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现象学感悟(从海德格尔的此在与存在)

引:“存在”的意义之追寻

在哲学史上,海德格尔与其西方的传统的“存在”论提出了自身的不同的学说。重新唤醒对于“存在”这一哲学问题的追问。并使之具有了新的诠释。在海德格尔的哲学当中,“存在”是其最为核心的概念,而理解海德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时候也需要用“存在”去打开其大门。

在海德格尔这里,“存在”并非是一个可以通过经验所把握到的对象,而是要在原始的境界当中去领悟“存在”的意义。他认为我们不可能直接的真正把握在者的在,不可能在“在者”身上,也不可能在“在者”之中,也根本不可能在其他什么地方。

“存在”的本质是无法把握的,所能探求的是“存在”的意义,而关于“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就从时间、真理、虚无、语言等多种视角,对理解“存在”的意义来进行深刻的追问,这些关于“存在”的讨论,其实就是在揭示一个道理:人需要“存在”,“存在”需要人,人与“存在”相互依托,人如果没有了就意味着“存在”被遮蔽,而海德格尔的“此在”,则是受“存在”制约和“存在”相互共属的人。

海德格尔现象学感悟(从海德格尔的此在与存在)(1)

1.“此在”的生存结构

海德格尔将他的“此在”的分析叫做基本的“存在”论,基本的“存在”论并不试图去寻求“存在”的概念,而是要分析“此在”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称这一基本结构为生存状态。海德格尔却对此再进行分析,只是为其时间的相关论述进行的准备性工作,虽然“存在”本身是在“此在”的开展,即“此在”对“存在”的领会当中来敞开,但是在海德格尔这里,时间才是领会“存在”的意义的真正寻求之处。

它把“此在”的时间结构叫做时间性,指出了作为“此在”的生存结构所具有的操劳,并且提出了构成的三个环节及先行于自身,已经在自身中和寓于自身中的“存在”,这和时间的将来、曾在和当前直接的呼应。海德格尔认为时间可以满足作为生存结构的需要。

在结构上来讲,每一个时间化的过程当中都具有着将来、曾在和当前等三种样式的共同的作用才形成,只不过在理解的时候,是未来作为其优先的地位而存在,在我们的情绪中,是曾在作为其优先地位,而在语言的交谈当中,是当前作为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存在。而正是在时间性当中,“此在”的生存论才真正的形成,“存在”通过,“此在”才能真正的展开。

在这一过程当中,本真的“此在”从本己的未来当中把自身时间化,被时间规定,因此才呈现出了“存在”的意义的探究之路。“此在”作为时间性的“存在”,只有在显现生成当中才能具有其自身,这一生成不是本质的显现,而是通向未来的可能性之路,“此在”没有先天的本质,能再就是本地的所具有的可能性的“存在”,因此也是“此在”“存在”的本性。因此“此在”自己作为塑造自己的力量而“存在”,他的所有的活动和“存在”都是具有着时间性。

而时间是否作为自身为时间,,而是以“此在”的在场的方式作为其展开,因此时间和人的关系就是直接相连,没有时间就没有人,没有人也没有时间。时间在这一过程当中真正的以生存论的状态而“存在”。而通过这一基本的“存在”论的方式,通过研究时间的现象来完成对于人的存在意义的直接阐释,这就把其他的存在问题,与这一问题区别开来。因此,处理时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作为海德格尔的最为急迫的解决问题而存在。

海德格尔现象学感悟(从海德格尔的此在与存在)(2)

2.真理的去敝

在海德格尔这里,真理符合论是第一个所要反对的对象,强调一个命题所具有的真理性,就要回溯到对于“存在”者本身的揭示之上,海德格尔认为,在希腊的时候,真理是具有一个剥夺性质的词,而在亚里士多德哲学当中的考察,他认为,只有把现今的真理所具有的希腊文翻译为“无蔽的状态”,才更为的适合,如果认识和事情本身是相符合的,那么事情本身就必须是为其本来的面貌而显现出来,而要显现出来就必须摆脱其自身的遮蔽,也就是说,这当中有一个“去敝的过程”。

海德格尔认为,这一认识符合事实所必须的去蔽过程,只能是独立的不同于感性认识的认识的事物现象的过程,他不是为了符合论产生,也不是发生在我们之外的存在着,去认识所有的认识者和认识对象、认识活动等,都在整体的在这一去蔽的过程当中显现。

去敝过程是在揭示“存在”,也离不开“此在”的参与,唯有“此在”“存在”的时候,才会有真理,唯有“此在”“存在”的时候“存在”着才是被揭示被展开的,“此在”不在之前任何真理都不“存在”,“此在”根本不在之后,任何真理都将不在。

因而只有通过“此在”的展开才能达到真理的状态之下,“此在”只要“存在”就会展开,但是说“此在”在真理当中并不是说“此在”拥有真理,而是由于自身的这一揭示的状态之下,能够进行这一揭示的活动。因此,由于“此在”自身的这一过程当中,可以从最本质的可能性当中,去领会自身而存在于真理之中,也可以从世界的这一方面,“存在”于世界当中,“存在”本身是不带任何的隐蔽而给予的东西,因此存在于真理中,与此在存在于非真理当中,这两者是同样的。

只有“此在”参与,才有作为监视者的“存在”,也就是真理的意义。“存在”只有通过“此在”身某一个“存在”者从遮蔽的状态之中呈现出来,才能达到真理,真理是属于“存在”的本质。

海德格尔现象学感悟(从海德格尔的此在与存在)(3)

3.存在即是虚无

“存在”本身是无可捉摸的,因此,长期以来很多哲学家都把“存在”当作“存在”者,而“存在”是不同于“存在”着的,而还有什么东西和“存在”者不同呢,海德格尔认为,这就是“无”。在形而上学的传统思考当中,只思考了“存在”者和其“存在”,但是却忘了“存在”自身,同样被忘却的就是虚无。

海德格尔提出,对“无”的这种追寻,只有通过一种关于“无”的基本经验,才能证明其合法性。因此,在证明“无”的时候,海德格尔在这里区分了两种,“存在”者的整体,一种是自在的“存在”者整体,一种是自身出身于“存在”者的整体,中间的“存在”者整体。

从前者是无法寻求到获得关于“无”的基本经验,因此从后者才能寻找到对于“无”的把握,海德格尔从日常生活当中的真正的无聊,去寻求说明“存在”着常常出其不意的在上述的第2个整体当中:

向我们走来,这种无聊,犹如寂静无声的雾弥漫在“此在”的深渊中,把万物人以及与之“存在”的某人本身,共同引入一种奇特的冷漠状态中,这种无聊启示出“存在”着整体,这是在人的情绪状态当中所对于“存在”者整体的把握,这种把握,需要从无聊当中,将一切虚无化,在这种彻底的虚无的否定当中,使人们真正的去触及整体性的“存在”。

而海德格尔在这里就把“无”和“存在”直接相连。

海德格尔现象学感悟(从海德格尔的此在与存在)(4)

结论:语言是存在之家

接着海德格尔提出了,语言是直接和“存在”相关的。我们在追问“存在”的相关问题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把“存在”带入我们的语言当中。海德格尔提出“存在”自信成名。这达乎语言“存在”总是在通向语言的途中,语言并非是人自身的产物,而是人所具有的能力。

这种能力产生于“存在”“存在”是语言的最初的源头,而按照语言的这一“存在”本质来讲的话,语言就是“存在”的家,就是为“存在”所具有,并且由“存在”来贯通和安排的“存在”之家。“存在”只能通过语言这一家来展露或者隐蔽自身,只有通过语言去展露自身的时候,“存在”才能达到澄明的状态。因此最后海德格尔将思想者和诗人真正的请出,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思想者和诗人才能去领会“存在”本身的指示,也只有人本身才作为语言的能力者而“存在”。

参考文献:

[1]郭梦敏.对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解读[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21):246.

[2]俞吾金.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J].中国社会科学,2009(06):4-19 204.

[3]唐桂丽.“此在”——海德格尔生存与思想的合一[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62(01):28-33.

[4]李革新.论海德格尔哲学中存在与此在的共属关系[J].学术月刊,2002(12):45-50.

[5]孙利天.生存论的态度与本体论的理解[J].社会科学战线,2001(02):47-53.

[6]黄裕生.真理的本质与本质的真理——论海德格尔的真理观[J].中国社会科学,1999(02):104-1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