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三一电台(八一特辑老)

文 | 黄国荣

总想回长山列岛看看,要塞区的战友们也时常盛情相邀,可总难成行。碰上机会了,却抽不出空;有空了,单为了回去看看又觉得不合适。

八三一电台(八一特辑老)(1)

这些年来,虽没能回去,但老战友倒是常来京相聚,这就更耽不了把老部队时常念想。能让人牵肠挂肚的地方,当然不会是什么平常的去处,不是曾经生死与共,也该有过患难相依。

我在要塞呆了整整18年。一个人的人生能有几个18年?一个人的青春又有多少年?这样一个伴我度过整个青年时期的地方,我怎么能把它忘怀?那里记录着我的奋斗,记载着我的成长;那里有首长的关怀,有战友的情意;那里有事业成功的欢乐,也有工作的艰难和曲折,我怎么会不把它思念。思念、想念、挂念、眷念是一件很美的事,它自由自在,不受时空和环境的制约,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怀,甚至比身临其境更富有情趣,更带有诗意,更令人神往。

称人类是高级动物,说是因为人类能制造工具。我以为单这一点很不准确,人跟动物的区别,最重要的一点是人类更富有情感,更懂得感情。人们常常把那些无情无义伤天害理的人斥为“禽兽”,道理就在于此。

几十年的军旅生涯,给我最深的一点感受是,军人一辈子有两个放不下的家:一个是生你养你的家庭,一个是培养你长大成人的部队。家庭称之为老家,部队称之为老部队。军人说起老部队,跟说老家一样激动,一样自豪,一样滔滔不绝,一样不知疲倦。到了团里,原来当兵所在的营连就成了老部队;到了师里,原来所在的团就是老部队;到了军里,原来的师是老部队;到了军区,原来的军是老部队;出了军区,原来的军区也就成了老部队。在北京,别人要问我你原来是哪个部队的,我的回答自然是:济南军区。要是碰上某人也是济南军区出来的,就会惊喜地说:你也是济南的!虽然素不相识,却一见如故,亲得跟一个连的战友一样。

那年春上,一天下午,临下班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他说他是傅广典。我不知道傅广典是谁。他继续说他是要塞区通信营的,说我那时在蓬莱守备区文化科,现在他转业到了湖北,在省文联当副主席。我一听说要塞区三个字,顿时就情绪高涨。我想起来,当时是听陶泰忠说过,通信营有个姓傅的干部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下班后,我立即赶到他住的宾馆,两个如久别的战友重逢,顾不得喝水,只顾说话。

我说我们内长山要塞区了不得,出了一大批将军。他惊喜得如同他哥当了大官一样,问都是谁。我就如数家珍地跟他摆,26团的张文台当了军区政委,32团的沈兆吉当了军区参谋长,秘书处的张钰忠现在是武警总部的副政委,我们坦克团一家伙出了三个将军,刘传鹏是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李学通当了军政委,赵承凤也当了军政委,还有秦江昌、刘新泰、王云芳……摆完了将军,我又说写东西的,说咱要塞区能拿起笔来写点东西的也都熬出来了,我们文化处的陶泰忠、第一医院的王海鸰、大钦岛的李鹏青,还有船运大队后来的一个小伙子孙国,我们宣传处王武,都调到北京工作了。宣传处的王树生当了黄河出版社的社长,29团的李荣德,当了江苏文艺出版社的副社长,船运大队的殷习华调军区话剧团当创作室主任,34团的张平树在上海军医大成了全国著名的榜书家,我们蓬莱宣传科的蔡惠福,当了南京政治学院训练部部长,还有陈光新、武斐……

摆来摆去,老部队人才辈出的骄傲更引发我们对它的怀念。我们说不是吹,要塞区真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好作风:艰苦创业、埋头苦干、多做实事、少说空话。这成了一种传统,一代传一代,形成了风气。我想这些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也正是用这样一种作风对待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才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把自己的名字刻到了各自的岗位上。

要塞区不光有这样一个好的传统作风,而且重情。如今社会上流行的一种风气是“人一走,茶就凉;人没走,茶就凉”,人与人之间似乎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再没有友谊友情可言。我们老部队却不是这样。我到北京几年后,当时的政治部主任王树生和王杰到北京出差,他们顺便一起来看我。见面,王杰肩上扛着一大袋大米,累得满头是汗。我心里不由得一热。九十年代了,一袋米值不了多少钱,它比不上一斤海参,也比不上几斤海米。可是,他们知道我是江南人爱吃米,也知道当时北京没有好大米,千里迢迢,扛一百斤大米,上车下车,出力流汗,为的就是让我吃上老部队自己种的好大米。他们特意给我带这一袋米,想到的绝不是见面礼这层意思,他们想到的是北京有我这么个出生江南全家爱吃大米的战友。这一袋米让我感受到的是战友的一片真诚和老部队的一片心意。

这些年,虽然没有回老部队,但与老部队的联系倒也一直没有中断。先是部队要编一本书,一本描写本部队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通讯报告文学集,供部队教育学习。他们把书稿送到北京,让我帮着编辑,并起一个书名。这当然是义不容辞的事。我编了,书名也起了,记得好像是《闪光的足迹》。他们还请老司令员杨得志题写了书名。后来是,部队要搞传统教育,请我帮写两首歌词,一首歌唱长山列岛,一首是船运大队的队歌,写后请作曲家谱好曲。我写了,请二炮文工团的楚兴元谱了曲,只是不知道部队是否满意。

八三一电台(八一特辑老)(2)

没给老部队做什么事,反给老部队添了许多麻烦。我的长篇小说《兵谣》改编成16集电视剧,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山东电影电视制作中心联合拍摄。外景地选在蓬莱、龙口,并得到了军区的支持。剧组知道那里是我的老部队,自然要找我。我只好给老部队的在任领导金培昌、辛本成、盛立国等老战友写信打电话,请他们给予支持。据导演张新建和制片刘强说,那时部队正值年终考核,接着老兵复员,忙得很。但老部队克服困难,全力支持,积极配合,外景拍摄于今年元旦顺利停机。老部队参加拍摄的官兵和剧组的演职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许多美谈。本打算去参加开镜仪式,但因事未能成行,连对战友和老部队道声感谢都未能当面表达,惭愧得很。

八三一电台(八一特辑老)(3)

《兵谣》在中央八套播出,许多战友打电话跟我一起庆贺,其实这是我献给老部队老战友们的一份心意。

(写于2006年5月)

八三一电台(八一特辑老)(4)

作者简介:黄国荣,笔名秋野,江苏宜兴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专业技术四级等职,军衔文职二级,职称编审。

1978年开始文学写作,发表、出版文学作品800余万字。短、中篇小说《山泉》《晚涛》《尴尬人》《履带》《平常岁月》等获期刊优秀作品奖、全军文艺创作优秀作品奖;《兵谣》《乡谣》《碑》获总政全军文艺创作优秀作品奖长篇小说一等奖;中篇小说《苍天亦老》获总政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乡谣》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极地天使》获《人民文学》2015年特别奖;《城北人》获加拿大“大雅风文学奖”提名奖。长篇小说《兵谣》《碑》选入《中国军旅文学经典大系》、《百年百部红旗谱》、《百年百部红色经典》等丛书。电视连续剧《兵谣》、《沙场点兵》分获飞天奖、金鹰奖、最佳收视率奖、“五个一工程奖”。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韬奋基金会副秘书长,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文创系外聘教师、特聘专家,编撰《经典军事文学作品研究》教材、《图书编辑学》教学讲义,获中国出版科研院人才库证书。2018年被中国发行协会、中国新华书店协会评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图书发行业致敬影响力人物。

八三一电台(八一特辑老)(5)

壹点号海岛寻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