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战役(甲午战争中日第一次大兵团决战)

一,两强之争!

19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的新兴强国日本与东亚传统强权清王朝的地缘矛盾越来越激化,清王朝意图维护数千年来中华帝国在东亚的传统权威,而日本则意图对外扩张,于是双方开始了明争暗斗,而矛盾的焦点便是朝鲜半岛!

甲午中日战争战役(甲午战争中日第一次大兵团决战)(1)

朝鲜半岛无论是对于日本还是中国都有极高的地缘价值,对于日本这个岛国来讲,若想将势力扩张到大陆,朝鲜半岛是必经之路;而对于中国来讲,朝鲜更是不容有失,此地紧连中国大陆,唇亡齿寒,历史上中日两国围绕朝鲜半岛有过两次交锋(唐代的白江口之战和明代的万历朝鲜战争),这两次均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而这一次,是第三次。

二,硝烟再起

1894年3年朝鲜内部发生农民起义,清日两国同时派兵干涉,6月16日,日军登陆仁川。

此时,驻扎朝鲜的清军仅有2500人,而日军足有5600人,清军处于绝对劣势。

李鸿章发现事情不妙,急调大军支援朝鲜!

清军增援力量分南北两路入朝,南路部队增援驻扎朝鲜牙山的叶志超部,由北洋水师护送,从海路入朝;北路部队则是所谓“四大军”(盛军、毅军、奉军和奉天吉林练军),他们的任务是抢占平壤。

甲午中日战争战役(甲午战争中日第一次大兵团决战)(2)

大军入朝

1894年7月21日,南北两路大军分批入朝增援。

此时朝鲜内乱其实已经平息,李鸿章提议清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军,但却被日本拒绝,正值清日两国争论不休的时候,日本抢先动手。

1894年7月23日,日军突袭朝鲜王宫控制了朝鲜政府。

1894年7月25日,日本以不宣而战的方式挑起丰岛海战,搭载第二批援朝清军(南路军)的运输船被击沉,1200名清军精锐步兵(淮军)几乎全丧。

甲午中日战争战役(甲午战争中日第一次大兵团决战)(3)

丰岛海战

1894年7月28日夜,在清军援军到来之前,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成欢之战爆发,日军以死亡39人,受伤49人的代价击败清军(清军伤亡数百) ,残余清军朝平壤撤退。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同日,日本对清朝宣战。

三,东国重镇

事实上战局到这个地步还不能说太糟糕,因为朝鲜人深恨日本,内部还存在大量亲清派,甚至日本人扶持的傀儡政府中都有不少人和清军有联络,希望让清军将日本势力从朝鲜清除出去。

更重要的是,平壤还在清军手里。

平壤,朝鲜平安道首府,是朝鲜北部最大城市和军事重镇,此地 “负山阻水,控制西北,俯瞰长江(大同江),远临旷野”,易守难攻,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清军随军幕僚栾述善如此写道:“平壤城高壕阔,群峰围绕,东西江水滔滔,可谓天设之堑……城池如此之固,地势若是之险,各军星罗棋布,扼要严防,敌人虽有千军万马亦断难飞渡”。

而此时朝鲜方面在平壤的长官是亲清的平壤监司闵丙奭,当然,日本裹挟的朝鲜中央政府也派了新的平壤监司来任职,清军自然不予理睬。

甲午中日战争战役(甲午战争中日第一次大兵团决战)(4)

集结中的援朝清军

1894年8月初,援朝的四大军分别抵达平壤,当时北路四军的总指挥是左宝贵

1894年8月21日和28日,叶志超和聂士成分别带着成欢之战的残兵共3400人进入平壤。

有了平壤就有希望,李鸿章的战略是 “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此时驻扎朝鲜的清军相当强,总兵力近15000人(卫汝贵的盛军5000人,左宝贵部奉军3000,马玉昆的毅军2000和牙山败退的清军3000余人,而丰升阿奉天吉林练军2000多人则被部署到安州保护平壤后路),还拥有野炮4门、山炮28门、速射炮6门,城内囤积了粮食足以食用一个月。

不过光绪皇帝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他任命叶志超作为平壤清军的总指挥(此人在成欢之战本是败逃,然而他本人却上奏谎称“大捷”)。

清政府对后路也极为重视,调遣18000多人支援平壤后路,不过清军的指挥系统、通信系统以及交通能力都不强,所以最终只有3300余人抵达平壤后路,这也为后来清军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清军严阵以待,在朝鲜大力搜集粮草,饷银增援平壤清军,不过军火弹药在朝鲜无法补充,需要从国内的义州运送过去,1894 年 8 月到 9 月由义州转运局输送了大批武器弹药到平壤(负责此事的是袁世凯)。

此外,清军还在加固朝鲜城防,抢先布置防御阵地,并在大同江沿岸,城北,城西等关键地区更是广筑营垒,并派遣重兵守卫!

四,日军进击!

日军自然也视平壤为眼中钉,成欢之战后,日军总部的命令是:“将清军驱出朝鲜,不可使清军在朝鲜留一兵一卒”。

日军驻朝部队(第三师团与第五师团)除了少数留守汉城,成欢等战略要地外,其余共16000多人全部被派去攻击平壤,日军由第五师团师团长野津道贯统一指挥分四路进击!

日军攻击计划如下:

由大岛义昌少将率混成第九旅团(约3600人),自汉城出发,循汉城至平壤大道,达平壤大同江南岸,以牵制、吸引清军,便利其他部队由平壤左、右翼及背后进行包围攻击;

第五师团本队(约5400人)由师团长野津道贯亲自率领,自汉城发兵,出江西郡进攻平壤西南面;

由陆军少将立见尚文率领的第十旅团,称朔宁支队(约2400人),亦由汉城出发,由麦田店渡大同江,绕攻平壤东北;

由日本海运至朝鲜元山登陆的日军,称元山支队(约4700人),在步兵第十八联队长佐藤正大佐指挥下,由元山出发,渡大同江进至平壤西北之顺安,切断清军向义州的退路,并与朔宁支队会合,共同担当平壤北面的攻击。

甲午中日战争战役(甲午战争中日第一次大兵团决战)(5)

四路日军在不同的时间,按不同的路线出发,最终却在1894年9月15日全部集结朝鲜城下,配合能力之强可见一般。

不过此时占据优势的并不是日军,而是清军。

清军首先占据了地形优势,平壤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日军长途奔袭,疲惫不堪,清军却是以逸待劳。朝鲜军民深恶日本,普遍支持清朝,清军入驻平壤后“朝鲜难民、义团等箪食壶浆,馈遗不绝”,而日军来时朝鲜人民则纷纷躲避,甚至进行袭击。

不过,清军的表现很被动,在日军进军的时候清军始终没有动作,8月31日,叶志超电告李鸿章,主张“俟兵齐秋收后合力前进”,李鸿章竟认为是“老成之见”,直到闵丙奭电告日军正向平壤扑来,李鸿章才知道大事不妙,火速电令叶志超积极应对。

甲午中日战争战役(甲午战争中日第一次大兵团决战)(6)

不过叶志超也只是派出些侦察兵加强巡查,一直到9月6日,奉军哨官傅殿魁率领的侦察部队和日军遭遇,双方交火后,奉军以敌我悬殊太大,即撤队回营报告。叶志超得知此事派7000余人前往迎击日军,结果清军因夜黑看不清,竟自相残杀,死20人,伤100余人。

叶志超又火速带兵回防,自此各路清军在战前均龟缩平壤城,这使得日军顺利包围了平壤。

甲午中日战争战役(甲午战争中日第一次大兵团决战)(7)

日军包围平壤

1894年9月15日上午凌晨4时30分,日军攻击开始,甲午战争时中日第一场大兵团陆上作战——平壤之战开打!

叶志超制定赏格:“如将倭兵击退者赏银三万,夺炮一尊赏银千两,生擒六十两,取首级三十两,枪、刀、马均列赏”。

五,平壤血战

平壤之战分两个部分,凌晨至午后2时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

首先交上火的是大同江南岸(船桥里),9 月 15 日凌晨 4 时30 分,日军开始进攻清军大同江堡垒,此战场由日军大岛混成旅团共3600人对阵清军马玉昆的毅军和卫汝贵的盛军各一个营共2000人。

不过,虽然清军人数处于劣势,但打得却非常好,此地清军属于精锐部队,装备有先进的毛瑟步枪和加特林机枪,加之地形开阔,易于发挥火力,大同江北岸清军大炮也隔江遥击支援,所以日军进攻部队伤亡非常大,战至午后1时,大岛义昌只得下令退却。午后2时,日军全部狼狈退离战场。

甲午中日战争战役(甲午战争中日第一次大兵团决战)(8)

驻扎此地的是清军精锐部队

此战(船桥里之战)被认为是甲午战争中清军表现最好的一次陆上战斗,日军“将校以下死者约一百四十名,伤者约二百九十名”,大岛义昌本人也被击伤。清军伤亡远少于日军。

第二个战场是平壤城西南战场,此处战事于早晨8时打响,野津道贯亲率第五师团主力5400余人进攻,由于日军攻势非常猛,清军猝不及防,派遣骑兵冲击又被日军优势火力击退,于是清军只能死守堡垒,而由于这一线清军堡垒多而坚固,日军山炮无力摧毁,日军也难有进展,所以此战场事实处于僵局。至中午,此战场两军事实处于休战状态。

甲午中日战争战役(甲午战争中日第一次大兵团决战)(9)

平壤清军堡垒分布图

第三个战场则是日军主攻方向——城北牡丹台、玄武门战场!日军朔宁、元山两个支队7800人猛攻此处,而清军守卫部队则是左宝贵的奉军三营 1500人;江自康仁字两营四哨1400人,攻守双方的兵力相差2.7倍。

凌晨4时许, 日军朔宁、元山两个支队发动钳形攻势。朔宁支队向玄武门外东北方牡丹台外侧清军的两处堡垒发起进攻;元山支队于同时向牡丹台外侧西北方清军两处堡垒发起攻击。

元山支队进攻牡丹台外西北二堡垒时遭到清军顽强抵抗, 根据日军记载,6时20分左右,“彼我之枪炮声最为炽盛,硝烟与朝雾相混,几乎咫尺莫辨”,日军第十二中队长品川大尉被击毙,本间中尉以下二十余人被打死。后因日军拥有炮兵优势,7时15分,西北二堡垒失守,日军兵临牡丹台,不过日军同样付出了死伤47人的代价。

甲午中日战争战役(甲午战争中日第一次大兵团决战)(10)

在元山支队进攻牡丹台外西北二堡垒时,朔宁支队也向东北二堡垒发起攻击。清军凭垒据守,战至7时半左右,清军放弃堡垒。这样,余下的牡丹台东北另一个堡垒,处于孤立无援地位。日军的“山炮榴霞弹频频在垒上爆炸”,但清军“仍坚阵应战”,“抵抗颇强”,一直战斗到八时才撤出堡垒。

至此,清军城外堡垒全丧,日军元山、朔宁两个支队合兵一处,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包抄牡丹台,对牡丹台守军实行“三面合击”。

牡丹台是平壤城的制高点,“据全城形胜”,当然要死守,日军朔宁、元山两个支队数千大军猛击牡丹台,清军在左宝贵指挥下,凭险拒守,给予日军极大杀伤,左宝贵换上御赐朝服,亲自开炮轰击日军,连发36弹,击退日军三次进攻,但随后也被日军炮火击中,壮烈殉国;日军占领牡丹台后猛冲玄武门,付出数十人死伤代价后终于在牡丹台炮兵支援下攻破外门。

甲午中日战争战役(甲午战争中日第一次大兵团决战)(11)

左宝贵

而当日军想攻击内门的时候,却被清军密集的火力扫了出去。

甲午中日战争战役(甲午战争中日第一次大兵团决战)(12)

城头血战

综观这一阶段基本形势是:大同江南岸战场,马玉昆所部毅军击退了敌军进攻,并获胜利;西南战场,胜负未分;只有城北战场各垒被攻陷,牡丹台、玄武门失守,但日军尚未入城,战事犹有可为。

六,一夜崩溃

第一阶段的战事中,清军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给予了日军极大杀伤,日军本就长途奔袭,人困马乏,加之携带的弹药给养有限,事实上已经濒临崩溃。然而,没想到的是,一夜之间,清军竟然崩溃了。

午后2时至16日凌晨为平壤保卫战的第二阶段,平壤清军总指挥叶志超得知左宝贵阵亡的消息后大骇,由于平壤后路不稳,叶志超深恐日军增援部队和给养不断送达前线,而且平壤清军北路粮道被日军截断,平壤事实上已经是一座孤城。

叶志超没有血战到底的勇气,深恐日军包围平壤后清军被包围,决心放弃平壤突围北去,此议得到了清军各将领和平壤监司闵丙奭的同意,唯马玉昆提出异议,但叶志超不听。

“北门咽喉既失,弹药不齐,转运不通,军心惊惧,若敌兵连夜攻击,何以御之?不若暂弃平壤,令彼骄心,养我锐志,再图大举,一气成功也。”——叶志超

下午4时许,叶志超遂以朝鲜平安道监司闵丙奭的名义,派一朝鲜人冒雨送书于日军元山支队阵中,表示愿意弃城撤退。佐藤正大佐接书读之,然信被雨打湿而不可读,佐藤正又付之传令骑兵,送达于朔宁支队立见尚文少将。立见阅之未毕,已见平壤各门皆已悬白旗。

甲午中日战争战役(甲午战争中日第一次大兵团决战)(13)

日本宣传画中的平壤之战

日军料定清军此夜必逃,在清军撤退的路上设下多重埋伏(清军后路不稳,根本没有稳固的防御支撑点)。而清军撤退过于匆忙,叶志超也没有制定完备的撤退计划,又因天降大雨,一路上清军“冒雨西行,恍似惊弓之鸟,不问路径,结队直冲”,遭到日军伏兵袭击,甚至清军内部也因黑夜大雨敌我难辨而自相残杀,死伤惨重。

甲午中日战争战役(甲午战争中日第一次大兵团决战)(14)

大批清军被俘

一夜之间,清军死亡1500多人,还有683人被俘。9月16日晨,日军元山支队和朔宁支队入城,山呼天皇万岁。

平壤陷落,日军付出190人死亡,506受伤的代价攻破清军在朝鲜半岛的最后据点。

七,巨龙迟暮

甲午战争中极为关键的平壤之战就这样落下了帷幕,某种程度上,中日两军的表现正好说明了两国的国运。

应该承认,1894年的清军和1840年的清军还是不一样的,平壤之战时的清军有先进的现代化武器,也接受过一些近代军事训练,和鸦片战争时的兵败如山倒不一样,平壤之战清军在一些战术上的表现可以说可圈可点,也造成了日军重大伤亡。

这正是30年洋务运动的成果。

甲午中日战争战役(甲午战争中日第一次大兵团决战)(15)

不过,洋务运动还是治标不治本,清军本质上仍然是一支“封建军队”,只不过得到了一些强化,这和近代化的日军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清军没有现代化的参谋制度,通信指挥系统也非常落后,武器繁杂导致后勤补给极为困难,官兵没有近代军队的作战意志,内部互不团结配合很差,军纪不佳导致大失民心….

“始清兵渡江,我民争箪壶迎馈,而乃肆盗掠,大失民望”——朝鲜平壤东明王陵参奉朴殷植

可以说,平壤之战的结果完全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前敌主帅昏聩无能造成的,其背后反映的事实是:虽然经历了“同光中兴”,清王朝表明提振了国力,然实际只是绣花枕头。清军表现让朝鲜人非常失望,连亲清的平壤监司闵丙奭战后也迅速转变为亲日派。

甲午中日战争战役(甲午战争中日第一次大兵团决战)(16)

中国这条巨龙,是真的迟暮了。

平壤之战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9月15日-22日,清军7日狂奔700里全部逃回中国,日军则趁胜追击一路北进,10 月 21 日,日军全部到达鸭绿江边。

而此时逃回国内的清军人心涣散,士气不振,加之平壤之战丧失了大量武器装备,使得东北防务更加困难。

10月下旬,日军侵入中国境内,果然,鸭绿江防线是一触即溃,甲午之败,已不可避免。

参考资料: 《甲午平壤之战》——孙克复,《甲午战争平壤之战研究》——汪振兴,《日清战史》,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日清战争实记》。

作者:云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