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抗辽故事是真的吗(抗辽英雄杨家将)

说起历史,大部分的印象可能是严谨、客观甚至古板。其实无论中外,历史上有着太多有趣的人和事,今天给大家介绍英雄世家杨家将抗击辽国军队侵略的事迹。

我们以前经常在收音机、评书、小说、电视剧里,听过或看过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故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七狼八虎闯幽州*、*杨七郎打擂*、*穆桂英挂帅*出征等等。评书和小说演义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描写,采用了大量的夸张、虚拟的写作方法。而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是这样的:

一,第一代英雄代表人杨业

杨业本名杨重贵,又名杨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人,父亲杨信是麟州的土豪,在五代混乱的时候,起兵占领麟州,自封刺史。先后归顺后汉、后周,派儿子杨业在河东节度使刘崇手下当差。后周代替后汉,刘崇自立为帝,建立后汉。刘崇非常喜欢杨业,认他为干孙。杨业自小就喜欢骑马射箭,爱好打猎。当时辽军经常南下侵扰北汉,杨业率兵驻守边境打击辽军,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由于杨业多次打败侵扰边境的辽军,屡建战功,附近的老百姓都尊称他为*杨无敌*。

公元979年,宋太宗率领大军进攻北汉。在宋朝大军的猛烈攻击下,北汉的皇帝刘继元率领文武大臣出城投降。此时杨业正率领大军在太原与宋朝的军队激战。宋太宗是久闻杨业的大名,就让北汉的皇帝刘继元派出大臣带着劝降信,去劝杨业归顺宋朝。杨业看到北汉大臣带来刘继元的亲笔信,是痛哭流涕后,同意归顺宋朝。北汉亡国君刘继元投降宋朝和招降杨业有大功,被封为右上将军,彭城郡公(后来晋封为彭城公)。宋太宗还赏赐大量金银财宝,待遇和北宋的王侯将相一样。宋太宗还多次宴请刘继元和杨业,以示对北汉投降君臣的重视。

宋太宗是个城府非常深的皇帝,他知道北汉刚归顺,怕人心不稳。如果不把北汉投降的君臣安抚好了,等宋朝的大军一撤,怕北汉重新叛乱!历史上投降了再重新反叛的事,是太多了。所以宋太宗对刘继元和杨业是高官厚禄的收买,同时还金银财宝的赏赐。就是让北汉的君臣死心塌地臣服我大宋朝,我宋太宗是个讲义气重感情的仁义之君,你们跟着我干,我是不会亏待你们这些北汉君臣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文武双全的杨业,他镇守边关多年,是个难得的国家栋梁之材,把他安抚好了,让他以后为我大宋朝心甘情愿的卖命!

宋太宗率领大军凯旋回京,临行前任命杨业为左领军大将军驻守代州。杨业刚上任不久,就赶上契丹(后称辽国)军队入侵,当时杨业只有几千士兵,杨业考虑正面迎敌,硬碰硬肯定得吃亏!于是他带领军队走小路绕到敌人后面,突然发动袭击,把契丹兵打个措手不及,契丹大败。杨业立了功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从此契丹兵只要远远的看到有*杨*字的大旗就不敢来犯。很多驻守边境的宋朝将领对杨业是羡慕嫉妒恨!都纷纷上书说他的坏话,宋太宗看完后封好再把信交给杨业,来表示对他的信任。

杨家将的抗辽故事是真的吗(抗辽英雄杨家将)(1)

公元986年,宋太宗要收复当年石敬瑭(五代后晋之君)割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宋朝大军分三路进攻契丹,西路军主将潘美,杨业为副将。宋朝大军一鼓作气,很快就收复云、应、寰、朔四个州。可是不久,曹彬率领的东路军被契丹兵打败了,田重进率领的中路军畏惧契丹军队是不战而退。契丹十多万大军都压向了西路军,西路军是孤军奋战,只好撤退,潘美率领大军退回代州。宋太宗下令军队要把四个州的老百姓都迁回内地,命令潘美率大军护送。这时十多万契丹兵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说:*现在契丹兵士气正盛,我们不能和他们正面硬拼。再说朝庭只命令我们护送百姓,我们只要事先派人通知当地守将,等大部队离开那天,让云州的百姓出城,我们去应州,契丹兵一定会来攻打我们。趁他们被我们吸引走的时候,再让朔州的百姓撤离。再派1000名弓箭手在石碣谷埋伏好,让骑兵在半路支援。这样,三个州的百姓才能万无一失地撤走。*监军王侁马上就表示反对,他说:*我们有几十万大军,根本不用怕他们,我觉得我们只管带领军事赴雁门关,和他们决一死战!*刘文裕也支持王侁的主张。杨业说:*不行,现在是敌强我弱,这样做肯定会失败的*。王侁阴阳怪气地说:*将军一向号称无敌吗,今天会变得如此胆怯,该不会有异心吧?*杨业被王侁的话激怒了,转身对王侁说:*我不怕死,现在是形势对我们非常的不利,我怕将士们白白的去送死却没有任何效果。现在你说我怕死,那我愿意打先锋。*

杨业和王侁两个人是吵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大家都把目光看着潘美,他是军队的主帅,应该拿出主意。潘美是一直沉默不语,有种置身事外的感觉!聪明的人都知道潘美怕得罪监军王侁,杨业已经把话说出去了,只得带领少数的军队打先锋了。

临分兵的时候,杨业动情的对潘美说:*此去是凶多吉少,我是投降过来的人,早就该死了。是皇上留我一条命,还把兵权交给我,我一定会效忠皇上的!我不是不敢出战,是想等到形势对我们有利的时候再为朝庭建功。现在监军说我畏惧逃避敌人,那么我只有战死来证明我的清白。*他指着陈家谷口说:*我希望各位在这里埋伏好军队,等我们把敌人引到这里来的时候,立刻出兵救我,否则我和我的部下都不能生还。*

潘美立刻率领大军在谷口摆好阵势。王侁派人登上瞭望塔观望,以为契丹兵被打败了。他怕杨业抢了头攻,于是就率领大军向前追去。潘美没有阻止住王侁,也跟着跑了。走到半路听说杨业兵败的消息,赶快的率领大军撤退了。杨业率兵从中午一直杀到晚上,带兵剩下的100多个士兵突围到谷口,结果是一个宋朝的士兵也没有。杨业悲愤万分欲哭无泪,对着身边的士兵们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儿,没有必要和我一起战死。你们赶快逃跑还来的急,以后还能报效朝庭*。大家都感动得哭了起来,没有一个士兵离开。这时契丹兵追到,杨业的部将王贵率先杀入敌阵,杀死几十个敌人,直到战死。杨业的大儿子杨延玉也战死在他面前,杨业发疯一样手中的大刀是上下翻飞,他亲自砍死100多个契丹兵,身上也几十处外伤。他的战马被契丹兵的箭射伤,他从马上摔了下来。被契丹兵活捉,他的100多个士兵都战死了,没有一个人生还!契丹的主帅耶律斜轸很佩服杨业的勇敢,想方设法劝他投降。杨业仰天长叹:*皇帝待我恩重如山,本来想杀敌立功报效朝庭,不想被奸臣陷害,导致军队失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着?*于是拒不投降,在契丹军营里绝食。由于他伤势加重,再不吃不喝,身体迅速的衰弱下去,几天后就去逝了。

在评书和小说演义里,杜撰说杨继业(杨业)是被大奸臣潘仁美(潘美)害死的。但是史书中是杨业被活捉后,绝食加上伤势严重而死的。但是杨业的死与潘美有直接的关系!

首先,杨业和监军王侁关于是否主动出击的问题争执不下的时候。潘美做为军队的主帅采取了既拿不出主见也不发表评论意见,而采取了沉默不语的态度。其次,监军王侁激杨业冒险出兵,杨业请求在陈家谷口设伏。可是王侁擅作主张率兵走了,潘美也把兵撤了,也亦步亦趋的跟着王侁走了。难道潘美这个几万大军的主帅还怕监军王侁吗?这得从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说起: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众武将们黄袍加身,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又怕这个节目在武将们身上重演,于是就来个*杯酒释兵权*,把那些率领大军武将们的兵权都给解除了。可是国家出现反叛和敌国入侵,还得给武将们率领大军打仗的权利,于是皇帝就派身边心腹大臣做监军,去监督军队主帅有没有通敌和反叛之心。当然皇帝意思是让军事主帅和监军各施其职,军队的主帅管前线指挥打仗的事情,可是监军是个小人就不好弄了,他可能干扰军队主帅的指挥打仗的军事决策,如果军队主帅不听监军的或者是得罪了监军,监军可能回去后,到皇帝那胡说八道无中生有的乱说。军队主帅可能麻烦就大了,吃不了兜着走!

话又说回来,潘美就是怕得罪监军王侁皇帝身边的红人。所以不敢在军事上表态,明明知道杨业的主张是对的,也不敢反拨监军王侁的瞎参谋干扰,迎然唯王侁马首是瞻。没有担起军队主帅应尽的责任,最后的结局是杨业做出了无谓的牺牲!

宋太宗得知杨业战死的消息是十分的悲伤,他没有听信潘美、王侁的一面之词。下令彻查失败的原因和责任,潘美是连降三级,王侁和刘文裕革职查办充军发配边疆。朝庭下诏表彰了杨业的气节和英勇,同时把杨业的几个儿子都封了官,杨业儿子里面最出名是他的六儿子杨延昭,他抗击辽军侵略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泛的流传。

杨家将的抗辽故事是真的吗(抗辽英雄杨家将)(2)

二,第二代英雄代表人杨延昭

杨延昭本名延郎,他从小就不爱乱讲话。喜欢观察和独立思考问题。喜欢和小伙伴们玩将军和士兵的游戏,自己常常扮成率领大军打仗的将军。杨业觉得杨延昭是人小志大,就开始教他练习武艺和读兵书。有闲暇时间就给他讲古代英雄保家卫国的事情,杨延昭都听得入迷,听完后表示长大后一定要成为英雄那样的人!杨延昭十多岁时,杨业就把他带在身边,上战场杀敌。来锻炼他的胆量和魄力。有一次,杨延昭随父亲出征攻打朔州,他任前部先锋官。在战场上,契丹兵的箭射穿了他的手背,他把箭杆折断,手背上是鲜血直流,他面不改色接着和契丹兵撕杀,最后终于打下了朔州。

公元999年,契丹(后称辽国)集中兵力攻打北宋,边境上的宋朝守军是纷纷后撤。九月契丹兵打到遂州城下,守将杨延昭派人出城是快马加鞭,去河北搬救兵。河北大将领傅潜害怕契丹兵,不敢前来救援。杨延昭等不来救兵,他就把城里青壮年的男人们都组织起来。把刀枪盔甲都分给他们,让他们上城墙帮助官兵们守城。契丹兵几次攻城都被守城的宋朝军队用滚木擂石和弓箭打退了。转眼之间到十月,气温骤降是滴水成冰,城墙上的滚木擂石所剩无几。杨延昭是经过几个昼夜的苦思冥想,终于有了秒计。

第二天早上,杨延昭让全城的老百姓把水桶和洗脸盆都装满水,然后都送到城墙上。守城的官兵们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又不敢问主帅杨延昭。杨延昭让大家把水都浇到城墙上,一会儿的功夫水都冻在城墙上,城墙上变得光滑坚硬。契丹兵攻城的云梯是怎么也搭不上光滑的城墙,契丹兵最后都垂头丧气的撤走了。守城的官兵们这下才明白主帅的意图,都非常的佩服他。宋真宗听说后,非常的高兴,加封杨延昭为莫州刺史。

杨延昭打仗文武双全,但是他的脾气有时很倔犟,而且还敢直言犯上!从*澶渊之盟*以后发生的战事就能看出杨延昭的倔犟的性格。

公元1004年,辽圣宗、萧太后亲率二十五万大军进攻北宋。浩浩荡荡的辽军就像决堤的洪水,迅速突破北宋的边境防线,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杨延昭上书朝廷,他要趁辽军南下之时,率领本部军队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的朝庭被辽军的突然攻击,弄得慌恐不安。惊慌失措的宋真宗拒绝了杨延昭的建议,当时宋朝的大臣们分成三派:有一些大臣主张皇帝应该御驾亲征;有一部分大臣主张议和;还有一部分大臣主张迁都。

宋真宗被这些大臣们的辩论整的是六神无主,最后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来激励宋朝官兵们的斗志和士气。当宋真宗骑着战马和寇准出现在澶州前线时,前线的官兵们都举着手中的刀枪,高呼*万岁*的声音是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官兵们都誓死与辽军决一死战,绝不后退一步!北宋的各路援军也纷纷赶到,很快就组织起来几十万大军与辽军对峙。

这时发生了一个意外的事件,改变了北宋和辽国的决策。辽军名将萧挞凛到前线视察地形,被宋军的巡逻的官兵射杀了。萧太后挺迷信,大战还没有开始,就先折一员大将。她认为不吉利,再说宋朝的军队有几十万是自己的数倍,自己是孤军深入,粮草也供应不上。她和辽圣宗反复商量,决定和北宋议和。宋真宗知道这个消息后,也是非常的高兴,他是真的不希望打仗。于是两国的使者经过讨价还价后,终于商定:北宋每年给辽国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娟的*岁币*,双方各守自己的地方,宋真宗和辽圣宗互称兄弟(赵恒为兄,耶律隆绪为弟),宋辽两国皆为兄弟之邦,这就是北宋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和约签署后,宋真宗告戒北宋的各地军队,不要袭击后撤的辽军。

杨延昭没有听从皇帝的命令,率领大军攻打辽国的古城(今山西广灵南),斩杀和俘虏了很多辽兵。宋真宗知道杨延昭对议和一事不满,但是知道他是真心爱国,就没有追究杨延昭是否有意破坏朝庭和辽国的和约。

杨延昭上书朝庭要收复幽云十六州,如果宋真宗真的同意了杨延昭的建议,那么历史就会改写了!因为辽军的主力二十五大军与北宋几十万大军对峙,杨延昭可以率领大军攻击辽军的粮草补给线,截断辽国的粮道。辽军的主力是前进不能,后退不能。粮草补给如果被宋军截断,辽军的主力是不战自溃,北宋的大军是乘胜追击,辽军肯定是溃不成军,杨延昭可趁势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历史没有假设?北宋的宋真宗没有批准杨延昭的建议,为以后北宋的灭亡留下了隐患?幽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地势北高南低,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游牧民族的辽军占领幽云十六州,等于掐住北宋中原地区农耕民族的咽喉一样。使中原地区的北宋处于战略上的被动防御地步,失去了对辽国战略上的主动权!

杨延昭带领杨德水、杨德政、杨文广三个儿子镇守边关近二十年,深受当地老百姓们的拥护和爱戴!辽军对杨延昭是既恨又怕,管他叫*拼命杨六郎*。杨六郎最喜欢的儿子杨文广,和他父亲杨延昭,爷爷杨业一样,多年一直镇守边关。

杨家将的抗辽故事是真的吗(抗辽英雄杨家将)(3)

三,第三代英雄代表人杨文广

杨文广(999-1074),字仲容,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宋神宗熙宁元年,陕西经略使韩琦上书朝庭奏请修建城堡,朝庭准奏。于是韩琦派时任秦凤路副都总管杨文广,负责修筑筚篥城。这座城是用来低御西夏军队侵略的,在修建大过程中经常造到西夏军队的武力袭扰。有时西夏军队会集中兵力毁坏城堡!为了阻止西夏军队的打扰,杨文广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一会儿的放出风声在某地建城堡,来吸引西夏军队的注意。然后趁西夏军队放松了警惕的时候,飞奔筚篥城,命令士兵们和大量的民工们是昼夜修建。等西夏军队知道中了调虎离山之计时,城堡已经建成雏形。西夏军队又追了回来,被杨文广在中途埋伏好的军队,突然袭击。西夏军队被打得是措手不及,溃不成军的逃跑了。

因为修建筚篥城有功,杨文广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后调往河北镇守边关,官至定州路副都总管,升侍卫军都虞候。

杨家将抗击辽国侵略、忠义报国的事迹,千百年来在中国的民间广泛的被传颂。杨家好儿郎是前赴后继、不顾个人安危和生死,保家卫国低抗外来侵略,是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义之举!杨家将的精神是永远不过时,也不会落伍!杨家将也是我们现在全体中国人学习的凯模和榜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