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湖镇先贤祠(綦江河边有座皇帝)

开篇心语

作者:搬螃蟹

标题不是结论,结果仅供参考。与吃专业饭的相比,綦走小白追逐的仅是綦心綦走来探索的过程。本文就从“江西会馆是谬称、通德门闾板眼多、墨水瓶盖风水说”等三个方面逐层展开綦走式剖析,供闲者打发闲时。

归湖镇先贤祠(綦江河边有座皇帝)(1)

听说綦江河边上的花蛇凼,有一座轮廓尚存的江西会馆,以史地人文为载体的“綦走团”自然不会放过。2020年6月14日,50来名徒友又自发聚集第257次连续不断的每周一徒,三进西湖镇,二度駱騋山,锻炼身体的同时,就图看个究竟。

据介绍,该会馆坐东南向西北,占地约2000平方米,四合院落布局,未开大门,为开闭双侧门垂直对称式建筑。

归湖镇先贤祠(綦江河边有座皇帝)(2)

不到8点,“綦走团”就抬阶而上,来到主门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保存尚好的影壁,中央是由两块巨石精雕细凿拼接而成的正圆雕花石框,其外径(内径)两米(1.6米),内镶一2平方米的巨型“福”字砖匾。既然是垂直对称式建筑,“綦走团”大胆推测,次侧门外也应有相同规格的影壁,也许嵌的是一个“寿”字。这样的组合,主人想表达的意思至少有二:一是祈祷族人福寿双全,二是祝愿来往客人进门瞻福寿,离开福寿送。

江西会馆是谬称 实为鲜见活人祠

徒友们右转身来,在世事莫测变幻中煎熬了百年风霜的主门虽也斑剥陆离,但仍不失当年之恢宏概势。

归湖镇先贤祠(綦江河边有座皇帝)(3)

首先映入徒友们眼帘的是门楣匾额,竖刻“文選宗祠”,四周镂空精雕——龙凤卷草图案花边,清晰可见,寓意龙凤呈祥,足见当年该幢建筑水平、规格。

往下的石门框上阴刻门联的横批“世義遺風”非常打眼,上联虽在建国后那个特殊的年代被凿,但“兩房承祭福”还能准确辨认;下联被后来建房的石墙遮掩,文字暂不可知。

据“綦走”了解,駱騋山郑氏,先祖奉旌义门,入蜀后因“郑氏一门四寿官”,时任县令匾题“世义堂”(见附一),并于清乾隆十五年在黄泥场(现黄泥中学)建有“郑氏世义祠”。这足以说明,本处“文选宗祠”只是“郑氏世义祠”的分祠(见附二)。

归湖镇先贤祠(綦江河边有座皇帝)(4)

既名宗祠,说明该建筑并非同乡会馆性质。且其家族原籍浙江而非江西,江津区在一九九0年定其为区级文保时命名“江西会馆”显然经不起推敲。

结合祠后圣旨碑碑文(见附三),郑文选葬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是贵州试用州同加二级,“綦走团”猜测,可能是并无实职的捐官。有载该祠建于距今142年前的清光绪四年(1878年),如属实,推理该祠应为郑文选生祠。

这就奇怪了,因为我们民间常见的祠是用来纪念逝者的。郑文选何德何能,敢建生祠来宣扬活着的自己?

“綦走团”毕竟不是文史专业人员,不管是水平还是资料都极其有限,只翻到《江津县志(民国版)》卷十四·慈善志有一条相关记载:郑文选捐业创办小河坝渡。可是这又与2020年6月7日的第256次“綦走”小河坝渡口现场所得相驳(见附四),小河坝渡的设立比郑文选所处年代至少要早一个甲子。綦走还大胆猜测,在嘉庆廿四年(1819年)首捐小河坝义渡(后称“郑公义渡”)的郑侨,可能就是今天这座生祠的主人郑文选的祖上,他们数辈接力“道义”,成就义渡佳话。

归湖镇先贤祠(綦江河边有座皇帝)(5)

“綦走团”进一步了解到,生祠发端于战国,始于西汉(见附五)。但各朝各代为禁止自编自导的歌功颂德,对修建生祠有严格规定和违律处罚(见附六)。

归湖镇先贤祠(綦江河边有座皇帝)(6)

不过,凡事只要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了头,就会引来蜂拥效仿,这也是我们国人从众的普遍心理。

到了明清两朝,随着祠堂的普及,修建生祠的歪风越演越烈。比如明代魏忠贤生祠“几遍天下”,生祠所承载的个人崇拜也就这样蔓延开来,势不可挡,发展成了全民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郑文选建生祠,也就见怪不怪了。

归湖镇先贤祠(綦江河边有座皇帝)(7)

不过,曾当过民国代总统的冯国璋,在出任江苏都督期间,有南京商民、江苏军界感其德,先后筹钱要为他立碑、建祠。冯国璋听说后,直接拒绝:这事千万不能搞,如果不能中断,请立即改为劝工厂,以利民生经济。于是,南京就把这笔钱都用来建贫民工厂和劝工厂。

反观现在,封建幽灵时常借尸还魂,一些谄媚者抑或是畏惧权势气焰者,总要捣鼓点儿个人崇拜的事。五六七十年代的语录碑、红宝书、样板戏,虽然出发点是好的,被颂者也伟大,但从根子上,与建生祠的封建糟粕有何区别?百年后,有没有新时代的代表能够达到北洋军阀冯国璋的境界,将这些奴颜婢膝的媚骨钱用来为因灾因病因学而贫困或失业的人做点精准的善事呢?

通德门闾板眼多 头顶荥阳念故里

主门的其它部位,不知是百年雨水浸浊的自然原因,还是亡灵私产充公后泪流污渲,黑白灰三色抑或还有淡淡的红黄蓝点缀,早也是浑然一体。要想辨别,很是考人眼力的。

归湖镇先贤祠(綦江河边有座皇帝)(8)

探究的“綦走”徒友们,个个都睁大眼睛,再从易到难,难中选易,逐项细看,在不得不惋惜一些实在模糊得无法猜测的信息后,尽力有所发现:

离地一丈八尺的门檐上端坐一罗汉顶龟像,驱邪镇恶,逢凶化吉,健康长寿的寓意扑面而来。接下就是依稀可辨的喜鹊、蝙蝠等祥瑞动物,喜上门楣、福报郑门等寓意妇孺皆知。门檐下对称徽雕白菜各一簇(3棵),一寓清白传家,一寓包紧生财。无不彰显古人“天人合一”理念,透露出中华传统雕塑的独具匠心。

最后,终于辩得接下门楣的四个横书单字,30*50cm规格的“通德門閭”四个大字,依稀可辩。经查,駱騋山郑氏一族自称为郑玄之后,所以将宅门命为通德门(见附七),从而形成了郑姓最著名的两个堂号之一“通德堂”(另一为“著经堂”)。

进得院内,原生结构多也荡然无存。

抬头仰望,正厅屋顶正中高耸一大型正三角形屋脊徽直冲云宵,承天露、传地音,宗祠威严彰显极致。经綦走团长镜头拉近,放大辨认未果后百度知道,这屋脊徽上镂雕可不简单。

归湖镇先贤祠(綦江河边有座皇帝)(9)

有热心网友判断为“荣赐”两字。结合祠后圣旨碑碑文(见附三),郑文选并非官宦名臣,光绪皇帝何以“荣赐”准建生祠?唯一的理由就是义善乡里,德行显著,有口皆碑,经地方官奏请朝庭,皇上恩准自建生祠。

遗憾的是,江津乡土志书,对郑文选的德善痕迹,除上一节提及的民国版县志里还值得商榷的寥寥11字外,再无它载。结合郑文选的功名可能是例捐取得这一历史事实,“綦走团”大胆发问,难道生祠亦可以靠捐获“荣赐”?众所周知,清代后期将捐款列为正项财政收入。在这样极端腐败的社会乱象下,一切皆有可能。

归湖镇先贤祠(綦江河边有座皇帝)(10)

到场徒友@木偶反复思辨,结合郑氏发端发展,提出屋脊徽上精雕的应是“荥阳”二字。因为“陽”左边的“阝”,其实是“阜”字用着偏旁时的变体。为什么写成“阜昜”而不直接写成“陽”,可能是基于结构对称,避免左轻右重的考虑。

归湖镇先贤祠(綦江河边有座皇帝)(11)

綦走随后了解到,“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郑姓最著名的郡望就是“荥阳郡”,象棋棋盘里标有“楚河汉界”的“鸿沟”,就在荥阳。结合主门上的“通德門閭”“世义遗风”等,合起来就是荥阳郡望通德堂世义祠。綦走认为,这是对本“文选宗祠”最符合逻辑的推论。至于走前判断的皇帝荣赐活人祠结论,顶多可以作为乡村旅游的嚼头,进行语不惊人不罢休的神侃乱吹宣传了。

回望戏楼,台檐木雕还偶尔有金箔残存,“綦走”尽情回想,当年的无比辉煌浮现眼前。不过,头像等雕刻造型已被破四旧的败家子挖得面目全非,綦走原本想当然以为,应该是24孝等传统故事,因水平有限,不知其所以然也不算笑人。但百度知道的结果却让人鼓舞,@liyufu3000以曾到台湾一有名望的大家族祖宅里的类似见识判断,该木雕表现的是官府敕封时的宏大场面。这也符合本宗祠主人郑文选及妻樊氏曾受皇帝诰命的事实。

归湖镇先贤祠(綦江河边有座皇帝)(12)

转入尚存的右侧厢房,一道同样由两块巨石筋丝合缝拼接而成的外径(内径)两米(1.6米)正圆雕花石门隐没其间,并被烂砖填充阻隔成墙体的一部分,另一面恰好成为了民居厨房灶头墙壁,受尽烟火熏烧、水油渍污了。

“綦走团”猜测,左侧厢房也应有相同规制的正圆石门,凸显主人之美学情调与精致生活,可惜已经损坏见不到踪迹了。

“綦走团”回忆,连续不断的第169次每周一徒曾于2020年1月18日造访江津杜市中道堂,同样发现了残垣断壁中矗立的两道正圆石门,虽然规格与材质与今天的文选宗祠相当,但无精雕石花装饰,中道堂得知的话,肯定也会自愧不如的。

归湖镇先贤祠(綦江河边有座皇帝)(13)

厢房外有花厅,现通往花厅的石框小门仍在,镌刻的一幅“花木長榮”门联“松陰竹影盈铺外、履跡苔痕掩映间”,主人怡然自得的惬意起居也跃然在字里行间。直到今天,都让一行“綦走人”神往。不过,正如徒友@尘埃的慨悟:岁月所给予我们的,不仅是蛛丝结满雕梁,还有后花园改作厨房。

墨水瓶盖风水说 寿官世义承祭福

沿文选宗祠后面的山坡,“綦走团”逐步升高翘首远眺,駱騋山鸡公岭、感应峰等层山重叠。特别是感应峰,就像墨水瓶盖一样盖在了前山上。

归湖镇先贤祠(綦江河边有座皇帝)(14)

当地群众附会说,这郑家祠堂的风水,文墨浓厚,后代要出大官。因为在他们心里,“学而优则仕”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至于郑文选的后人,究竟发展如何?有兴趣儿的朋友,可以去追个究竟,“綦走团”也想拣个懒,坐等悉听消息更安逸了。

归湖镇先贤祠(綦江河边有座皇帝)(15)

附一:

据“綦走团”了解,駱騋山郑氏,在綦河沿岸是大姓宗族,入蜀已700余年。谱载原籍浙江金华浦江县,同居十世,奉旌义门。元泰定三年丙寅岁(1326年),鸿彰祖迁蜀。

鸿彰祖十四世孙,郑永宽。明弘治元年戊申岁(1488年),大旱,出粟一千石赈贫乏。弘治十七年甲子岁(1504年),复旱,宽祖子孟越宗、仲泰宗、季兴宗祖各出粟七百石助赈。父子俱恩例冠带(这就是郑氏一门四寿官的由来,笔者注),邑侯王仪匾其堂曰:世义堂。江津籍进士邹鲁(明弘治九年进士,第三甲第七十名)有诗赞郑永宽父子四人:

熙攘尘情计利真,

君家尚义许谁伦。

父曾红粟举邻火,

子更奇资拯世沉。

簪笏当年承眷宪,

箕裘奕叶必峥嵘。

恩膏此际民难谖,

漫联与情颂德音。

附二:

清乾隆十五年庚午岁(1750年),荣里祖惧族人忘本,募族捐资,奋力修祠,名曰“郑氏世义祠”(原黄泥中学)。主供明五品(追赠,实为七品)寿官郑永宽父子,为駱騋山郑氏总祠。

其后,郑氏族人还在西湖镇及周边另建有四座分祠,即花蛇凼的文选宗祠、松竹祠,勾脑上的长青祠,西山的五桂祠等。

附三:

归湖镇先贤祠(綦江河边有座皇帝)(16)

祠后有两墓(墓一葬于清光绪七年,墓二葬于清光绪四年),墓二前的《奉天誥命》圣旨碑文证明墓主为郑文选之妻樊氏。各墓侧前方3.3尺处共立有一对雌雄石狮,石狮头上刻有九个螺髻。墓二前有高2米,宽1.5米的浮雕九龙缠枝、花纹卷草图案边沿的圣旨碑,碑文(附后)证明墓主为郑文选之妻樊氏,逝于清光绪四年;墓一前的碑石完全风化无考,推论 谱载确为郑文选之墓,逝于清光绪七年。

墓二碑文

奉天誥(诰)命

奉天承運(运)

皇帝制曰:

恪共奉職(职),良臣旣(既)殫(殚),厥心貞(贞)顺,宜家淑女,爰從(从)其貴(贵)爾(尔),分發(发)貴州試(试)用州同加二級(级)鄭(郑)文選(选)之妻樊氏。含章协德,令儀(仪)夙著於閨闈(闺闱);黽(黾)敏同心,内治相成於夙夜。兹以爾夫克襄王事,贈(赠)爾爲(为)宜人,於戲(戏)!龍(龙)章載(载)焕,用褒敬戒之勤;翟茀欽(钦)承,允荷泉原之賁(贲)。

大清光緒(绪)四年戊寅歲(岁)仲春月望八日吉旦

附四:

綦江河上渡与桥的“道义”传承与思考 作者:搬螃蟹

附五:

清赵翼《陔馀丛考·生祠》:“《庄子》庚桑子所居,人皆尸祝之。盖已开其端。《史记》欒布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立社,号曰欒公社;石庆为齐相,齐人为立石相祠,此生祠之始也。”

附六:

《唐律疏议》载:“诸在官长吏,实无政迹,辄立碑者,徒一年。若遣人妄称己善,申请于上者,杖一百;有赃重者,坐赃论。受遣者,各减一等。虽有政迹,而自遣者,亦同。”

《日知录》称唐朝“当日碑祠之难得”。

附七:

出处《后汉书·郑玄传》:“昔东海于公仅有一节,犹或戒乡人侈其门闾,矧乃郑公之德,而无驷牡之路!可广开门衢,令容高车,号为‘通德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