了,但一高兴,写出来的诗完全还是20岁左右的语气。

对比其他诗人,白居易在四十岁左右,写的诗是: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王维在四十岁左右,写的诗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所有唐朝诗人,基本在四十岁左右写的诗,都有些沉重,多一些暮气,而失去少年气。

和李白齐名的杜甫,到了四十岁后,写的是“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你能明显感到是中老年的语气。

李白的一生中,钟爱“游侠”的身份。唐代是侠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中原吸收胡文化后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在尚武观念下,游侠之风成为唐代社会普遍的风气,也象征一种荣誉感。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旅居到湖北安陆,当时27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多数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到处游历。

这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12岁的孟浩然。李孟二人一见如故,喝酒撸串,旅行作诗,不在话下。

开元十八年的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今天的武汉相会,要送一送他。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和李白在黄鹤楼周边,喝了顿离别酒。酒后,李白亲自把他送到江边,望着他的帆船远去,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开元二十八年,大名鼎鼎的诗人王昌龄南游襄阳,来拜访孟浩然。当时孟浩然特别高兴,设宴款待,和王昌龄推杯换盏。

这宴席上有一道菜历来是襄阳人宴客时必备的美味佳肴,即汉江中的查头鳊。

本来孟浩然得了背疽,最忌吃海鲜,但是当时和王昌龄喝酒喝嗨了,把忌口的事就给忘了,吃鱼吃了个痛快。

结果本来孟浩然的背疽都快好了,这场宴席后不幸复发,继而严重恶化。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他就病逝了。

这一年,孟浩然52岁,而李白40岁。孟浩然病逝的时候,李白还在南阳游玩,他完全不知道他的老朋友已经和他永别了。

王昌龄怎么也没想到,到襄阳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这一年,他42岁,带着无法纾解的悲痛继续打马上路,此后在巴陵意外地邂逅了李白。

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惺惺相惜,月夜坐在江边的小船上,一边泛舟一边喝酒,聊天中,李白才得知孟浩然已病逝,痛哭流涕。月光洒落的江面上,他的哭声久久回荡。

不老之心,亦是人间再难寻

有人说杜甫的诗显得暮气沉沉,是因为遇见的伤心事多。其实李白一生亦坎坷,但完全没有暮气。

很多人从小读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以为他肯定风光无限。

李白曾经有个朋友,不幸去世,也没人管丧事。他用对待亲人的礼节,把朋友安葬,但当时他身无分文,不得不奔走筹资给朋友买棺材。

在朝堂上,李白也曾经风光过,高力士脱靴,贵妃研磨,皇帝调羹,但他始终连个正式的官职都没有。他本性又狂傲不羁,皇帝的容忍十分有限,最终赐金还山。但这些挫折,并没有磨损李白的少年气。

要是能重来我必定选李白(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4)

李白的诗,流传到现在,一共900多首。但按照他的说法,有十之要是能重来我必定选李白(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5)八九遗失,也就说,目前我们看到的诗,最多只是他全部创作的两成。

在这些传下来的诗歌作品中,“剑”作为意象出现了107次,分布在106首作品中,约占李白诗歌总数的10%。在历史记载中,他15岁习剑,剑术也算不错。他自称“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

写《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时,李白25岁。

写《白马篇》“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时,李白31岁。

无论年龄段几何,语气都是相同的,都像是一个20岁的少年在豪迈抒情。并且,这个少年还总喜欢佩剑。

安史之乱后,他估错形势,卷入皇家宗室夺权,中间在浔阳(今天的江西九江)坐过一次牢,后来又被流放夜郎(今天的贵州桐梓一带)。

换成其他人,早就颓了。但到了公元759年,李白西行至巫山时,得到赦免的消息,他立刻要从重庆奉节,赶往湖北荆州,按照现在的车程,大约是700里,按唐朝的计算是1200里左右。

当时李白作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写得何其飘逸,何其灵动,就像是一个小伙子,要乘着船赶去会初恋女友一样激动。

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那声音在水面听来,凄哀回荡,很容易勾起人的中年焦虑。但李白写的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感觉就像是一个走马上任的年轻状元,别提多潇洒了。

其实这时候,李白已经58岁了。

但你完全感觉不到。这就是李白的魅力,李白活了61岁,却好像永远活在了20岁。他的不老之心,亦是人间再难寻。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欢迎转发至要是能重来我必定选李白(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6)朋友圈

责编:tamako审发:百宝

要是能重来我必定选李白(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