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怎么产生的(你也说状元他也说状元)

进士及第后殿试合格者分为三甲,一甲第一人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郎了。有幸状元及第的举子很快就会名扬天下,仕途通畅、授官之优渥非寻常进士及第者可比。状元郎在民间享誉已久,即便是科举制度成为历史陈迹的今天依然家喻户晓,但关于状元的称谓来历,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明白。

状元怎么产生的(你也说状元他也说状元)(1)

李唐立国后的科举取士,科目除秀才、明经、俊士、进士等几项之外尚有制举。当时进士科制度还不完善,士子应举只试策、凡考试合格者除按成绩高低分为甲乙两科外,对名列前茅的进士既无特殊优待,也没有专门称谓。唐初的科举,与从前的举秀才、孝廉并无两样。盛唐时期,俊、秀两科废弃不用,明经也因以背诵为能事而遭人轻视,只有进士科众望所归、一枝独秀。但高中榜首者仍无特殊待遇和称号,进士及第第一人并不为时所重。

改变发生在中唐,随着政治的黑暗,科举主要以诗赋取士。雕虫小技占得上风,使得进士科日趋浮薄,士人一旦登第便名噪一时,获得第一名者尤为士林所重。状元、榜眼、探花的称呼即滥觞于此时。但当时没有正式的殿试制度,省试合格后即列名放榜于尚书省,夺魁者的姓名榜于前列,“榜元”、“榜首”之称盖源于此。举人赴试,按例都要向贡院吴缴填写了三代、乡贯、年甲等内容的家保状,国子监和州县也须向尚书省投递举状,举人考取进士第一名后,他在贡院中放的家保状和举状就会放在其他举子的前面,故有“状头”之称。

顾名思义,状元之意与状头毫无二致,但状元一词出现略晚,新旧《唐书》《唐会要》中不见有这两个字,出现在唐宋典籍中的“状元”,基本上是五代之后的追称。这种古今称谓互用造成的混乱,令今人误以为唐代就有了状元之称。唐末五代偶然出现的状元这称,也并不一定是指进士及第第一人。状元可以是第一人,也可以是第二、第三,甚至是所有进士及第的士子。中唐之后,进士科夺魁者虽然有了状头、榜首之类的称号,但只是一时荣誉,时过境迁则泯然众人矣。有唐一代登进士甲科而官至要津者少的可怜,更不用说官至极品、位极人臣了。

赵匡胤在位之时,进士及第就可以作官,不过官职卑微,开宝八年(975)进士第一人王嗣宗只是授予了从九品的司寇参军之职,其他人可想而知。王嗣宗在地方得罪了上司,居然被械系入狱,斯文扫地。赵光义即位后第一次开科取士,就录取进士109人,诸科270人。不但人数远超赵匡胤一朝,而且进士第一人吕蒙正直接授官为将作监丞(从八品),其余人授大理评事(正九品)。赵光义取士之多、授官之优渥对以后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中进士甲等者不仅升迁快,而且还可以就试馆职,这是唐代考取甲科的人想也不敢想的美事。

状元怎么产生的(你也说状元他也说状元)(2)

从唐初至宋初的三百余年间,除战乱、饥馑等特殊年份,基本上每年开科取士,因此考取前三名的人数着实不少。从宋太祖开始的科举每两年、三年才举行一次,直到宋英宗时每三年一次开科取士才成为规定。虽然录取的进士多了,但中状元的士子却比从前少了许多。宋代统治者刻意网罗天下读书人,参加科举的士子爆棚,在竞争激烈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者当然会被视为莫大荣耀了。故宋人云“每殿庭胪传第一,则公卿以下莫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自崇政殿出东华门,传呼甚宠,观者拥塞通衢,人摩肩不可过,锦鞯绣毂角逐争先,至有登屋而下瞰者。士庶倾慕,欢动都邑。洛阳人尹洙意气横跞,好辩人也,尝曰:‘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也不可及也。’”

状元怎么产生的(你也说状元他也说状元)(3)

在宋太宗、宋真宗两代统治者不遗余力的忽悠之下,到了宋仁宗在位时,朝野间开始形成共识——状元及第的风头完全可以盖过为国开疆拓土、光复幽蓟,科举的魅力开始登峰造极。需要额外说明的是,无殿试这一环节的状元都是省试第一人,开宝六上在增加了殿试后,状元才是殿试第一人。此前的省试第一人只能称为榜首,以后的省试第一人为省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