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小令词的特点(②最具特色的写法之夜飞鹊)

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

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

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人齐。

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晏殊小令词的特点(②最具特色的写法之夜飞鹊)(1)

[总说]周词种类,一是由于转折跳接的安排手法,内容富于传奇故事性;二是反映政海波澜。

长调写法,柳词是平铺直叙,按顺序写。一般写离别,只写眼前离别,比如欧阳修“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词句。周词不直接写景抒情,而且他写离别是绕环着来写,用倒叙方法,里边有时间错综的故事。

晏殊小令词的特点(②最具特色的写法之夜飞鹊)(2)

[词解]

①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外景:河桥旁→秋夜深→斜月落。他说,在河桥旁送别,秋天的夜晚,夜慢慢地深了,西沉的斜月远远地向下沉落,月光的余晖慢慢地不见了。

②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内景:蜡泪尽→露湿衣。在天将破晓时,月亮西沉,蜡烛的蜡泪已流尽了。破晓前的露水也沾湿了衣服,天要亮了,行人要走了,彼此道别,离别的宴会就要散去了。

③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顺风探听一下渡口开船的鼓有没有敲起来,再看一看树的枝梢上的参旗星到哪里了?打听:船鼓敲→树梢旗。

[小结]送人的地点是河桥,要探听的是风前的津鼓,这个行人是要坐船走的。说到坐船,柳永是“乘兴离江诸,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了。周邦彦不说船,他说马。

④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黑白花的马懂得人离别的悲愁,纵然我扬起马鞭打它,它还是慢慢地走。

[句评]这里是转折跳接→前边本来说的是船,没有任何过渡,在这里突然说起马来了。

对此,前人批评说“前后若不相蒙者”,“出人意表者”,但也有人说“至矫变处自开境界,其择言之雅,造句之妙,非屯田所及也”。意思是,说周词的前后不相连接、不相干,说他安排操纵一首词有出人意想之外的,但也有人说周词突然改变的地方是开出了一个境界。这种跳接的转折变化影响了南宋一些词人。这些被影响的南宋词人,后来被王国维批评为晦涩不易懂,不通,说他们的词比周邦彦更晦涩。王国维还说,周词里边还有故事,可是吴文英、王沂孙这些人的词里边没有故事的感觉,说他们的词虽然也跳但不知从哪里跳到哪里去了。其实对于王国维的评论,南宋这些词并不是绝对读不通,只要掌握着感觉和感情来读,还是可以读得通的。

晏殊小令词的特点(②最具特色的写法之夜飞鹊)(3)

⑤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骑着马走了很远的路,离开河桥,走到凄清的旷野,那码头上送行的人声都听不见了,送行的人骑马回来了→时间地点都变换了。

[句评]跳接→送行人骑着马离开河桥→走到旷野→送行声听不见了。

⑥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回来又经过不知多少日子,这个人又回到河桥送别的地点了。女子头上戴的花钿可能落在草丛之中了,当初走过的小路都迷失看不见了。

[句评]跳接→送行人又回到河桥→女子头上戴的花钿落在草丛中→当初走过的小路不见了→不见了的原因是下一句解释。这句用了《史记·滑稽列传》典故,里边说了淳于髡和女子聚会时的情景,女子前有堕珥,后有遗簪。可是在周邦彦这里,遗钿找不到了,当初走过的小路也看不见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季节改变了,就是下一句。

⑦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他说,地上长满了野草和庄稼——兔葵燕麦。落日西斜下,兔葵燕麦的影子对着残阳拖得很长,人的影子也拖得很长→写得非常寂寞凄凉。

⑧但徘徊班草,欷歔醉酒,极望天西→典故“班荆道故”→两个朋友路上遇见,马上又要分别,就把草铺一铺,分一分,坐在草上话旧。他说,我就徘徊在当初我们分手时席地分草而坐的地方,叹息悲哀,拿着酒杯,没有对象可以敬酒,就把酒洒在草地上。我望着远远的天的西边,远人不再回来了。

晏殊小令词的特点(②最具特色的写法之夜飞鹊)(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