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京山道海鲜早点 塘沽记忆蛏头沽生炉子

蛏头沽生炉子

● 董志勇

在寒冷的季节里,早上穿着单裤单褂,坐在温暖如春的家中,不由又想起故乡蛏头沽生炉子的往事。

塘沽京山道海鲜早点 塘沽记忆蛏头沽生炉子(1)

故乡守着海边,冬天格外冷。可是,当年故乡村民生炉子,却大都“敷衍了事”,整个冬天,也点不上几回炉子;要不就是每天点上仨俩钟头,便任其“落了”(土语:熄火)。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村民都住着土坏房,间量不大,里屋“一间屋子半间火炕”,借助火炕散发的那点热量取暖,能就乎就就乎了。此外,买煤也极不方便,当年实行“计划经济”,买啥都凭“本”凭“票”——蛏头沽当时隶属原塘沽区,按“煤本儿”上的指定,必须要到15里之外北塘街的煤店去买——要推着小车,或骑着“大铁驴”(自行车),走坎坷的小窄土道,还要过一条宽阔的大河,着实不易啊!

塘沽京山道海鲜早点 塘沽记忆蛏头沽生炉子(2)

如今想来,最主要还是因为贫穷——蛏头沽人大都是渔业大队社员,“挣工分儿”,吃鱼虾啥的很方便,手头上的钱却不多。有史以来,村民做饭、烧水都不烧煤,而是烧从村外拾来的苇草,一分钱不用花,只需出几身臭汗,手上打几个血泡即可。故此,买煤生炉子取暖,也不乐意掏腰包了!

拿我家来说:打记事儿,家里一个被称为“花篮儿”的小炉子,由父亲一手把持、管理。父亲喜欢往炉子里添乏煤或湿煤,弄得满屋子充满呛人的煤烟!母亲抱怨,父亲不睬,只顾撅着屁股,拿火钩子,钩开炉盖,仔细观察,一会像得了灵感一般,“咣当咣当”钩炉箅子……

塘沽京山道海鲜早点 塘沽记忆蛏头沽生炉子(3)

跑到小伙伴家去玩。有的干脆没点炉子,门窗紧闭,浑浊空气,都袖手缩脖,坐在炕上,围着大衣、甚至棉被,冻得“嘶嘶哈哈”的……间或,赶上生炉子人家,立马围住炉子,烤“冻得生疼”双脚,抱着温乎的烟筒,捂“冻痉挛了”的小手。有时,人家在炉子盖儿上烤咸鱼、生蚶子,半生不熟的,让吃也跟着吃……

塘沽京山道海鲜早点 塘沽记忆蛏头沽生炉子(4)

在生炉子这方面,大约顶数村里小学校“靠谱儿”——除了厕所外,有人呆的房间就安有“跃进炉”,烧“大同块儿”。但,有时早上炉子还没旺,也冷得人“手丫子伸不直”,握不住铅笔。老师就先教使劲搓双手,摩擦生热,登时,响起一片“刷刷刷”声,有同学笑喊:“快闻啊,手上有鸡粑粑味儿!”

对于村民们来说,村子中央的“合社”(副食店)才是取暖“好去处”:汽油桶改造的大炉子,有半人高,白铁烟筒伸出老长,赶上风大,烟筒根被“嘬”得“嗡嗡”响,都“红”了,老远就烤脸儿……人们买完东西,也舍不得离开——“蹭热”。见有新人儿掀棉门帘进来,就笑嚷:“快来烤烤啊,暖和着呢!”

虽然乡亲们生炉子“敷衍了事”,但是“套炉子”,安烟筒,买煤,脱煤坯,劈木头,一点也不省事儿。由于天寒,人们少洗脸、洗手,指甲缝都镶嵌黑煤末,大姑娘小媳妇脸上也免不了“土末儿和和”(不洁净)的。由于生炉子“敷衍了事”,许多孩子手指冻得“跟胡萝卜似的”,刺痒难忍。有的脚上长了“冻疮”,流脓,留下疤痕。许多孩子冻得半夜憋尿不起炕,尿了炕,尴尬之极——有人得外号“地图专家”至今还叫……遇有外人儿(非本村人)进村,对蛏头沽人“不好好生炉子”表示不理解,渔民们就扬着脸,粗着嗓门说:“哪那么娇气!蛏头沽人禁冻不怕冷!

随着滨海新区发展建设,乡亲们都搬进城里,住进高楼大厦,都用上舒心的暖气,意想不到的幸福,蓦然降临到身上!每年到冬天寒冷日子,看到男女老少乡亲们心花怒放的样子,我都容易想起故乡生炉子往事。同时,也明了:原来,蛏头沽人,跟所有地方的人一样,也怕冷啊!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